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的使命 “晋江经济报”创刊16周年特别策划 战吗?战啊!圆最美好的梦
记录“无声战役”的宝贵资料
“这些天,陈埭的街头车多了,行人多了,群众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大家所熟悉的好日子慢慢回来了。在这里向你们道一声:辛苦了!”这段话,出现在陈埭镇写给各兄弟单位的感谢信中,也是我这一个多月来参与陈埭抗疫最深的感受。
陈埭镇封控区一线情况报道、减免房租、关爱新晋江人、“爱心流动平价超市”、企业复工复产……是这个月来不间断的报道主题,我用眼力、脚力、脑力、笔力,记录着一线的点点滴滴。
3月26日,我接到任务,配合陈埭镇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从这天开始,也是我真正深入抗疫一线报道的开始,24小时电话畅通、随叫随到采访现场,精神一度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一个多月来,陈埭是我到过最多次的地方,更有几次穿着防护服深入陈埭镇封控区采访。有在深夜,接到任务立即赶往陈埭宫口,采访“爱心接力,同心抗疫”新晋江人关爱行动送出的第一批民生保障物资,感受紧急时刻晋江市党委政府心系广大新晋江人;有在早上10点多,前往封控区海尾村,记录下新晋江人菜农“张氏三兄弟”送菜的暖心之举;有在下午4点多,顶着烈日,穿着防护服,记录封控区涵口村的一线工作人员、志愿者如何做好群众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有从傍晚到隔天凌晨,一直扎在现场,看各单位如何克服困难,在短时间内将“爱心流动平价超市”在陈埭26个村(社区)快速铺开,满足陈埭镇辖区内居民对各类生活物资的需求。
看到了一线的打拼,也看到后方的大爱。
安踏100万元、361度100万元、源泰50万元、茂泰30万元……众多陈埭镇企业纷纷捐款捐物,支持家乡疫情防控工作,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100多租户两个月租金免了!”“我这里减免2个月租金”……4月5日,配合陈埭镇工作,报社发出免租减租倡议,瞬间获得了社会高度关注。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的“最美房东”系列报道,也获得了无数人的点赞。我们通过手中的笔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这几日,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企业开始复产了。贵人鸟、兴业科技、茂泰鞋材……他们是如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两手抓?我的采访报道告诉更多读者,我们的生活正在恢复,属于我们的胜利快要到来。
我想,我们这一阶段所写下的文字、所拍摄的视频,都是这场“无声战役”的宝贵资料。
(记者 柯雅雅)
逆行突围
“花都开好了,却无人欣赏。世纪大道上除了我的车,还有几只鸽子在踱步。我车速80,隔壁车道的一群落叶追赶而上。卡口处,我出示绿码,他们却让我掉头回去。然而,黄叶们停都没停,闯了过去。”
4月1日醒来的清晨,看着窗外的公路空空荡荡,突然感慨写了首打油诗。匆匆收拾,看了看熟睡的女儿,就蹑手蹑脚又出门去了。世纪大道上,又是打油诗里的光景。城市静止了,让逆行的人有了追赶的缝隙。
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天正是疫情吃劲的时候,卡口管控得特别严。3月28日,我收拾行李放在车的后备厢,做好无法回家的心理准备。
上班的路就像闯关。果然,和前几天一样,在出安海的卡口,我被劝返了。但这一次和以往几天又不太一样,我出示了“证件三件套”,交警还是一次次引导我调头回去。那天大雨,我和交警僵持,3个小时内调了6次头,最后停在路边忍不住哭了。
倒春寒的雨确实让人特别无助,但卡口的严控更让我感受到抗疫的艰难。交警尽责必须劝返我,而我也有工作的职责必须出去。大家都在咬牙坚守、咬牙前行。
抗疫何其艰难,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有太多人在逆行。4月4日凌晨1点37分,写完稿的我正要启动车子,抬头看了一眼陈埭镇政府的办公楼,夜很黑了,这栋建筑物却还睁着眼。
疫情防控要加快速度,只能抢占夜的时间。会议室里还有人影在闪动,晋江市领导和驰援陈埭的第一书记们还在会商;朋友圈里,全员核酸检测的推文已经刷屏,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公安民警及志愿者奔走在晋江各个角落……那晚最为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每一间深夜亮着的办公室,可以早点熄灯。
3月13日以来的这一个多月的深夜,这座按下“暂停键”的城市安静有序又热烈。我见证了这一个月里的每一个深夜,才深知“爱拼会赢”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晋江群像。
全市携手、咬紧牙关、逆行突围,晋江终究是闯过来了。随着一个个村、社区解除封控和管控,晋江街头又渐渐恢复了人气。18日凌晨1点15分,我踏上回家的路,世纪大道上的车流,让我误以为当下是晚上9点多。真好,我终于不再独自拥有深夜的世纪大道。
硝烟散,炊烟起,我们又将相遇在温暖的春光里……
(记者 蔡斯洵)
解封在眼前,真好!
