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2022我的使命 “晋江经济报”创刊16周年特别策划 记者?记着!见证“城”长 晋江有我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2-04-19 11:18
  

  过去一年来,晋江经济报以一篇篇报道、推文、视频、漫画,记录着这座城市每一个富有深意的“变化”,用一个个精彩故事讲述这些“变化”背后的力量。作为媒体工作者,他们或在行业一线、或在项目现场,是晋江风云的记录者。在他们的笔下和镜头里,城市变革发展与个人奋斗拼搏的小故事生动而难忘。在创刊16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听一听,这些媒体工作者对这座城市的回眸与展望。

  历久弥新的“黄金借还记”

  一段70多年前的革命往事,在新时代“走红”了。

  202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百年党史晋江故事”专栏。其中,我与同事曾舟萍共同合作采写的《百两黄金有借还历史佳话永相传》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

  时间回到1948年,泉州地下党主要领导人之一许集美,为迎接解放军入闽筹集资金,向草庵广空法师借了百两黄金。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但共产党人信守承诺,如数向广空法师归还了借款。

  为了还原当时历史事件的原貌,我们到故事的发生地罗山街道苏内社区深入采访。这个当年贫困的革命老区村,如今“变身”为炙手可热的科创新区。当年广空法师需要筹集款项修缮的小寺庙——草庵,如今是“国保”单位、世遗泉州遗产点之一,是市民健身休闲的绿色生态公园。当年知情的那几个十多岁毛头小子,如今都已耄耋之年,他们舒适的晚年生活,与年轻时冒着生命危险把风放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采访中的这些所见所闻,让我们思索着:晋江一个红色故事发生地的百年沧桑巨变,不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所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吗?

  就在我们报道之后,草庵百两黄金借还记这一革命往事也引起了晋江文艺界的关注。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将这一故事改编成红色高甲剧目《许书记借金记》搬上舞台。该剧从晋江演到福州,从剧场演出到线上展播,广受戏迷们的喜爱与好评。我们在跟踪报道中发现,演员与观众还有不少是年轻人,这也意味着这一革命往事至今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历久弥新的“黄金借还记”,历久弥新的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

  (记者 董瑞婷)

  忽逢“桃花源”

  入行十年,作为一名财经记者,我一直努力与产业同行,与乡贤、企业家对话,偶尔也希望多体验一丝“烟火气”。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深入寻访了一处“桃花源”,沉醉于一段“最美乡情”。

  2021年9月中旬,在一次与宝龙集团品牌部负责人的沟通中,得知品牌部人员将从上海总部赶到晋江,筹备于11月底举行的晋江安海溪边乡村振兴首批成果展示仪式。

  当下,我的脑海中迅速跳出了几个关键词:许健康、1.25亿元、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溪边是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的家乡。为了改变乡亲的生活环境,许健康定向捐资1.25亿元支持溪边的美丽乡村建设。

  好题材,追!此后,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旧村改造”“村企合作”“教育发展”“文化传承”等近十篇不同主题的新闻报道。

  在一次次深入溪边采访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改变”感动着。

  曾住在“石头厝”的许老伯在领到独栋别墅钥匙时,激动得不能自已;原本因疫情无法外出打工的小许,在村企合作项目收获了稳定的工作,幸福感满满;能琴公园、溪边生态公园、书藏楼美术馆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最难忘的则是在专访许健康时,他说,“希望乡亲们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改变旧观念,树立新风尚,共同建设更加文明、富裕、美好的新溪边。”这样的情怀与格局,让人无法不为之钦佩。

  此后,我推出了一篇通讯,展示了许健康回馈家乡的赤诚情怀,更揭示了“溪边实践”的借鉴意义。在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这篇通讯几易其稿,每一次修改都有新的收获和积累。

  记者,记着!我愿不忘初心,继续脚踏实地,做晋江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记者 王云霏)

