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产业财经 >>正文

全产业链科研创新 体育用品焕发新生机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8-04-19 18:00
  
晋江制鞋产业发达,鞋服产业链的整体创新成为体育用品行业创新的重要支撑。而体育用品行业对科研能力、对产品创新力的不断新需求,也在推动着鞋服产业链企业的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运动鞋服的需求不再停留于物质需求,而是更追求产品的专业化和时尚化。而这也让鞋服企业对产品的科研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链的连锁反应,也倒逼着供应商不断加强自身实力的建设。

  加速提升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以实力抢占市场

  根据经济学人企业网络组织发布的《崛起中的中国体育健康产业》研究报告,到2020年,运动装备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540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上升54%,运动鞋服行业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也让品牌们“摩拳擦掌”,欲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日前,安踏发布今年第一季度最新营运表现。根据公告,安踏品牌产品及安踏集团旗下其他品牌产品,零售额均获大幅增长。这与安踏集团旗下各品牌所做的一系列产品创新举措有关。

  A-FLASHFOAM闪能科技系列、KT3-Rocco汤普森系列、老爹鞋、C202马拉松系列等,都是安踏自主研发设计的最新科技产品。安踏从消费者运动需求出发,不断设计开发消费者喜爱的高值感商品。此外,安踏整合美国、韩国、日本等地的全球设计资源,在运动鞋、服和各个品类上展示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产品系列,多款商品在全国各地的门店掀起了排队购买热潮。

  事实上,创新已经融入安踏的价值文化。对产品创新的持续投入,使得安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也推动了安踏品牌的进一步升级。2017年安踏研发活动成本占销售成本的5.7%,2018年该公司的创新研发投入还将有30%以上的增幅。据了解,安踏的研发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几乎各占研发费用的一半:一种是前瞻性研发,即以项目制的形式,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另一种是通过产品应用级的研发,即如何把已有的材料转化成为可供销售的商品。

  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研发,安踏的创新始终是围绕消费者。在这一点上,特步与安踏不谋而合。特步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产品创新,它专注于消费者,应用多重科技于一种产品,为用户创造最佳体验。

  去年,特步融合不同科技,推出竞速快跑、动力畅跑及舒适易跑三个核心跑鞋系列,更好地满足专业高级跑者、普通跑者及入门级跑者不同的需求。在跑步服装方面,特步整合不同科技,推出酷干科技、释冰科技、热能科技、XTEP-SHIELD、XTEP-COMFORT及XTEP-STRONGER六大核心科技平台,以应对跑者遇到的不同天气状况和运动状态。

  为了在产品研发、工艺、科技含量、功能和品质上与国际品牌一争高下,361°集团一直致力加强产品创新及提升研发能力,利用科技以优化产品设计,形成产品差异化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361°集团的研发团队适时引入最尖端科技制成先进物料,并结合热门元素融入最新产品当中,增强不同运动项目的能动性,如3M反光印花面料、七彩反光材料、SORONA面料及Dry Smart面料等高性能面料。361°集团亦建立自主开发的技术满足各种鞋类产品的特定功能,如SAC-air、NFO、Quikfoam、Bumper MD、REV Air及Arch Lock等,以提高产品功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品牌也在加大自身研发中心的投入。

  361°研创中心于2017年5月于福建晋江正式落成,包含五大职能部门。“未来,集团将把361°研创中心采集和分析的大量数据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为消费者提供科技与设计兼备的高性价比运动装备,从而更好地提升产品功能性。”361°集团总裁丁伍号表示。特步已设立由国际专家带领并采用全球领先研究技术的中国首个跑步专属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由20多名研究人员组成,涵盖运动科学、设计、结构工程、面料与鞋底化工等领域。而安踏也明确提出,未来,安踏将继续加大创新投入,每年都要争取多获得几项突出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设计中心,将更高定位在服务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成为一家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公司。

  诚如,安踏集团的2017年度盛典上,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指出的那样,“作为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创新跟不上,等着它的只会是‘死亡’。”不难看见,各大品牌也在加速提升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以实力抢占市场。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全产业链|鞋博会|体博会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