截至19日,本轮晋江战“疫”已经持续了37天。这些日子里,许许多多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志愿者不畏艰辛、舍小家为大家,战斗在第一线,向他们致敬!
疫情发生之初,晋江迅速行动,拉起疫情防线。位于陈埭的某酒吧出现多个病例,疫情防控形势随之紧张起来,全镇进入全民战“疫”状态。由于工作原因,疫情发生后,我便多次在那一带采访。3月20日,我又来到海尾村采访全市首个核酸自测工作。眼前,一群人穿着防护服忙碌着,有人向我走来,叮嘱道:“没有‘全副武装’,就不能到外面去。”此刻我意识到,疫情形势已十分严峻。
那段时间里,看到“红码”已习以为常,其中不乏一些党员干部,他们驻扎在一线,日夜奋战,一住就是近40天。
3月22日,我也成了被隔离人员。工作也随之短暂地转为线上,而由于绝大多数的重点防疫工作都在陈埭“落地”,工作任务和压力也越来越大,每天电话沟通和采访的工作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服务的另一个乡镇永和的抗疫战场也正火力全开,也需摇旗呐喊。4月上旬,我隔离结束,此时正是疫情防控吃劲阶段。因为工作需要,我又穿上“大白”在封控区来回。
战“疫”一线有太多感动的瞬间。村委会腾出房屋给流浪人员“安家”,做到战疫“一个也不能少”;独居小孩吃到热餐时,露出满足的笑容;困难群众收到馒头、救济包后热泪盈眶……
走在一线,也更能体会战“疫”的不易。10多名干部挤住在方寸之室,面包泡面充饥、工作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也比比皆是;有的家中亲人去世,也强忍悲痛继续在一线扛起战“疫”任务。我们居家出不去的门,是他们回不了的家。
当下,疫情形势稳定向好,复工复产陆续到来,家里的娃也想念幼儿园小伙伴了,一切正在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真好!
(记者 王诗伟)
总有人殿后
疫情让这座城市“慢”了下来,却让位于长兴路的晋江报业大厦更“忙”了,穿着防护服的记者深夜出动,直奔封控区;紧盯屏幕的小编一边吃着泡面,一边电话联系前线……当其他楼层的灯都熄灭时,亮着灯的编辑部还在奋战,窗外是处处闻啼鸟,原来晨光已满晋江,你我还未下班。
凌晨两点、三点、四点,每天稿子的来稿时间都不那么一样;选稿、编稿、核对新闻事实、排版……经常是窗外鸡鸣时,我们开始忙碌,被戏称为“闻鸡起舞的那群人”。
从晚上七八点到第二天凌晨五六点,10个小时的超长夜班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每天都是在保安“早上好”的问候中回到小区。但这时我还不能休息,因为核酸检测马上开始了,放下包,拿上手机,出门排队做核酸。“间隔一米,保持距离。”“请不要贴贴。”志愿者时不时提醒,让如同“行尸走肉”的我时不时回神,“哦,原来我在做核酸。”
夜班编辑,可能比起一线记者,似乎存在感没那么强。可就是这样一群人,在每一个万籁俱寂的夜里和曙光初照的黎明,为每一篇新闻报道把好了最后一道关。
我想说,我们是殿后的那群人。疫情未散,我们一起坚守。
(编辑 陈云娟)
不只是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今天还要去采访吗?”“昨晚3点睡,怎么一早又出门了?”“去一线采访,注意做好防护!”3月13日,疫情发生以后,每天早出晚归的我,时常被妈妈问到这几句话。
不少亲朋好友也时不时在微信里询问我的工作情况。“昨天去一线,你的健康码红了吗?”“防护装备够不够?”“太累了撑不住的话,记得和领导说一下。”每每面对这些问题,我总略带“不耐烦”地和他们说道,没事的,放心。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亲眼见证并记录了每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连日来,我记录了一线医护人员在采样点、在隔离点、在病房、在实验室忙碌的身影;下沉一线的干部在核酸检测现场维持秩序、帮助群众扫码登记的身影;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为抗击疫情默默作出贡献的人们的身影。
这其中,就有我的堂哥,一名普普通通的社会网格员。疫情发生以来的一个多月,他始终奋战在一线。4月10日,5岁的小侄子用手中的画笔,绘出了堂哥在一线抗疫累到睡着的场景。“这是我爸爸。”当小侄子拿着画作通过视频连线向我展示时,我内心五味杂陈。原来,“逆行者”就在自己身边。
