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三个新晋江女人“托付终身”的选择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9-06-02 10:24
  

  “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这是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勾勒出的画面——让晋江成为更多人可托付终身的“人生选择”。

  经过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经济飞速发展带动的城市蜕变,晋江的城乡面貌改头换面,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如今的晋江,成为500万海内外晋江人归属的港湾,成了一座住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不管是嫁到晋江的外地媳妇、扎根晋江的新晋江人,还是被政策吸引来晋江的人才,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被晋江的日常感动,最终“托付终身”。

  “外来媳妇”余香妹:择一人到一城过一生

  林徽因曾言,“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这座城。”这句话,完美诠释了余香妹的半生。

  余香妹,龙岩漳平人,退休教师,现居住在罗山华泰小区。1973年,因为一个人,来到了晋江;第二年,正式嫁入晋江,成为晋江媳妇。

  “昂载某,未辛苦!哈哈哈哈哈……”1973年,在东石坑园村到龙湖的一条田埂路上,一群小孩围着骑车摔了个“倒栽葱”的余香妹夫妇嬉笑闹腾。回忆当时,余香妹十分感慨:“那一天,老伴骑自行车载我去龙湖中山街拍结婚照。当时基本都是田埂路,不好走,更别说骑车了,摇摇晃晃两个人摔了一大跤。”

  余香妹的婚事是母亲做主的,当时19岁的余香妹在三个好姐妹的陪同下,坐火车到集美,再从集美转车到水头。水头到东石没有班车,只能雇自行车车夫将她们载到东石坑园。一路颠簸的田埂路,让4个花季少女对晋江的印象打了折扣。

  看到丈夫家中点的是油灯,没有电灯,余香妹心里一凉。“但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如厕这件事,只能到门口的半人高、没有门的旱厕上厕所。”余香妹回忆,3个好姐妹都劝她不能来晋江这个“穷旮旯”生活,“我当时心想,不是说晋江是侨乡吗,怎么比我做知青时上山下乡的山区还差。后来,我回到漳平家中,对母亲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晋江真的太苦了,妈妈,你害死我了。’”

  “印象最深的是坐月子的时候。生完孩子第七天,我就下床了,每天都要拿着便盆去旱厕里倒。”旱厕是当时余香妹生活中的一大困扰,“1988年,家里的房子翻建,我们家便建了洗手间,当时坑园基本都还是旱厕,我们算是第一家。”

  “从如厕这件小事就能看出晋江近十来年城市建设的提速和变化。”余香妹说,现在,在晋江旱厕已经基本见不到了,城镇公厕设计不断优化,卫生情况差、设施落后的旱厕、简易公厕逐步淘汰,这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

  45年的晋江生活,经过一家人的共同打拼,现在的日子让余香妹很满足。“除了城建,晋江最大的改变还有治安,越来越有‘安全感’是我最大的体会。”原来,来晋江后,余香妹曾在1996年、1999年、2001年经历了三次飞车抢夺,当时的惊险历历在目,“可从那时到今天,我再也没有碰到过这类事情,再也不用为‘两抢’担惊受怕了。”

  “晋江是一个敢拼会赢的城市。想当初刚来这里,一顿粥都吃不上,再看现在,进城买房、吃穿不愁,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都是一步一脚印拼搏过来的。”这个说着“晋江味”闽南话的“晋江媳妇”说:当年选择一个人,来到晋江;现在爱上这座城,幸幸福福过一生,这就是托付终身吧。

  “新晋江人”王彩虹:当志愿者亲眼见证晋江蜕变

  1966年出生的王彩虹是晋江市盐务局的一名会计,今年是她在晋江定居的第10个年头、工作的第12个年头。

  虽然祖籍石狮,但对晋江有着特殊情结的王彩虹,总在别人询问出处时便脱口而出:“我是晋江人。”

  2007年 1月 3日,王彩虹如愿来到晋江工作。那天,王彩虹从泉州转公交到晋江市区, “路过晋阳湖那片的时候,两旁杂草丛生,公交颠簸加上流域的臭味,让人有晕车想吐的感觉。”在王彩虹印象中,每每遇到暴雨,晋阳湖地块因为地势低洼,总免不了一场内涝。

  2010年,梅岭组团开始改造建设,晋阳湖滞洪区也开始建设。“再看如今的晋阳湖,波光粼粼,周围满是棕榈、香樟等树木,这片城中之湖,给市民带来了不少‘绿色福利’。”王彩虹感叹道。

