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全国首创,“和敏健康”援助项目—— 从“窗口”暖到“心口”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4-04-25 07:43
  

  闽南老旧的土瓦房里,坐在竹编椅上的许仁国,将目光倾注在小孙女许小英身上。这个由他亲自取名的孙辈,点亮着一家人的希望。

  这是“和敏健康”援助的家庭之一。三个月前,这一家人还笼罩在阴霾之下。产妇王桂花被诊断为高危孕妇,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巨大的风险一度让这家人陷入困境,决定放弃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就在此时,“和敏健康”援助带来了一笔资金,缓解了这一家人的窘迫和顾虑。

  更多的希望被点亮。截至目前,这一全国首创的工作模式,共援助了超600名对象,总援助金额达600万元。

  求助有门

  窗口开进政务中心

  “和敏健康”援助项目由安踏集团和敏基金会发起,旨在帮助晋江参保对象中患病的困难群众及时接受治疗、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问题、补充完善晋江市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体系,并促进医疗卫生健康公益事业发展等。该项目计划每年捐赠1000万元,5年计划捐赠5000万元。

  2022年11月,安踏集团和敏基金会在晋江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和敏健康”援助窗口。窗口设在大厅一楼便民服务区的医社保窗口旁,方便援助对象信息互通有无,加速援助发放。

  许小英一家正是通过这一窗口得到帮助,获得援助金5万元。

  “在大病面前,普通家庭往往很脆弱。”“和敏健康”援助项目窗口工作人员张思琳说,实地走访是援助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走访,他们充分了解每个援助对象的真实情况,及时掌握后续的援助需求,“很多家庭陷入困境,原因是多重的。‘和敏健康’援助项目的初衷,出钱是最基础的,援助才是目的。”

  片区入户医护人员、陈埭卫生院妇产科的苏清霞也强调了援助的重要性,“很多家庭劳动力在照顾病人时,无法外出赚钱,经济压力一直存在。”

  服务有方

  暖到群众心坎上

  尽管已经有超600人次获得援助,但对“和敏健康”援助项目团队来说,“速度可以更快一点,援助对象可以再多一些。”“和敏健康”援助项目相关负责人吴伟阳说,“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项目。”

  从广东来晋江打工的黄玉玲也是“和敏健康”援助项目的受益者。彼时,黄玉玲是一名肺动脉高压产妇,属高危产妇。其丈夫在工厂打工,月薪4000元左右,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得这对夫妻喘不过气。

  “考虑到黄玉玲在晋江打工十多年,已经是一名新晋江人了,我们批准了她的申请。”“和敏健康”援助项目工作人员说。

  “和敏健康”援助的特色在于援助模式与政府救助有效衔接、优势互补。针对暂时不符合政府救助政策但因病可能致贫或返贫的群众,该基金会充分调动资源,及时予以援助,补充完善政府医疗救助体系。

  不仅如此,在援助方式上,该项目灵活采用事前援助与事后援助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及时接受治疗,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这个援助像是一场及时雨,太感谢他们了,真是暖到了我们心坎上。”黄玉玲说。

  保障有力

  深化基层协同联动

  “如果不是驻点片区医生、村医的帮助,我们也无法完全了解援助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和敏基金会工作人员说。

  村医是最了解村庄长期病患情况的人。“援助对象什么时候就医、什么时候需要拿药、多久需要回诊、家庭收入如何等,都在村医脑子里。”和敏基金会工作人员说。

  实际上,项目一开始,张思琳和同事就早早建起基层服务网络群。

  “有些援助对象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张思琳说,部分受助对象连智能手机都没有,电子表格更不会填,往往需要基层人员帮助提交材料。

  “所以,我们通过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所有街镇的妇联、团委等负责人加微信,并组建微信群,形成基层沟通网格。”张思琳说,目前,这种协同合作关系正在逐步加深。

  “尝过以前的苦,才更珍惜现在的甜,更感恩这个社会。”安踏集团创始人、荣誉董事长、和敏基金会荣誉主席丁和木曾经说过。正是秉承他乐善好义、扶危济困、回馈社会的初衷,安踏集团和敏基金会在2021年由丁和木家族捐资100亿元成立,以医疗大健康领域为主要捐赠方向,而“和敏健康”援助正是该基金会众多慈善公益项目中的一个缩影。

  丁和木朴实的话语,早已成为“和敏健康”援助项目团队的指明灯。

  过去一年多,“和敏健康”援助成为基金会的长续项目。如今,随着项目不断铺开,援助流程变得越来越流畅。越来越多有需要的人,通过这扇小小的窗口,渡过人生的难关。

(记者 沈茜)

标签:慈善|和敏健康|和敏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