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文体娱乐 >>正文

亚运知多少:中国军团光辉征战史,铭刻四十四载岁月

www.ijjnews.com   中国新闻网  2018-08-14 18:04
  

  4天之后,雅加达亚运会就将拉开战幕。从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再到今年的雅加达,中国军团征战亚运会的年头已经来到了44年。那么在这44年中,中国代表团的成绩又都如何呢?

  1974年9月1日至16日,第七届亚运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进行,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100名运动员参加16项比赛的角逐。本届亚运会对于中国体育来说,意义却不止如此,这是中国代表团历史上第一次参加亚运会。

  以赵正洪为团长、由269人组成的中国亚运代表团首次征战亚运会,参加了其中射击、跳水、乒乓球等14个项目的比赛。运动员们顽强拼搏,以33金64银27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团体总分第三,实现了亚运会上的“开门红”。

  1978年,中国代表团以金牌51枚,银牌55枚,铜牌45枚的成绩升至排行榜的第二位。在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上,中国终于打破了日本长期独霸亚洲体坛的局面,领先对手四枚金牌在金牌数上越居第一。从那以后,中国体育运动的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在历届亚洲运动会上都名列金牌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体育强国。

  4年之后,中国队稳稳地捍卫了榜首地位。1986年汉城亚运会,中国共派出385名运动员参加了20项比赛,获得94枚金牌,再次以金牌总数第一雄居亚洲体坛之首。除足球和高尔夫球未获得名次外,有18个项目获得奖牌,其中15个项目获得金牌。

  在获得奖牌的项目中,自行车、网球、射箭、帆船和男排首次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游泳项目由上届的3枚金牌上升至本届的10枚,其中阎明一人独得3枚金牌。另外,中国体操运动员李宁以4枚金牌和一面银牌成为最多的金牌得主。

  本届亚运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强的竞争,三强几乎垄断了金牌的85%左右,比例之高出乎人们预料,形成亚洲体坛新格局。此外,韩国选手在金牌榜上大幅度超过日本,以一金之差落后中国位居次席,令人感到意外。

  1990年,亚运会首次来到了中国。在北京,中国代表团派出63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27个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的比赛,一举夺得183金、107银、51铜,共341枚奖牌,金牌和奖牌总数均高居榜首,更是拉开了与身后对手的距离。

  整体来看,虽然本届亚运会依旧是中日韩三强争雄,但三者间的金牌数对比变化较大,中国优势明显。官方赛前预计的夺金项目上限为179项,结果拿到183金。优势项目发挥稳定,该收获的金牌几乎没有失误;在一些冷门项目,如摔跤、拳击、皮艇等项目的超常发挥,并取得历史性的突破,都是促成中国最终遥遥领先对手的原因之一。

  个人方面,中国自行车女选手周玲美以1分13秒899的成绩打破了一公里计时赛的世界纪录。此外,本届亚运会“一人多牌”的情况非常多,得到两块或两块以上金牌的运动员共有73名,其中中国运动员54名。个人金牌总数前19名全是中国运动员,游泳名将沈坚强名列第一,独获5枚金牌,也是本届亚运会唯一获得5枚金牌的运动员。

  1994年的广岛、1998的曼谷以及2002年的釜山亚运会,中国的金牌数虽较之于北京有所下跌,分别获得125枚、129枚以及150枚,但仍排名第一并保持着稳步提升的势头,再没有给身后日本以及韩国反超的机会。

  2006年的卡塔尔多哈,亚洲体坛格局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中国以165枚金牌,88块银牌,63块铜牌共316块奖牌连续第7次高居亚运会荣誉榜榜首的位置,本届亚运会中国为2008年奥运会练兵,很多选手第一次参赛就获得金牌。金牌数比上届釜山亚运会多出了15枚,创下了历来第二好成绩,仅次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183枚金牌。

  但这个纪录在四年后就被打破,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于2010年11月12日到2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本届亚运会,中国再次打破北京亚运会创下的183块金牌纪录,获得199枚金牌,巩固着霸主的地位。

  在广州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还收获了一个特殊的里程碑。该年11月13日,中国选手沈宏/梁瑜洁获得体育舞蹈探戈单项决赛冠军,这也是中国军团亚运会上的第1000枚金牌。在此前的9届亚运会上,中国选手已经获得了991枚金牌。

  2014年亚运会来到了韩国仁川,中国代表团以金牌151枚、银牌108枚、铜牌83枚,共342枚奖牌,继续排名第一。从1982年开始至2014年,中国代表团自从登上奖牌榜第一的宝座之后,就再也没有从上面走下来。如今,他们将出征雅加达,也将继续捍卫中国体育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标签:亚运|中国军团
稿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