  在公交车上颠簸两年后,2009年,王彩虹定居晋江。那年一天,王彩虹的侄女来晋江玩。带小朋友去哪玩好呢?王彩虹寻思许久,决定去“名声大噪”的世纪公园开开眼,便带着两个孩子从盐务局宿舍楼走到世纪公园。

  “当时,晋江的公交还不方便,忘了走多久,只记得一路走走停停,到了世纪公园只玩了半个小时就返回了。那会儿的晋江市区还有很多城中村,一路的风景也不美观,孩子都说下次再也不去了。”王彩虹笑着说,现如今,晋江市区面貌脱胎换骨,亲戚朋友到晋江来玩,多的是出游的去处;交通也方便,万达、五店市等热闹的地方,随时都能说走就走。

  10年前,由于工作需要,王彩虹常常骑摩托车走街串巷,工作之余,王彩虹也积极当起了环保志愿者。“我对环境特别敏感,哪些地方脏乱只要看过一次我就记在脑中。力所能及之处,志愿队成员就会一起去打扫卫生做志愿活动。”

  陈埭乌桥头的水域不再发臭、内沟河水质提升、机场道路拓宽、市区车辆不再乱停乱放……她说,十来年,晋江“成长”的镜头不胜枚举。作为志愿者,她常常走、常年看,晋江的蜕变都能看在眼里,未来她仍要继续陪着晋江,见证晋江蜕变成最好的模样。

  “外来人才”钱玉琴:来晋江,是明智的选择

  “我们夫妻从沈阳来晋江已经7年了,学校给我们搭建了发挥才干的好平台,这座城市也深深吸引着我们。”泉州理工学院人事处处长钱玉琴告诉记者,对她来说,晋江亲切得如同“第二故乡”。

  “我俩都是闲不住的人。”退休前,钱玉琴的丈夫臧树良是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石油化工领域耕耘多年,主持过国际合作交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她本人则是副高职称的教授。退休后,在泉州理工学院董事会的邀请下,他们从东北来到晋江,选择投身民办教育事业,臧树良担任泉州理工学院校长,不仅率先在全省开设“油气储运”专业,还组建了院士专家团队,开展项目研发,为晋江本地产业攻关重大技术难题。 “这几年工作生活的变化,带给我们很多成就感和幸福感,当时不远万里来到晋江,是明智的选择。”钱玉琴感慨道。

  钱玉琴说,是学校的诚意和晋江优厚的人才政策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留下来。当时,晋江推出的政策引才力度在全国也算首屈一指,夫妻俩分别被认定为第一类和第四类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保障上享受到了优待,让他们能安心发展。往后几年,他们还为学校引进了沈阳各高校近10名 教授,成为宣传晋江的“活样板”。

  “晋江是一座很吸引人的城市,不仅气候环境好,城市也年年有变化,越来越美。”钱玉琴说,政策给人才们提供了购房补贴,他们都在晋江市区安了家,工作日住在学校投身教学和学科建设,周末时间就成了“沈阳朋友圈”深入了解晋江这座城市的好时机。

  相比东北老家,晋江深厚的人文底蕴让钱玉琴着迷,《大美晋江》这套书籍更是她的心头好。“刷‘寿星卡’,坐公交车不花钱,搭36路到金井的围头海边踏浪;搭23路,到紫帽登山赏景……”品草庵公园、安平桥、五店市背后的故事,赏木偶、南音、高甲戏的风韵,对晋江的风景名胜、人文艺术,钱玉琴如数家珍,“高铁站就在学校旁边,放假回老家,市区的机场,早晨9:40的航班直达,中午就到沈阳,交通更是方便快捷。”

  让钱玉琴印象深刻的,还有晋江浓浓的“人情味”。“我坐上公交车,刚刷完卡,马上有几个年轻人站起来让座;上街买东西,店老板热情招呼,说您老人家放心买,我不能骗您。”这些小事都让她心里暖暖的。

  “我们跟晋江有缘呢,就算以后退休离开了,我们商量着一年也回这住上半年,毕竟这是‘第二故乡’呀。”钱玉琴笑着规划起退休后的“候鸟生活”。

  记者_蔡斯洵 陈维曦

标签:托付|终身|选择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吴美斌吴美斌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