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21日夏至:草深无处不鸣蛙 今年“三伏”40天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7-06-21 09:18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题:21日夏至:草深无处不鸣蛙

  21日,夏至。一年中最炎热、雨量最大的一段日子就要来了。

  荷花绽放、蛙鸣声声,暴雨初霁、彩虹当空,草木繁荣、鸟鸣虫噪,大自然中最有生命力的日子也随之而来。《礼记》中说,夏至时“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正是一派万物争荣的样子。

  夏至的“至”,不是指夏天“到了”,而是指日长最长、日影最短的“极至”。从天文学上讲,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而如果从气候学上看,夏至过后暑热模式才正式开启,一个来月后的“三伏天”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主要是由于地球厚度适当的大气层吸热作用,地表的热量也在持续积蓄。

  尽管如此,北方的人们还是已经小小领教了高温的“热度”。刚刚过去的几天,高温区盘踞在华北等地,炽热的阳光灼烤着大地。而在南方,人们在多雨的日子里盼着云开雾散。

  未来几天,天气预报可能还是让“几家欢乐几家愁”——从20日起,游荡在华南多日的雨带将向北移动,江南地区未来三天将迎来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同时,北方的天气形势也将出现明显转折,雷阵雨天气将从21日起逐步发展为大范围降雨,而京津冀地区将成为本次强降雨的中心。

  到了22日至23日,南方地区雨带继续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华北地区降雨明显增强,京津冀地区普遍有大到暴雨。

  如果对夏至时节的各地农业进行一番“巡视”,你会看到一年中最精彩纷呈、忙碌各异的景象:

  ——华北和黄淮海一带的小麦基本收获结束,农民们正忙着晾晒、脱粒、入仓。如果雨不期而至,可能导致小麦霉变影响品质。但是雨也带来新的希望。此时“云来常带雨”,夏收作物收获后,华北农民将播下玉米、大豆等,充沛的降水将促成种子顺利发芽。

  ——江南一带进入梅雨季节,夏季油菜也进入收获期。持续的“烂场雨”同样会影响收成和品质。南方的杨梅、荔枝等水果进入采收期,为人们提供一年中最丰富的时令选择。

  ——在一熟制的东北、西北等地,雨热同期的夏季是水稻、玉米、大豆、杂粮等作物生长力最旺盛的时期。缺光少雨都将影响产量。前期在内蒙古东部、辽西等地,持续的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此时有所缓解。

  ——在西北、西南牧区一带,进入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牲畜们抓紧时机一刻不停地补充养分,以备冬季风雪肆虐。

  夏至时节地面热度高、空气对流强烈,最容易出现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民间总结出一套降雨规律,如“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等。

  短期的集中降雨,在北方最易形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此,国家防总已派出4个工作组分赴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协助地方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但总体而言,中国气象局预计今夏的汛情态势是“南多北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赤道东太平洋变暖带来的影响。6月进入主汛期后,全国平均降水量增多,较常年同期多16%。频频出现的暴雨天气,更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江淮一带洪涝灾害。

  7月至8月,我国主要多雨区位于华南西部、江南大部、江淮东部、西南地区东南部,长江下游、珠江流域汛情较重。据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如果下半年厄尔尼诺形成,南方洪涝将更严重,而北方则将由春旱延伸到盛夏旱。

  不过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认为,是否能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尚不确定,概率在50%。希望不会那样,毕竟北方太渴了。

  相关新闻

  7月12日交“初伏”今年“三伏”40天

  新华社天津6月20日电(记者周润健)“夏至三庚数头伏”,21日,将迎来“夏至”节气。天文专家表示,同前年和去年一样,今年的三伏天依然是40天。

  据了解,夏至不仅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还决定着当年伏天的长度。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由于庚日在阳历中的日期每年都有变化,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天数加起来就是三伏天的总天数。“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天”来说,7月12日交“初伏”,7月22日交“中伏”,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

  “双中伏”是否意味着一定要热40天?“炎热天数的长短,与‘中伏’长短没有关系,这只是日期上的一种安排,公众千万不要认为,出现‘双中伏’炎热天气就一定长。”赵之珩强调说。

  那么,三伏天为何最热?赵之珩解释说,过了夏至,虽然白昼一天天变短,但地表的积热还是在逐日增加着,进了三伏,地表积热逐渐接近高峰,中伏期间达到了最热的程度,过了中伏,地表的积热才逐日递减,天气才渐渐凉快起来。

  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三伏天”,天文专家提醒,此时节,公众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戒躁戒怒,清淡饮食,规律睡眠,及时补水,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记者 董峻)

标签:夏至|三伏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