有人说,记者也是逆行的英雄。但我却认为,记者哪里是英雄,不过是在追随着这些英雄的脚步。在这场牵动人心的战“疫”中,一群群普通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他们是平凡世界里的一束光,守护着这座城市,守护着每个人的生活。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记者 李玲玲)
一把手机“闯天下”
这次疫情,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疫”。晋江全市停摆,阳性病例在多个镇街出现,大到整个城市的应急反应能力,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技能,都得到了“淘洗”。而对于一个媒体记者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在“疫”线冲锋,而是在冲锋的同时,要迅速从文字记者转变为融媒体记者。
疫情发生以来,微信视频号成为新闻宣传平台的“黑马”,前方战“疫”的一线情况,通过一个个视频,传送到每一位市民的手机上。作为记者,我用一把手机“闯天下”,不仅学会了手机拍照、拍摄,还给自己立了一个新目标——疫情结束后要好好学习视频剪辑。
3月22日,在采访东石镇塔头刘村全员核酸检测时,我了解到村里的“妈妈团”正出钱出力给防疫人员煮暖心餐。这是一个好新闻!我立即从检测采样现场“转战”到煮饭的地方。
现场,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炒着米粉,桌上摆放着丰富的食材,闽南人喜爱的海鲜汤刚刚出炉……我立即拿起手机,一顿狂拍,又让带头的柯大姐出镜说说“妈妈团”们朴实的心里话,然后一股脑把拍下的一系列视频传给后方。
不到2小时,本报微信视频号就推出了这条暖心的新闻,获得3633个点赞量、12.7万个点击量,成为战“疫”报道中的一抹亮色,温暖了许许多多在一线坚守和在家中配合防疫的人员。该视频也入选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达138.8万,展现了晋江战“疫”的暖心一面。
不只这场采访,每次到防疫一线,手机都是我最重要的采访工具,目前已经拍下了数百个一线采访视频。
不过,经过这次疫情洗礼,我也发现,宣传平台会不断转换,但“内容为王”属于万变不离其宗。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应对新形势、新变化,不断练本事、涨技能,但都离不开眼力、脚力、脑力和笔力,这也是我们要不断锤炼的关键所在。
(记者 许春)
上了一回微博热搜
3月14日,晋江将池店镇金福小区划为封控区。接下来的几天,晋江的封控区、管控区越来越多,出行越来越难。这一次,疫情就在身边暴发了。
18日,为报道村居一线党员志愿者为居家医学观察人员送三餐,我跟随志愿者来到紫帽园坂村锦德张园小区。刚到楼下,志愿者就接到村民来电,说他位于泉州丰泽的公司里,同楼层的同事被确诊了。志愿者让其立即居家隔离,转身立即向村委会汇报。“刚刚打电话的人就在我们送餐那户居民楼下。”志愿者说完,穿上隔离服和戴好手套、头罩。而我戴着一个N95口罩。跟疑似密接的人员上下同一栋楼,第一次感觉到危险,全程惶恐地采访完,回到车上马上给自己来了一次消杀。
26日,因户籍在池店镇,属于封控区人员,八闽健康码变成红码,无奈开始居家。居家睡大觉?想得美!每天早上7时许,起床第一时间给两个女儿“钉钉”后,便开始坐在电脑前通过电话、微信联络采访,经常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特别是3月30日以来,晋江11个街镇干部驰援陈埭重点村疫情防控,我挂口的3个镇均在列。
这边,要继续了解3个镇每天核酸检测、入户关怀等重点工作;那边,驰援陈埭的工作组也要加强联系。每天要做好当天工作的视频图片搜集、文字采写,稍微离开一下电脑屏幕就心慌不安,感觉错过了一整个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3月30日,我在联系金井围头村时得知,村干部和民警入户摸排时,发现了一名困难独居老人,并了解到其与家人离散30年。我意识到这会是个好新闻。果然,在报道和视频号推出后,疫情中的这个温暖故事迅速被推上热点,新华社、人民网等上级媒体纷纷转载,而且还上了一回微博热搜。
