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题 >> 晋江在行动 >>正文

战疫,我们也是“逆行者”——晋江经济报记者讲述抗疫背后的温情故事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0-04-16 20:57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新闻工作者接到复岗电话后,闻风而动,毅然取消春节休假,不少家在晋江以外的记者立马赶回晋江。这些记者中,有不少是带娃的妈妈。

  还在休产假的妈妈提前返岗,重出江湖“首秀”,居然是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较量”;还在哺乳期的妈妈,白天采访写稿,晚上还要给娃泡奶粉喂辅食,一手抱娃,一手还摁着键盘;据说光滑的衣服材质不容易黏附病毒,妈妈记者还穿老公的外套在外“浪荡”了一个多月……

  为了记录最真实的战疫场景、最感人的战疫故事,他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进发热门诊采访,看如何核酸检测采样,看如何给飞机消毒,疫情防控指挥部、各高速出入口、各村庄社区防控卡点,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奔赴现场,写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发回一张张感人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视频。他们深入一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宣传防控政策和防疫知识,用笔和镜头记录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弘扬了正能量。毫无疑问,他们不仅是战疫的亲历者,也是“逆行者”。

  阙杨娜:充当“救火队员”

  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自己是“救火队员”,哪儿有需要往哪儿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去过菜市场,走过发热门诊,到过隔离观察点,见过确诊病例治愈患者……充实地当着“救火队员”。

  “你去走访一下基层的发热门诊。”起初接到工作任务的时候,听到“发热”二字,心里不免咯噔一下,但随即告诉自己“做好防护”即可,便向挂口卫健系统的同事了解哪些基层的发热门诊更具特殊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安海医院。当时,一位就诊患者拿着CT给值班医生看,时值交接班时间,我帮他带到医生面前,顺便了解患者的病情。也正是这个巧合,我得知帮患者诊断病情的医生是安海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林佳庆,他是临时被医院安排到发热门诊的岗位上。闲聊中,他的话击中了我的内心。原来,他和爱人整个春节都在医院,家中一对龙凤胎在他们接到任务后立即就送回漳州老丈人家中。问他“想孩子吗?”他别过脸顿了一下,回我道:“习惯了就好。”

  正因为有无数个在一线参加防疫的人员“舍小家为大家”,才有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效,但愿我们能早日摘下口罩,看见彼此之间的微笑。

  张之杰:“云上PK”计划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延缓了我们和小记者重聚的时间。细细数来,从晋江经济报小记者总团成立到如今,我们和小记者已经成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亲密朋友,还真从未有这么长时间的“别离”。这可如何是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安海养正中心小学的老师们通过微信小程序组织该校同学每天参与线上猜谜,这让我找到了灵感。对,咱就弄个小记者“宅家计划”,一场待在家里也能参与的“云上PK”呼之欲出。

  说干就干,由于首期比赛正值元宵节前夕,我们自然而然地将比赛锁定在了“猜谜”上。尽管不是现场的比赛,但需要准备的工作也不少:邀请晋江市灯谜协会的老师们制作谜题,学习小程序的使用、设计答题卡,赛前参赛选手的征集及资格的认定……虽然都是在报社或在家里完成,可也都忙得热火朝天。

  当我得知,首期推文推出不到20分钟,100个参赛名额就被一抢而空,这悬在心口的石头算是落了地。

  假期还长,光是猜谜自然是不够的。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又陆续推出小记者闽南语俗语知识比赛、小记者文学常识挑战赛、小记者诗词大会,以及3月下旬联合晋江市河长办、晋江市水利局举行的“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主题线上答题等多个主题线上互动。这段时间里,每到晚上7时,一家人围着一部手机、等待试题公布的时刻,成为不少小记者家庭入夜后的全家娱乐活动之一,有的小记者甚至连家中90多岁的祖奶奶都搬出来当“救兵”。

  我们不能像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那样战斗在前方,但我们能做到你们想让我们做到的那样——宅在家里,保护好自己。而且,我们的宅家生活很精彩……

  叶许意:白加黑,五加二

  作为一个新媒体小编,2020年的打开方式是微信公众号一天六发。因为新冠疫情,正月里的假期提前结束。经过层层审批,本报官微一天可以推送的次数也从一增加到了六。于是,抱着手机、盯着电脑,随时待命成为我的常态。值班的时间里,我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不能错过一个关键节点,不能漏发一条重要信息。

