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产业财经 >>正文

借力设计 晋江制造安上转型升级加速器

www.ijjnews.com     2015-09-29 11:04
  

  扩量提质优秀作品兼具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届工业设计大赛累计收到参赛作品5416件,比2013年净增1776件,无论在作品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有较大飞跃。

  “部分作品不仅只有概念,在功能技术方面考虑也较为成熟,与实际生活需求接轨,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和市场应用价值,有些作品甚至可以直接投产。”余隋怀认为,本届作品的水平比第一届有所提升,智能化的技术被普遍运用在设计当中,设计上面可以看到众多高科技的运用,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纺织服装组的金奖作品《新概念交警服》关注交警在夜间执勤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交警的人身安全,辅助交通指挥。作品富有人文关怀,解决方案简单有效。

  鞋业组晋江作品《环保鞋-ECOBE》充分关注鞋靴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健康隐患和环境污染,构思巧妙,在简单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满足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

  “《环保鞋-ECOBE》这幅设计作品最终能够脱颖而出拿到特别奖,与作品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密不可分。”红点奖、红星奖资深评委,台湾实践大学副校长官政能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好的工业设计就如同一棵树,既有根也有枝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设计者做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这次的参赛作品看,虽然有些还不够完整,但很有前瞻性和创意性,企业不要因为无法马上应用而放弃,可以继续对其孵化,不断完善提升它直至转化落地。

  在对本次工业设计大赛进行肯定的同时,大赛终评评委也谈了各自对工业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

  台湾设计学会理事长陆定邦认为,好的工业设计作品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符合专利申请的标准,作品有独特思维,注重功能和效果;二是有市场需求,符合市场偏好和当前的消费文化;三是体现文明,能以最少的开发成本造福人类。

  “不仅要接地气,还要和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黄武秀认为,工业设计应该是全产业链的问题,不单是单品的设计。设计大赛要更具产业导向性,更有前瞻性,设计者要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国际晋江制造与境外设计可对接合作

  连续举办两届的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赛事之一,本届大赛更具国际化,无论是作品的征集还是评委的邀请、获奖选手的来源地,都具有更浓厚的国际味道。

  大赛的亮点之一就是两岸互动更为密切。据悉,从4月份大赛正式启动以来,组委会办公室依托对台“五缘”优势,多渠道开展对台宣传推介工作,引发台湾相关设计院校的关注和参与,累计收到台湾成功大学、实践大学、亚洲大学、东海大学、东华大学、师范大学、朝阳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8所台湾院校,以及台湾设计学会组团报送的参赛作品174件,其中部分作品已进入与福建制造企业对接转化阶段。

  另外,在初评、终评专家选聘上,注重提高台湾专家参与比重,其中,25位初评专家中,有来自台湾实践大学、大同大学、亚洲大学的4位资深教授及1家台湾鞋类创意企业设计总监。13位终评专家中,包括台湾实践大学副校长官政能,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管倖生等4位台湾创意设计业界资深专家。

  “通过参赛的作品,发现它的普及面宽了,从行业性来讲,设计的深度更加专业了,同时也国际化了,今年有好多海外的选手,这是我们看到的非常可喜的变化。国际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更多地吸收一些各个地方的智力资源来提升我们的制造业。”大赛评审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从获奖选手看,包括我国台湾与韩国的设计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设计师作品《环保鞋-ECOBE》以其设计的完整性和创意性夺得大赛特别奖,赢得30万元奖金。

  “我希望把我的设计理念及我的品牌带给更多人,有机会我愿意和大家合作,包括晋江的企业。”韩国设计师Gyugeog Jim表示,非常看好中国制造的发展潜力,特别是智能鞋履在中国的发展。鞋是中国和韩国都具有的优势产业,中国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也有诸如安踏等众多知名品牌,在制鞋产业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而韩国设计师有比较时尚的设计和构思,两国之间完全可以进行产业合作对接,一同把鞋产业做到世界最强。

  (记者_吴道淼 柯雅雅 董严军 文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标签:转型升级|工业设计大赛
稿源: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