现在,最期待的就是疫情结束后,见证老人的亲人来到晋江将他接回,为这次战“疫”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记者 蔡培仁)
疫情后考本驾照
“抱歉,司机取消了订单。”“抱歉,司机取消了订单。”……3月18日,轮到我值编辑夜班。19时,同往常一样,我通过网约车软件叫车欲前往报社,没想到一单单都被司机取消了。调出报社公众号最新消息一看,梅岭、青阳部分地区已被纳入管控区,一下也就了然了——这个时候,谁都怕“红”了“黄”了。
无车寸步难行,在最吃紧的时候,我成了唯一一个因无交通工具无法到岗的编辑,内心颇为愧疚。紧接着没几天,我所在的社区附近也出现了病例,小区开始管控起来,我开始了居家办公的日子。
“我现在还有事,待会再联系。”“你找某某某吧。”“不好意思……”这是近段时间采访遇见的常态,新闻采写比往常更为困难。一线工作人员都忙于防控工作,时间紧张,几乎只能通过电话、微信,抓住他们短暂的空余时间进行采访,也经常因为对方有事而中断采访,这导致一篇稿件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但我告诉自己,跟着他们的时间,尽量不给他们增加负担。
因为家有一名“大白”,我更能明白一线工作者的劳累。一声令下,无论何时、无论天气有多糟,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前行,只为了让这个疫情快点结束。采访中,我认识了为及时给居民配送生活物资在公司席地而睡的老板,也认识了许多从凌晨开始忙碌的志愿者,他们大部分人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上厕所,身体或多或少出现不适,但是他们没有抱怨,每个人都为能够付出点什么感到开心自豪,表示一切都是值得的。
疫情带来的出行不便,让我很遗憾没能与同事们一样站在一线。我想,疫情之后,一定得考本驾照了。
(记者 吴晓艳)
那一夜,我也曾梦到百万雄兵……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上前线的记者不是好记者。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每每看到同事们奔忙于疫情防控指挥部及各街镇疫情防控一线,我的心底都会生出一股“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豪情。然而,“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加之本人住在报社旁边,在社区严格管控的情况下,支援夜班、做一名新闻编辑成为我的主要工作。
因为前期防疫形势复杂,记者来稿通常较晚。那段时间里,凌晨四五点的晋江街道,我几乎每次下班后都能走上几步。连续几轮全员核酸检测,我和几个编辑也都是下了夜班直接走去采样点接受采样。看到小区里其他的业主,志愿者经常问的是:“起来了啊。”而看到我们,志愿者问的则是:“下班了啊。”
虽然没有前线作战的轰轰烈烈,但在后方处理新闻的我,一样会为好的新闻题材所振奋。
3月30日,晋江吹响集结号、冲锋号,11个镇街干部连夜集结、重兵合围,对口驰援陈埭11个重点村疫情防控。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仅仅两天时间,各路突击队全面下沉,细化责任分工,梳理工作机制,高效协同作战,快速推进工作落实。
4月1日,11镇街“集团军”驰援陈埭的第二天,本报特别用一个专版,对各突击队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的抗疫情况做了全面梳理。而我,有幸成为这个版的责任编辑。
记者还在“疫”线,稿件还没传来。坐在电脑前的我,一直想着要如何去呈现这样一场疫情下的“决战”。很快,一张“作战指挥图”慢慢在我脑海浮现。
说干就干,我和美术编辑将版面进行了“军事化”处理。整体上,版面更像是一张作战指挥图——11镇街从晋江不同方位出发,全部指向陈埭集结,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大战在即的强烈冲击;每个突击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作战任务”“战疫报告”的方式讲述工作情况,表现了疫情的紧迫和全市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和坚定决心。