  鲜活的新闻少不了生动的文图视频。在疫情期间,我与摄影、文字记者配合,采访了为隔离人员送免费点心的酒店,拍摄了志愿者们辛勤的身影,走进了井然有序的复工企业……疫情里的晋江互帮互助、积极作为,充满温情。

  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大家对信息的需求仍然很大,微信公众号的六发“充值”了一月又一月,无论是喜讯还是灾情,感动抑或是愤怒,每天都能收到许多读者的留言,鲜活鲜活的,就像晋江勃发的生机。

  黄伟强:“逆行而上”

  疫情当前,新闻记者责无旁贷。倡导别人待在家,我们却要走上街头采访,这是记者与其他岗位的不同。

  2月17日,晋江对疫情重点地区入晋人员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当日下午,我接到任务,前往陈埭健康管理中心随同检测人员采访采样过程。

  出发前,我叫了摄影同事小董,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自驾到达现场后,因中心没有多余的防护装备提供给我们,在场的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考虑到安全问题,建议我们不要随同采访。

  然而,当看到现场其他媒体陆续返回时,我和同事并未选择马上撤离,而是想着再等等看。

  在等待的20多分钟里,我们先后向在场的陈埭镇政府值班人员、酒店管理人员等中心工作者详细了解了被隔离人员的健康情况。最终,在值班人员确保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我们戴着口罩乘坐中心电梯“逆行而上”,追上3名穿着二级防护装备的采样人员。恰巧,看到他们正站在隔离房门外,取出一根咽拭子在男子咽喉深处旋转两下后,随即取出放入贴有个人条形码的病毒保护液密封盒内。随后,又重复取样一次。取样过程很快,全程约1分钟。

  很幸运,采样的细节画面都被我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了下来。

  柯明娇:哺乳妈妈打了“鸡血” 

  作为挂口新塘的记者,正月初六,为了配合街镇疫情宣传,方便采访工作,又因为小女儿还在哺乳期,我拖儿带女搬回位于新塘街道的娘家住了近2个月。当时,新塘是晋江最早出现确诊病例的。

  那段时间,新塘街道党工委宣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积极,主动跟我探讨如何报道,如何挖掘新闻点,向我征求报道的角度。有时候,一天能探讨出四五个采访题材,然后就是马不停蹄地采写,平均每天两篇稿件,像打了鸡血一样,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此外,《爱安海》抗疫纪事专版也启动了,每两周负责一次专版的采访,工作量又增加了。

  作为一名二胎妈妈,过年期间保姆回家,一天时间除了采访写稿,就是带娃、喂奶、喂辅食,半夜还要起来给小女儿泡奶粉、喂奶,白天没得休息,晚上也休息不好,嘴巴溃疡,黑眼圈越来越重。然而,记者的使命感告诉我不要停,也不能停,每天咬咬牙就出门了。累而有价值,是那段时间给我的最大感受,或许也是职业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段时光。

  陈巧玲:穿着老公外套到处跑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

  记得疫情期第一次出来采访,从泉州市区到晋江,一路上车和人都很少,整条道路空荡荡,完全不像昔日的晋江,多了一分清冷,感觉像到了个我不熟悉的城市。

  因为家里有娃,每次出门采访回来,我都得将自己消毒个遍。据说,光滑的衣服材质不容易黏附病毒。我就穿老公的蓝色外套在外“浪荡”了一个多月。

  2月8日,与文字记者去采访战“疫”一线的社区干部,我们看到了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虽然干记者这行十几年了,但这次真的被他们的责任心所感动。我采访的池店霞美村党支部书记林诗盛,一个人面对10多名居家留观人员,工作量很大,他却从不懈怠,认真对待每一名居家留观人员,经常与他们聊天,让他们安心。有一名居家留观人员原先抵触情绪较大,隔离期满后却给他发了感谢信。他说,他很感动也很欣慰。这就是社区干部的责任感,是晋江社区干部的缩影。

  现在虽然防疫形势还很严峻,但我的镜头里也从单纯的疫情,开始有了春暖花开。

  董严军:湖北佬的特殊春天

  我是湖北黄梅人,年前本来买好了农历腊月廿八的回家车票,眼看着肺炎疫情越发严重,就提前把车票退了,决定留在晋江过年。回想这一靠谱的决定,自己都感觉庆幸。

  留下来与报社兄弟姐妹们并肩战斗的时光是美好的。记得在报社提前复刊的那几天,我们不是去市医院采访专家,就是去拍隔离点的护士,再去给集中观察点的湖北籍返晋人员送餐等。似乎哪里最危险就得往哪里去,以至于老婆总是抱怨还不如回湖北老家休息呢,她每天都很为我担心。