  “双向奔赴”的爱心接力

  作为一名全媒体小编,对10万+阅读量都有点执念,但没有哪个10万+是从天而降的。每每找不出原创选题时,那种焦虑能让人抓狂;推送后粉丝反响不尽如人意,压力也是挠心挠肺的……幸运的是,我们的付出没有石沉大海——后台粉丝一天一天增加,一篇篇10万+推文诞生,原来,每一份努力都会有收获。

  让我最为难忘及感动的是,2021年8月1日,晋江上演了全城爱心转发接力!这是一场粉丝和媒体聚力守护的“双向奔赴”。我们联合晋江市教育局、晋江市长专线策划的“暑假防溺水安全警示”条漫“霸屏”朋友圈。发布首日,就有超过10万市民积极转发参与接力,传播防溺水安全知识,共同守护孩子的暑期安全。

  谈起动态条漫,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今天又看到外省有3名小孩溺水”“昨天也才刚发生一起”……每每到暑期,总能听到身边有人谈论起各种溺水事件,着实让人痛心。也深知作为媒体人要做好宣传,出一份力。

  “有趣”“生动”“新颖”,才能引起师生家长重视。我们决定用最受孩子喜欢的条漫进行宣传。画图制作,我们边学边干,虽然稚嫩,但我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我清楚地知道,每一个10万+阅读量的背后,都是我们公众号粉丝的认可,带着这份荣誉和使命,我将继续前行,用“微”传播更多正能量。

  (小编 颜雅)

  为传统村落添点彩

  动态新闻、专题报道,写趣味的微信推文、用小视频呈现活动盛况……因为挂口晋江梧林传统村落这一文旅新地标,在报道的内容、类型和形式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施展空间,报道的效果也还不错。

  作为本地纸媒记者,能见证梧林传统村落一步一个脚印的蜕变,是我的幸事。

  回顾过去一年,晋江梧林传统村落迎来许许多多标志性的事件,比如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又如成为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实践基地等。

  在这些荣誉加身的背后,是梧林传统村落“意南洋、醉闽南、家国情”三条主题动线的日臻完善,是梧林文化沉淀和人文特色的不断凸显,也是“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逐步成熟的显现。

  因为挂口,总是感觉莫名地亲近,梧林的点滴变化,都让我感觉欣喜。一年来,我无数次探访梧林,紧跟梧林传统村落的发展动态,对其以周末和假期为节点的系列主题活动,进行不同形式的报道;对梧林的阶段性发展成果,进行深度呈现,并通过报纸、微信、网站等平台,向市民和网友们展示了传统与新潮、恬静与热闹、保护与发展的多彩梧林。

  因为对梧林的特色如数家珍,每每有亲朋好友游览梧林时,我也能当“半个讲解员”。

  (记者 许春)

  一次“大练兵”

  2021年5月至7月,18场世中运测试赛在晋江圆满举办,为即将到来的世中运正赛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一线体育记者,我和同事顶着骄阳与暴雨,在晋江各街镇和泉州市区的赛场往返,见证了赛事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幕后团队的辛苦。

  2017年,晋江夺得第18届世中运的举办权。由此成为继上海后,中国第二个举办该赛事的城市。而18场测试赛的举行,对办赛团队来说,是比赛前的一次“大练兵”;而对媒体团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2021年5月,首个测试赛——游泳测试赛如期举行,采访前的我有些忐忑,也有些紧张。不过,当在比赛中发现一个个亮点、完成一次次采访,最终完成第一个赛事报道专版后,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地。

  在近两个月的比赛报道中,为了全面完整地记录赛事,为读者呈现及时精彩的赛事报道,我们做了多个报道计划,兵分多路扎根赛事场馆,见证了运动员的拼搏、志愿者的付出、裁判员的执裁,以及幕后工作人员的坚守。相关报道也得到了国际中体联主席劳伦特·佩楚卡的肯定和点赞。

  其实,对于我来说,每一次采访都是新鲜的,每一次采访都是对自己的历练,希望能在历练中继续成长,记录更多美好。

  (记者 刘泽宇)

  “双减”路漫漫 教育记者常相伴

  作为教育口的记者,同时是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去年,“双减”政策重磅来袭时,本人处于既“减负”(作为家长)又“增量(工作量)”的状态。