拿起版样一看,别说,真有点“沙场秋点兵”的意思。
接近凌晨,各路记者稿件纷至沓来,犹如前线战场捷报频传。随即,版面标题也跃然纸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让人顿时收获“此战必胜”之决心。
抗疫没有局外人。在这次的战“疫”中,我和我的同仁,就是这样,用各自的方式记录和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应该被铭记的故事。
那一夜,我也曾梦到百万雄兵……
(编辑 张之杰)
重回烟火,更应珍惜
4月10日,龙湖驰援陈埭花厅口村的一名工作人员,给我传了一个30秒的视频。视频里,防护面罩立起来成了生日帽,一些独立包装的小面包围在一起就是生日蛋糕,同事们给寿星唱着生日歌,镜头扫过他的手机,是正在视频通话的画面,另一头是他女儿。
当看到他跟女儿视频的那一刻,瞬间戳中泪点。
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镇里的工作群里,无论几点发布通知、消息,都有一排整齐的“收到”。他们好像24小时在线,他们也真的没停过,常常靠着椅子就能睡着。
同事伊婷常跟我说,做这一行,才感觉到晋江的基层干部真的没得说,一直在拼。
在采访现场,在视频号里,基层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志愿者,乃至于每一个平凡的你我,虽然看不清口罩下的脸庞,但每天都有感动、温暖的时刻。
当晋江还未全域管控时,我几乎每天都往深沪、龙湖跑。报社的司机问我:“你怎么又要去啊?”我妈每天都要说好几遍:“口罩戴好。”接到去池店镇东山村采访的任务时,我一愣,那时候东山村是高风险地区、封控区。那也是我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当我来到东山村采访后,我更深刻感受到晋江干部的那股“拼”和担当。每次去现场采访时,我也害怕过,因为小朋友才刚满2周岁。但是啊,也正是每一次的“身临其境”,看到那么多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我就重新找回了安全感。
从写稿到出镜,再到学着剪辑视频,也算收获了新技能。有时候也挺庆幸,自己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着这个城市的脉动,更能理解基层工作的不容易,也更想发出点声音,让大家多点理解、多点配合,让大家看到更多这个城市的担当。
战“疫”不易,重回烟火,更应珍惜。
等疫情过后,你最想做什么?我最想让大家都去打疫苗,这不是任务,是在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也是保护更大的“家”。
(记者 施蓉蓉)
尽我的绵薄之力
“有很多老人家跟我们一起奋战在一线做志愿者,这点很触动我”“每个人背后都有家庭要照顾,但是为了大家的生活仍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我最担心的是团队里这群天天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年轻人的安全”……在我的采访中,有“00后”志愿者,也有距退休只有4个月的抽调干部;有新晋江人,也有本土企业家。当他们分享自己的抗疫故事时,都会说自己尽的是“一份绵薄之力”,那些令他们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总是在他们身边。
了解讯息,为微信上收到的求助寻找解决方式,采访、整理信息、成稿……由于身处本轮疫情最初暴发点丰泽区,我被要求居家的时间比我的同事来得更早。然而,看着同事们冲锋一线,有的为保障报纸编辑出版直接住在了报社,身为记者,不得不居家办公是非常煎熬的事情。
焦虑之下,唯有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挖掘新闻、发现故事。作为产经记者,企业抗疫故事、捐赠信息等报道是必须要跟上的,帮助企业了解物流讯息等非报道层面的工作也已是工作的“另一面”。同时,我还参与了新塘、陈埭、安海等街镇抗疫故事的采访。
