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杨挺:把最优秀的画作献给乡亲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7-10-20 10:25
  

  老僧补衲 笔底线条徐徐勾勒力透纸背

  杨挺的画作以工笔画和壁画见长,不少作品更是将两种画风融为一体,形成“澹淡、古穆、静虚”的韵律。此次展出的画作,收录了他此前参加国展等重要展览的作品。当天展出的作品有不少山水画,水墨在运行中透出生动有趣的韵律,墨线两旁的边沿渐渐晕开,微微涨出奇丽的图案:流淌着的小溪,和风暖抚的蒹葭,飘忽不定的悠云,榫卯相接的寺观楼宇,古韵幽幽的匾额楹联,还有那成群结队翱翔着的白鹭……每幅创作都是从他眼中的山水化为心灵的山水,正如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郑工评杨挺山水所言:“面对自然独开一面窗。晴也好,雨也好,雾也好,总用笔墨滋润着心中一方天地。”其笔下的永定土楼、连城四堡、建宁伊家廊桥朴实而亲切……对同一题材,他有多种不同的审美眼光,诠释的角度也不相同。

  在恬静时刻,杨挺常常伏案、执管、勾线,试验着笔、墨、水、色的“游戏”规则。那游丝绵延缓行,穿梭在生宣上,笔底线条徐徐划过,有如老僧衲鞋,一针一线力透纸背。线条的轨迹抒发着胸中炽热的情感。

  “‘老僧补衲’是一种朴素的心态,要心正、心静、心净、心明。我基本上是一个‘笔墨线条主义者’,所以希望自己的艺术根植于比较广阔的中华文化精神空间中。”杨挺介绍道。

  以篆入画 山水画线条“金石味”浓

  “以篆入画”是杨挺山水画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多年潜心钻研与坚持的成果。在杨挺的山水画里,时不时会看到许多以篆书、篆刻、匾额等元素强化画面的生动体现,使得他的山水画里“金石味”十分浓厚。诚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徐里所评价的那般:“‘金石’在他的山水画里转化为一种特别的艺术感受与艺术气质。”

  此次展出的画作中,有一幅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园林山水画《轩窗满翠微》,画中有6块匾额,假若没有仔细看并不一定能留意到。杨挺对这6块匾额谓之点睛之笔解说道:“我欲在园林山水画创作中营造古今相融相衬的氛围,以篆书、篆刻、匾额等元素强化画面,将款识、匾额上的篆书、印文与画中的线脉紧紧结合,用奇诡的篆书在匾额上题以韵味幽深的古语、吉句。”

  杨挺告诉记者,他着迷篆刻,儿时就开始研究在寿山石上奏刀,此后还辗转到河南安阳追慕殷墟甲骨文,登临泰山仰观石鼓文。

  “我深知‘书画同源’的道理,因此将小篆的线条与造物的线条融为一体,使画面韵律和谐统一。”杨挺如是解读他画中的“金石味”:“含有书法韵味的线条在画中能起到直抒胸臆的作用,使画面更加耐人寻味。”

  这样,画中有诗、诗情怡意,画中有篆书印文,书画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杨挺画作鲜明的艺术烙印和艺术符号。

  故事

  俄罗斯“女粉丝”“见画如面”

  在晋江市博物馆展厅,杨挺亲自给观展的乡亲朋友当起了“解说员”,对于每幅再熟悉不过的画作,他不仅讲解其风格特点、笔工色调,还为大家解密创作背后的故事。

  “这幅《雨滋苔绿》创作于2000年,入选首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也算是我的成名作吧。”杨挺不无自豪地说,这幅作品,让他坚定了园林山水画的创作方向。

  细数杨挺的绘画作品不难发现,其画作中有很大部分在抒写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怀念,饱含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他希望以此方式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致敬中国古典文化的智慧。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地画友的喜爱,其中,一则俄罗斯“女粉丝”与其“见画如面”的故事耐人寻味……

  据介绍,到厦大艺术学院学习的女教师马瑞娜来自俄罗斯,她对杨挺的画尤为青睐。在课堂上,她不断临摹杨挺画集上的作品,并一直为没能见到其真迹而遗憾。今年,在“艺术厦门”举办的展览上,马瑞娜看到杨挺参展的作品兴奋无比,在画作前驻足观赏良久,并与杨挺的作品合影留念。而直到现在,他们也未曾见过面。

  “艺术是无国界的,能得到不同地域更多人的认同,会更加坚定我的创作方向。”杨挺说,此次回乡举办个人画展,欣喜于他的作品受到家乡人民的喜爱之余,更让杨挺欣慰的是,他的作品也得到了晋江不少企业家的青睐,而这还得感谢晋江博林艺术馆搭建一个这么好的艺术交流平台,为晋江进一步营造一种“惜墨崇艺”的艺术氛围默默耕耘。

(记者_张发炬 李杰 文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标签:天下晋江人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