  晋江实施“双减”,这一路,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双减“清单”、课后延时服务收费……每一条与之相关的消息,我都紧紧把握。那段时间,与教育局也形成了默契,有新动态,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告知我,由晋江经济报首发。

  在享受大家对我的高效率点赞之时,殊不知,我也曾一度遇到瓶颈。一开始,我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学生、家长身上。偶然间,一次与一位小学校长的对话,“点醒”了我。聊天中,谈及学校落实“双减”情况,校长向我分享了学校老师的一张时间表。早上七点多到校,晚上六七点才能回家,整整12个小时“在线”。

  那一刻,我醍醐灌顶,我的报道视角似乎过于“局限”了,与“双减”息息相关的,不只学生、家长,老师也是主角。你看,这就是记者,看似很平常的几句闲聊,是可以拓宽思路的。

  我开始去观察、了解“双减”背景下老师的一天。从中,我看到了老师的教学因为“双减”而做了很多的调整,包括备课、作业设计、课堂内容等。从日出到日暮,他们的辛苦与付出,是很多人不曾真正感受到的。

  幸运的是,我有报社这个平台,让我能发挥所长,把这些幕后写成报道,把晋江教育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随着报道内容的逐渐丰富,宣传渠道的拓宽,读者对“双减”的了解更全面,晋江也多次上榜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

  “双减”路漫漫,教育记者常相伴。我时刻告诉自己,未来的记者生涯,要不断前行,走近教育,用心做新闻。

  (记者 蔡红亮)

  当好“连接器”

  2022年初,我从一名时政记者转为街镇记者,身份的转变带来视角的不同。

  在这个新的领域,我先从熟悉街镇开始。英林是我挂的第一个镇,前一任挂口记者跟我说,英林是个充满惊喜的镇,每个村都独具特色。

  真正沉入其中,我才明白她说的那句话。三欧村通过修缮古厝、建设微景观,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更为后人留下美丽乡愁;钞井村有一所专为高甲戏而“生”的柯星幼儿园,传承闽南优秀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湖尾村卫生所有一对医护夫妻,他们是新晋江人,因当地人的淳朴热情选择扎根……我希望,随着不断挖掘,能够将英林各个村熠熠生辉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今年3月,英林镇正式启动镇区改造项目,我有幸参与其中的宣传报道。从业务角度讲,做好这类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要做好两方面:向上洞悉政策方针,向下倾听基层声音。于是,顾不上春节假期,我急急赶往英林,与干部聊规划设计,走进街头巷尾,听群众心声。

  英林中心小学新校区项目是英林镇区更新改造项目“四中心,一片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项目的顺利推进,标志着更新改造项目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为打响第一炮,报社决定通过微信推文、视频号、报纸专题报道全媒体矩阵,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报道。而我主要负责专题,党政领导、校方领导、老师、学生、普通群众,他们的现身说法,让专题内容丰富有层次,更具说服力。

  每一个记者都有自己的际遇与机缘,每一个记者也都在共同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无论是身为时政记者,还是街镇记者,在采访报道中,都要时刻明晰自身平台的媒体属性,当好政府与百姓的“连接器”。

  (记者 苏明明)

  晋江商圈发展的见证者

  作为中国品牌之都,晋江的制造业名声在外。但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际化品质城市,晋江的商业发展同样引人注目。作为一名专刊记者,亲眼见证了晋江商业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变迁,也从中窥见了百姓幸福指数“节节高”。

  犹记得,晋江吾悦广场开业时的盛况。作为新兴的商业体,从开业造势到后续人气活动配合,自己有幸参与其中。在与晋江吾悦广场沟通筹划开业报道时,原本以为这是一件“美差”,沟通几回后才发现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先是方案的沟通确定,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个版本的PPT;再到方案的执行细节,每个都要考虑周全。记得当时晋江已经有好几个城市综合体,怎样在短期内让广大市民知晓,成为吾悦广场最关注的问题。我结合吾悦广场自身的特色,为其量身定制策划了开业悦跑、熊本快闪、美女直播等活动,通过“视频+直播+活动”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传播,让广大市民记住了不一样的吾悦广场。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与吾悦广场的“亲密接触”,才让我在后续的活动策划中,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视角。