在抗疫一线工作者沙哑的声音中,我得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正在以自己的力量在保护着这座城市,他们所说的“微薄之力”形成了巨大合力。如何写好他们的故事成了我每日的课题,他们眼里的感人之举都是有关别人,而他们的感人之举也被旁人所记下。每每微信上收到关于报道的良好反馈时,我总感愧疚,只能说,这大概是我能尽的一份绵薄之力吧:转发准确的讯息,做好记录者,传递温暖与希望。
(记者 刘宁)
“微光”成炬 走进“春天里”
或许因为经历了寒冬,才更能感受春天的美好。正如遇到了疫情,才知道身边每一个平凡人的可贵。
3月13日,泉州疫情突发,池店镇成为晋江第一个受疫情波及的街镇。作为挂口的记者,我第一时间根据报社安排进行采访报道,及时把疫情一线的新闻传递出来。
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奔忙,让我看到很多“平凡人”的“不平凡”。
犹记得,我看到退居二线、年过六旬的老支书,每一场核酸检测必在采样现场,每天的“微信运动”走出四万多步,下午4点多才吃一天中的第一餐饭;普通小商家争先恐后地早中晚三餐“投喂”防疫人员,最后不少采样点不得不排出“供应时间表”;村中的妇女们自发组成“烧饭志愿队”,每天为防疫人员、医护人员烧饭,只是有个淳朴的心愿“希望抗疫人员吃好点”;十多名新晋江人组团报名当志愿者,耐心引导群众参与采样,他们说“晋江把我们外地人当家人看待,我们更不能把自己当外地人看待”;卫生院的普通医生,每天凌晨下班后,拖着疲惫身躯,赶到村里为慢性病老人开药方,协调取药;眼睛浮肿、嗓子沙哑的镇村干部,坚守在每一场核酸检测现场、每一次转运工作里、每一次物资配送路上……
这段时间,因为居住在丰泽区,又深入晋江多处封控区、管控区采访,我的健康码由绿转黄、由黄转红。为此,我不得不多次焦头烂额排队做核酸检测,期望保住绿码。但随着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强,我最终还是只能居家隔离,不得不通过电话采写稿件,这期间的困难只有自己知道。可每当牢骚到嘴边时,我总会想到此次疫情中遇到的每一个“平凡人”。
正是因为这些了解病毒可怕,却依然挺身而出的“平凡人”,点亮自己的“微光”,汇聚成熊熊火炬,我们才能硬生生赶跑这场疫情“倒春寒”,走进“春天里”。
(记者 曾舟萍)
客串“外卖小哥”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疫情期间一直奔赴在防抗疫情的最前线,记不清多少次身着全套防护装备进入封控区里采访拍摄,用镜头记录着疫情下默默坚守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民警、公交转运司机……
在此期间,一次客串外卖小哥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3月23日,晋江市还不断有新的区域增划为封控区,各村(社区)网格管控越发严格,市民积极配合居家生活,购买生活必需品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大商超的线上订单猛增,可忙坏了配送的外卖小哥们。
当天下午4时许,我在大润发世纪店的电商配送出口拍摄保供应相关图片,发现新晋江人、外卖骑手隆应波的手机一直在响,“您的订单已超时”。如果是疫情前,隆应波的心恐怕已经碎了,超时意味着要被扣钱。自从疫情发生后,平台出现爆单,外卖配送小哥的工作量也随之剧增。接单、配货、联系、送货、拍照、上传确认……每一步似乎都会比平常更费时间,超时已成为常态,电商平台也是特殊时期特殊对待。为了不让买家等太久,隆应波还是尽量快一点。
这次他一下接了8单。按往常摩托车的后箱可以完全装得下,可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每一单东西都非常的多,7个大袋子,加2提卷纸,能挂的地方都挂上了,后箱怎么都塞不下去。来回跑两趟浪费时间更不值得,订单已超时的提醒又在响起,隆应波很着急。
为了能让他一次完成所有订单的配送,我提出可以用自己的摩托车帮忙配送,同时可以拍摄疫情下的外卖小哥工作画面。于是,我在摩托前踏板处挂了两单,后背箱里放一单,刚好全部载上。就这样,摄影记者版外卖小哥上线了……
