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梧埭:传承百年工艺 打响手工面线品牌
晋江新闻网6月16日讯 一缕面线传百年,日前,晋江安海镇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梧埭的村民格外欢欣鼓舞。
在安海镇梧埭村,无论是小道边或寻常人家的前庭后院,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村民将半成品面线挂在竹竿上晾晒。在这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庄里,至今仍保留着有百年历史的手工面线制作技艺。这一传统技艺被一代代梧埭人口传身授地延续着,如今村中仍有30多户村民从事手工面线的制作。
百年手工面线藏深闺
市场不规范限制了发展
每天凌晨3点,天还没亮,梧埭村民吴声越和妻子便已起床,在小作坊里开始新一天的忙碌。从12岁开始当学徒学做面线,如今51岁的吴声越,一做就近40年。
从小学做面线、每天早起和面已成为梧埭村从事手工面线制作师傅的一大共性。
“凌晨一起床就得开始和面粉,要经过揉面团、发酵、搓面、串面、发酵、拉面、甩面、摺面、晒面等工序,往往等到能晒面了,5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吴声越讲述道,做面线是靠天吃饭的工作,如果下雨就没法做面线。制作面线的工序较为烦琐,为了保证面线品质,一定要选用上等的好面粉,制作过程中要让面团充分发酵,同时根据季节的不同,加水和盐的比例也极为讲究。
由于手牵面线制作过程中,面粉得到了较充分的发酵,因此比起机器做的面线,手牵面线更劲道,并且会散发出淡淡的麦香。
吴声越介绍,由于做面线是辛苦活,一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因此较难聘请到工人,梧埭村里都是家庭作坊,夫妻两个,忙碌一天也仅能做出200多斤,还常常供不应求。
虽说供不应求,但制面师傅并没有因此获利太多。由于市场不规范,做手工面线的利润较轻薄,一家人忙碌一天也仅能赚取百来元。
据介绍,梧埭的手工面线主要由经销商来收购,价格不高,不仅每家每户的价格不同,甚至每天的收购价也不同,收购价格参差不齐,以及消费者对手工面线和机做面线的区分不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工面线的发展。
33家面线作坊有了证照
百年技艺入选市级非遗
在机械化冲击和市场不规范的多重困境下,如何让祖辈世世代代传下的手艺更好地传承发展。如今,梧埭的面线做面师傅一边坚守手艺,一边积极探索打响梧埭面线品牌。
营业执照、福建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条件核准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在梧埭村村民吴自由的手工面线生产作坊里,在生产场所的显著位置可清晰看见悬挂各种证照。
在吴自由的家庭小作坊里,可感生产场所刚经过重新装修,内部安装有纱窗、紫外线灯及相关配套设备。场所干净整洁,设备也经过了重新改造添置,相关台账记录清晰。
“过去大伙的品牌意识较薄弱。”吴自由向记者坦言,过去,自己的家庭小作坊,环境卫生较差,没有办理相关证照,产品没有商标,没有包装,手工面线做完后都是用普通的纸箱或者塑料袋存放,由经销商收购后到市场上售卖或者消费者主动上门购买,价格较低廉。
然而,这些问题过去也同样存在于梧埭其他制作手工面线的作坊中。但让吴自由没有想到的是,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自己的小作坊经历了大整改,作坊有了加工核准证,产品也有了专属自己的包装。
“现在有的老顾客上门,看到我们的生产环境变好了,办了证照,都很赞许,我们的销售量也提升了不少。”吴自由笑着说,而这些改变都得感谢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和梧埭村干部不辞辛劳地做工作,帮忙引导规范化生产和经营,完善相关证照。
据悉,目前,安海梧埭村已有33家面线作坊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有了相关营业证照。如今,安海市场管理监督所也常态化对梧埭手工面线小作坊进行管理,引导规范经营。
办证,规范化经营还仅是梧埭村打响手工面线品牌走出的第一步。如何让藏在深闺的百年手工面线被熟知?
梧埭村两委班子、梧埭青年协会、梧埭手工面线制作从业者高度重视,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参与申报晋江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梧埭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鼓励了梧埭人的这份坚守。
梧埭村委会主任吴庆省表示,以梧埭手工面线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下一步,梧埭村还将进一步提升小作坊规范化水平,打响梧埭百年手工面线品牌,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将梧埭手工面线同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等项目相结合,用百年手工面线技艺探索梧埭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记者_林伊婷 通讯员_郑宗娟 文图)
- 安海镇敬老院启动建设 预计总投资3100万元2019/06/09
- 全省首个镇级融媒体中心落户安海2019/06/08
- 晋江市(安海)第八届两岸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开幕2019/06/07
- 晋江经济报安海成功中心小学小记者站10岁啦2019/06/06
- 两岸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 今晚7时将在安海开幕2019/06/06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