  在高速路口执勤的交警、市医院隔离区的医护人员、村口驻守的村干部、每天奔跑在送餐路上的外卖小哥、防疫物资生产线上的工人、商超里的收银员、街道上清扫垃圾的环卫工……我的相机记录着一张张被口罩遮住的脸庞。在大家都足不出户的时候,他们却坚守岗位严阵以待,活跃在最前线。在疫情防控的路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阳光和温暖、守护着他人。

  当疫情缓和下来之后,晋江也吹响了复工复产的冲锋号。在多方对接沟通后,晋江企业员工们通过包机包车等方式,返回到了昔日熟悉的工作岗位上。而我的镜头也时刻跟随着他们,从机场出来的那一刻,到机器轰鸣的生产线。鞋类、服装、食品、玩具、机械等制造业复工复产的画面一一呈现在我们的报纸和新媒体公众号上,人民日报客户端也发布文章《福建晋江:复工复产进入“快车道”》,并配发了多张精彩图片,点赞晋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效。

  这组镜头终将见证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天。

  许洋洋:“天呐,我手抖……”

  这期间,大伙遇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洋洋,你最近转行到新媒体当小编了吗?”

  疫情来袭,作为时政部成员的我,本应该跟随部门站在抗疫一线,但因个人原因,我却没有站在一线采访,转而“宅”在家中充当起了新媒体小编。在记者深入疫情防控一线采写新闻时,后方当小编的我们同样也将各类信息制作成短视频、图文等融媒体产品进行推送。

  记得有一次突然说要发相关通知,我和小郭立马紧张起来。“怎么办?怎么办?”“是什么内容啊?”“天呐,我手抖”……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俩谁都不敢离开电脑,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微信群里的最新消息,生怕错过。每次推送前,我们就互相校对推文:标题跳行了,字体大小不一……慢慢地,我俩有了“抢头条”模式。自然而然,每当领导通知要抢头条的时候,我俩立即各司其职起来,变得从容淡定许多。

  如今,“惊心动魄”的日子还在继续,我跟着小郭也“锻炼”出了一颗“强心脏”。如果这会问我,从记者转做新媒体小编是怎样的体验?这其中有感动、有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

  疫情期间,我们虽然没有奋战在一线,不过也在制作推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冷暖。当然,从记者到新媒体小编,我“转行”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新媒体“水”很深,还有好多“技术活”等着我去探索呢!

  林伊婷:“天挺凉,心很暖”

  4月11日凌晨00:49,安海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小蔡刚从动车站接回当天最后一批从重点疫区返晋的外来务工人员。回到办公室,脱去防护服,他的衣服上留有明显汗渍。因为已经连着好几天都接人到半夜,他有些疲倦。这时,正巧未婚妻发来了关心的短信。小蔡和未婚妻原定于今年2月领证结婚,因为疫情婚期延后了。而这也是小蔡抽调到防控指挥部忙碌的第70天。这段时间以来,凌晨下班,对他来说已是见怪不怪了。

  作为一名街镇记者,疫情之下,我遇到了很多像小蔡这样2个多月无休奋战于抗疫一线的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警察、医护人员、教师、志愿者。他们的故事,都不尽相同却一样让人既感动又心疼。

  疫情期间,也有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感动。因为我不会开车,平时出门采访主要是乘坐公交或者滴滴。疫情期间,公交、客运都停运,起初的几天,采访都需要麻烦家人、朋友开车接送。元宵节当天,因为要赶一个专版稿件,我在安海镇政府加班到了凌晨,过了零点才发现还没吃上元宵,发了个朋友圈。不料,很快,此前采访中认识的一位老师给我发来信息问:“那么晚,还在镇里加班吗?怎么回去?”当她得知我打算叫滴滴回家时,她说:“不要叫了,我去接你,滴滴太危险了。”2月9日凌晨1点,她开车将我安全送回了家。那一晚,天挺凉,但我心里却很暖。