  (记者 唐淑红)

  我的两会“快”时光

  去年晋江两会,跑现场的任务落到我肩上。这意味着我不仅要兼顾日常新闻的“输出”,还要制作“主播访谈”系列视频。透过镜头,我们和读者网友一同享受了全新的两会视觉大餐;而镜头背后,是看不见的汗水和崩溃……

  五天六夜,三点一线,我每天都在报社、戏剧中心、党校会场之间来回奔波。老天爷不给面子,五天连下四天雨。为了方便拍摄,我选择骑“小电驴”跑会场,一个三脚架、一台摄像机、一台单反相机,人还没有上车,“小电驴”的车胎就已经有点扁了。在湿冷的环境下,我没办法打伞拍摄,头发湿了干,干了又湿,于是“油头萱”成为我两会期间的外号。

  回想第一天去现场,电视台男摄像的“人高马大”,和我的“娇小身躯”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有点紧张,最直接的生理反应就是出手汗,握稳定器的手一直打滑。我给自己暗暗打气:“冲就完事儿!”事实证明,只要信念足够坚定,结果都不会让人失望。

  在“主播访谈”系列视频拍摄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片头拍摄。拍摄前早已构思好方案的我,到了现场还是乱了阵脚。片头制作代表的是报社形象,现场沟通难、拍摄难,让所有人满意难,无形中我的压力大了不少。

  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常态。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各种突发的指令,需要整个团队争分夺秒、集思广益。我常在路上接到通知,“在哪?要补录镜头!赶紧来!”我当即掉头,一句“马上!”是我给团队的承诺。

  经历了这次的两会“快”时光,我想向所有人呐喊:女摄像也可以跑得比男摄像快!

  (摄像 刘紫萱)

  版面也是战斗力

  夜半无眠到天明,清辉洒落满地星。

  3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为把及时权威的信息传递出来、把感人温暖的瞬间记录下来、把科学有效的防控知识普及开来……我们将战“疫”报道作为重要的任务,用心精编每篇文章,用情做好每个版面。版面也是战斗力。

  “爸爸,你起得这么早?”

  “爸爸刚下班回家。”

  这是4月15日凌晨5时许,回到家里在厨房里找东西吃时,刚好起床解手的6岁儿子和我的对话。这一天,报纸版面内容有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推进会、晋江国际鞋纺城复工复市、老板公开信点赞好员工、晋江发布41号通告等内容,最晚入库的一条稿件是凌晨2:40。而最终的付印时间定格在4:27。当这些防疫部署、政策措施能在舆情宣传中凸显战斗力,能变成“叮咚!晋江新闻眼”为打赢疫情歼灭战鼓与呼时,“拖后腿”的夜班不漫长“,拖后腿”的夜班不后悔。

  疫情以来,前方记者马不停蹄奔赴疫情第一现场,深入封控区、方舱医院采访,关注“菜篮子”“米袋子”;后方编辑昼夜无眠编发稿件,字斟句酌看文字,苦思冥想起标题,眯着熊猫眼对细节。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编辑 王昆火)

  我是晋江经济报的“粉头”

  追星的朋友对这个词一定不陌生,“粉头”的意思就是明星粉丝群体里的“老大”。而我就是咱晋江经济报粉丝群体里的“粉头”。

  事情还要从晋江申办世中运说起。彼时,晋江体育运动氛围逐渐浓厚,作为晋江经济报的新媒体运营小编,这样的热度亮点自然不容错过。从申办成功到体育场馆建设再到测试赛举办,每一次世中运的关键节点都引发无数晋江人的关注,其中也包括晋江经济报的许多粉丝。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世中运测试赛期间,恰逢晋江经济报创刊15周年,组织世中运粉丝亲子团到现场观赛。当时征集活动一发布,就获得了许多粉丝读者的追捧,不到半天时间,两个微信群就涌进了近700人。