隆应波接的这8单配送地点都在大润发超市周边的几个小区,配送的路线得提前想好,避免走冤枉路。然而,疫情期间,很多路也变得不是很顺畅。其中有一单是在梅岭碧山社区的崎山安置小区,这个社区多个路口已经设立硬隔离挡板,本来100米就可到达小区门口,却路障过不去。看着隆应波骑车正对着“疫情期间道路封闭”的横幅打电话,向买家问路。我知道这个场景也只有特殊时期才会有,便拿着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
绕了大半个社区,我们终于找到唯一的入口。经过查看证件、查健康码、进入社区,在小区外的铁门边联系买家,告知买家货已送达,拍照上传平台,完成配送,我们就这样一个点一个点地走,将这8单送完。
(摄影 董严军)
行走“疫”线,见证美好
“您好,请配合测温验码并出示工作证……”体温枪下,我再次走向抗疫一线。
作为镇街一线记者,晋江战“疫”打响后,我行走在基层抗疫最前线。在那里,我看到了医护人员、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执着付出,看到了基层群众自觉配合防控的默默奉献,更看到了无数志愿者主动走上“疫”线的勇于担当。
在镇(街道)机关大院里,总有几间办公室的灯火彻夜通明。房间里,是镇街防疫干部在连夜碰头,讨论防疫举措;是工作人员在加班加点,忙着接打流调电话,跟踪统计防疫数据……
在村(社区)路口、小区门岗,总有一顶顶红帐篷让人心安。帐篷下,是日夜坚守的一线干部、志愿群众、小区保安,他们冒着风险,硬核防控,有的彻夜未眠,只为守护一方平安。
在核酸采样现场,总有一些瞬间让人感动。采样台上,是连轴奋战的“医护白”,他们直面风险、毫不畏惧,轻伤不下火线。采样台下,是建制上岗的志愿专班,他们主动请战、“逆风”而来,风雨无阻始终“在线”;是历经多轮核酸的普通群众,他们自觉做好防护、有序排队,遇到老弱孕群体主动让行。
在疫情管控下的基层一线,总有一些温情让人动容。小区里,爱心邻里自发捐资捐物,为新晋江人烹制爱心餐,为居民分发爱心蔬菜、爱心水果,同心抗疫,不分你我。村(社区)里,镇村干部带上“暖心礼包”逐一走访困难群众、新晋江人,了解需求及时帮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疫情之下,晋江上下众志成城。我能为这场战“疫”做些什么?
行走在空荡的街头,路口的广播声清脆响亮:“防抗疫情,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践行者……”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用笔和镜头记录晋江基层的抗疫瞬间,书写晋江基层的抗疫故事;用及时的报道,传递“疫”线正能量,为抗疫鼓与呼,提振抗疫信心。
(记者 赖自煌)
疫情无情 晋江有爱
从3月15日凌晨3点接到前往安海采访宁德支援晋江核酸采样志愿队的任务开始,一个多月来,我一直走在抗疫一线。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晋江打响战“疫”的第一枪后,我用手中的相机默默地记录着疫情一线有序的核酸检测现场,记录下站在抗疫前头的党员干部、凌晨还进村社摸排的基层干部、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
接到前往封控区采访的任务,是3月28日晚10点,我和同事柯雅雅是带着首批关爱新晋江人民生保障物资前往陈埭的记者。在做好自身防护后,我们随着装满物资的车辆前往陈埭宫口村。前往陈埭镇的路上,看不到出行的群众,到处能听到疫情的广播提示。经过重重关卡后进入宫口村,我们第一时间配合一线干部,把爱心物资送到新晋江人手中。当收到首批民生保障物资后,新晋江人竖起大拇指点赞和感谢。让我感到疫情无情,但是晋江有爱。
过去的一个多月来,晋江二体的方舱隔离点、封控重点区域的陈埭霞村消杀现场、涵口村的爱心流动超市物资配送现场、晋江高速路口接收爱心物资……每一个现场都有我和报社同事逆行的身影。一条心,一股劲,爱拼敢赢!我们见证晋江一步步向好,期待烟火气满满的晋江回归。
(摄影 秦越)
- 陈埭龙林中心幼儿园举办线上幼儿歌唱比赛2022/04/19
- 安海实验幼儿园开展趣味线上互动2022/04/19
- 中国人寿晋江支公司慰问独居老人2022/04/19
- 精准放贷 无缝续贷 延期还款 同心战“疫”晋江银行业在行动2022/04/19
- 2022我的使命 “晋江经济报”创刊16周年特别策划 去吗?去啊!以最纯粹的心2022/04/19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