  疫情之下,我想感谢的人很多,谢谢你们的努力与善良,守护了一座城。

  蔡明宣:一手拿笔,一手掌镜

  自1月27日(大年初三)起,我就主动进入无休假状态,聚焦防疫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扎实推进新闻宣传,用笔和镜头践行一名新闻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在疫情期间,我始终奔跑在企业、商务局、工信局、超市、农贸市场等新闻采访一线,积极主动对接晋江市商务局、晋江市工信局,协助部门解决普通市民与企业防疫物资供给问题,并参与推出口罩等防疫物资申购活动,第一时间把关于口罩等防疫物资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与企事业单位。

  在疫情期间,通过采访、对接,我写出包括《好消息!晋江12日开通口罩预约购买系统》等20多篇报道,通过“晋江经济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和《晋江经济报》刊登后,合计阅读量达上百万。同时还第一时间推出政策解读类文章,让广大市民可以更为通俗易懂地了解政府所要传达的政策要点。

  疫情期间,我持续深入企业一线,从企业防疫工作、员工关爱、渠道创新等诸多方面入手,服务晋江企业复工复产,为晋江民企传递正能量。包括《线上下单“生活物资”无接触配送,疫情期间购物更安心》《拿下沃尔玛千万美元订单!复工后,晋江这家企业传来好消息》《防“疫”复工两不误!盼盼免费为员工买机票》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将晋江企业积极抗疫、复工复产的真实面貌呈现给读者,展现了晋江民企的责任与担当。

  朱艳:守候在“第一道关口”

  只有深入一线,才能采访到最鲜活的素材。我挂口的机场,可谓是晋江抗疫第一道关口,每天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进出,机场人员工作时也需要身穿防护服、佩戴口罩和护目镜。

  为了捕捉新闻,我无数次深入实地采访,写出了约30篇报道,第一时间将机场的航班信息、乘机手续等变化呈现给读者。2月4日,我还跟随机场清洁队登上一架刚刚降落的飞机,进入密闭空间,全程跟踪采访他们如何对飞机进行消毒。报道后,让无数读者了解到飞机消毒的过程,给一些准备登机的乘客吃了定心丸。

  2月7日,我与英林交警中队通讯员交流得知:由于工作人员众多,而全镇所有餐馆停业,镇政府供餐压力大。为此,“英林心”慈善基金会志愿者免费为英林交警中队、英林派出所和伍堡边防派出所民警和辅警供应三餐,每餐145份。

  面对这群“逆行”在抗疫一线、默默付出的志愿者,若不亲眼见证,如何能还原那些感人的画面?为此,8日一大早,我就前往英林,赶赴现场,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了午餐从准备、制作到派送的过程,记录下民警和辅警们吃着热腾腾的饭的感人场景。

  在对防疫一线交警的采访中,记者深入基层,在路上、在各个高速出入口,与他们一起执勤上班,挖掘了《崔建华:战疫一线背后的“送弹人”》《王超男:抗疫一线的冲锋战士》《晋江磁灶交警中队中队长杨鑫:冲锋陷阵 疫不容辞》《即将退休老交警——邓志善》《交警启动无人机劝导人们戴口罩 无人机工作直径达5公里》等多篇现场报道。

  曾舟萍:想要核酸检测求安心

  作为一名记者,从大年初二开始,我便参与到了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和群众的采访报道中,用文字、镜头和视频记录在工作岗位上的普通人的坚守和初心。他们是医生、是社工,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兄弟,他们是党员、是群众……尽管每个人身份不同,也没有豪言壮语,但是他们以行动筑起了一道道安全的屏障。

  但若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亲身感受到了群众对于防控工作的责任心。因为整个春节假期,我被“停不下来”的工作节奏贯穿了,状态也始终持续“随时在线”,身体抵抗力直线下降,长时间出现流涕、咳嗽、声音沙哑等感冒症状。

  每到一处采访,大家对我的感冒症状都颇为关心,有工作人员会立即前来反复测体温,还有工作人员为我拿来感冒冲剂,也有工作人员准备带我去做核酸检测。

  “小曾,我们想要带你去检测,不是抵触和你接触,你每天在外面采访,一天要跑好多地方,是比较易感人群。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了,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为大家负责。”“一定要注意身体,赶紧好起来,就算是感冒,最近你天天采访,万一传染了其他人,他们因为感冒进医院了,会非常麻烦。”……

  就在我准备来一次核酸检测以求个安心时,感冒症状终于好了,而疫情也已得到有效控制,我们迎来了春天。

标签: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飞明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