  四场游泳测试赛场场“满勤”,近400名粉丝为各路健儿加油助威,在现场感受了浓浓的比赛氛围。“无论是场馆建设、后勤安保,还是比赛团队、裁判团队,都让我感受到了咱晋江的进步和潜力。”“新晋江人”徐先生点赞道,晋江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好,特别是这几年在筹办世中运的过程中,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两年来,跟随着晋江与世中运的脚步,粉丝群体也因为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活动越来越壮大,目前活跃着的粉丝微信群有近二十个。而我作为这些微信粉丝群的创建和运营者,身上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也越来越强烈。

  欢迎您来加入晋江经济报粉丝团,参与更多的晋江大小事,让晋江的明天更美好。

  (小编 林宜男)

  重温“光辉岁月”

  有人说,记者永远在路上。2021年,历时近半年,我走过了从业以来最难忘、最珍贵的一段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晋江经济报精心策划了“永远跟党走”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福州、深圳、广州、上海、南京、杭州、北京……从盛夏启程,到寒冬收官,我有幸和采访组的领导、同事一路同行,奔赴全国10多个城市,与异地晋江商会乡贤沿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史和红色记忆,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行力量。

  有些巧合的是,就在位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馆的前两天,主题采访活动在纪念馆举行了启动仪式。此后,嘉兴南湖、南京雨花石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从数不清的历史图片、文件、文物资料和实物展示中,我一次次被感动着、震撼着,也一次次被教育着、激励着。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这种初心焕发的力量,也鼓舞着“爱拼敢赢”的晋江商人抓住历史机遇,立足自身优势,书写着属于晋江人的传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人背着家乡的瓷砖到处闯荡,有人抓住机遇融入当地城市建设;新时代下,他们依旧保持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既能踏踏实实做实业,也敢于积极拥抱数字浪潮。这一次“红色之旅”,我采访报道了全国各地的晋江商人奋进打拼的精彩故事,于自身亦是受益良多。

  受疫情影响,原本规划一两个月内完成的行程,最终竟持续了半年之久。回望这一段历程,我何其有幸,用脚步丈量城市,用文字记录发展。未来,我愿一直在路上。

  (记者 王云霏)

  两周办成一场“春晚”

  2021年2月9日,再过两天就是除夕,而我还在报社编写《晋江企业“云春晚”正月初一隆重亮相》的稿件,犹记得当时的“蓬头垢面”,要过年了,发型没时间做,衣服也来不及买,肚子里还有一个4个月大的“小人”。这还不算完,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又开始沟通公众号推文的事宜……

  2021年2月9日,再过两天就是除夕,而我还在报社编写《晋江企业“云春晚”正月初一隆重亮相》的稿件,犹记得当时的“蓬头垢面”,要过年了,发型没时间做,衣服也来不及买,肚子里还有一个4个月大的“小人”。这还不算完,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又开始沟通公众号推文的事宜……

  不到两周的时间,这场百万传播级别的云春晚完美落幕。

  因为新冠疫情,在国家倡议广大务工人员留在工作地过年的大背景下,为了让新晋江人过个温馨年,晋江经济报与晋江市总工会、东南网共同策划了一场“云春晚”。临近春节,时间紧迫,为了尽快征集好节目,我一方面与总工会沟通节目征集的方式方法,一方面积极联系录制场地。为了保持活动的热度,我还与报社新媒体沟通推文制作及节目播放平台端口对接;同时还要与东南网对接机器人AI串词。

  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策划制作完成一场云春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那段时间里,熬夜是常态。压力下,整个人时刻紧绷着,就怕哪个环节掉链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沟通、及时的反馈、强大的执行力,以及报社领导、同事、相关单位的鼎力支持。

  感恩遇见、感谢所有,期待与伙伴们奔赴下一场考验。

  (记者 曾小凤)

标签:“晋江经济报”创刊16周年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飞明谢飞明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