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12岁孩子未经家人同意 拿七千多元买苹果手机

www.ijjnews.com   石狮日报  2017-06-06 10:25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虽然已经过去,但节日所带来的欢乐依然是孩子们这些天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于家长们来说,为了让孩子过得快乐,免不了要“掏腰包”给孩子买份礼物,或者请孩子“下馆子”。当然,这样的“消费支出”家长们大都乐于接受。他们苦恼的是:孩子背着他们在“乱花钱”,比如私自购买游戏币或者价格昂贵的物品,用父母手机中的微信钱包给同学发红包,在网络上“打赏”……面对此类“乱花钱”的现象,家长该怎么办呢?

  小孩拿七千多元买了手机

  一个小孩揣着几千元去店里买手机,家长知道后要求退货,并因此与商家发生争执。近年来,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近日,记者在石狮市12315投诉台采访时,便了解到这么一起因孩子“乱花钱”引发的纠纷。

  “在上个月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自己拿了七千多元钱跑去手机店里买苹果手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名孩子才12岁,他看中了店里的一款价格7199元的苹果7代手机。刚开始的时候,店员看他是小孩,不敢将手机卖给他,这名小孩却“锲而不舍”去了多趟,并最终买到了手机。

  “买这么贵的手机,没有大人的同意,店员怎么能将手机卖给孩子呢?”事后知道此事的家长有些气愤,随即找商家理论,要求退款。但商家表示,手机已经被激活,无法全退。双方为此发生了纠纷。后经12315工作人员调解,商家退还了部分购机款。

  类似的事情并不少。比如,有一个还在读小学的孩子,在去年的时候,多次拿家中的钱到家附近的一家店里购买游戏币,然后自己进行充值,短短一段时间便花了数千元。家长在知道此事后十分吃惊,在责罚孩子的同时,对于商家私自向未成年人销售游戏币的做法表示气愤。据12315投诉台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孩子背着家长“乱花钱”引发的纠纷有过多起。在这些纠纷中,孩子们购买的也都是一些价格不菲的手机、数码产品或者一些知名品牌的穿戴用品。

  在与一些学校教师交流中,记者还了解到,有的学生私底下还“互相交易”,交易品包括自行车、手机等较为贵重的物品。“我们学校禁止学生带智能手机进校,但私底下偷带的学生不少。有个读初一的孩子,看到一个同学使用一部苹果手机,很想要,便从家中偷拿了一些钱,再把自己平时骑的自行车也抵上,终于把那部苹果手机‘买’到手。”而在事后,这位学生面对家长的质疑,却谎称自行车被盗,而手机则是“找同学借来用几天”。直到几周后开家长会时,找老师与孩子同学了解后,家长才知道孩子手中苹果手机的“来历”。

  用手机“任性花钱”孩子渐多

  购物付款、转账、发红包……生活中有这些需求时,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使用手机支付。通过手机中微信钱包、支付宝,动动手指头,就可以快捷地完成交易。或许,你以为这些都是成年人的“专利”,殊不知,许多孩子也开始使用手机支付,其中不乏一些“任性者”。

  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他孩子今年读小学五年级,不知何时开始,孩子迷上了“手机K歌”。“K歌软件里有打赏功能,花钱充值后就可以给他人打赏了。我查了一下,一个多月时间,孩子打赏就花了一百多元钱了。”陈女士说,孩子经常拿她的手机去听歌,她一直没在意,觉得听听歌也没什么不好的。后来才知道,孩子在听歌时,经常给他觉得唱得好的歌手打赏,“赏金”从几元至几十元不等。而这些打赏的钱都是从她的微信钱包中直接支出。“因为孩子平时要看作业,或者完成一些学校布置的网络作业,手机上也设置有孩子的指纹,使用微信钱包充值时只要按指纹就可以完成小额支付了。”事后,她还了解到,孩子身边的一些同学也有类似的行为。

  根据陈女士的介绍,记者在手机应用市场中查找发现,有不少“手机K歌”软件,这些软件中大多有打赏功能。记者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酷狗音乐”的软件,在其中的“唱歌”频道,随意点开一首网友唱的歌曲,在屏幕下方菜单正中间“礼物”按钮十分醒目。打开后看到,里面的“礼物”种类繁多,除一个是免费外,看到的都是要支付“唱币”的礼物,其需要的唱币从几枚到数万枚不等。当记者选择了一款标注价格5.2万唱币的钻戒准备打赏时,系统提醒记者要先充值。根据充值页面的提示,充值1元钱可兑换100枚唱币。浏览这款软件时,记者看到,许多歌曲页面上均有“粉丝贡献榜”“评论区”,从一些评论的语气和讲述的事情中,记者发现不少青少年的身影,他们大多有过给他人“打赏”的经历。

  除了打赏外,不少孩子也喜欢上了“发红包”。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上个月的时候,他有一张银行卡被孩子花掉了100多元,追问孩子才知道,原来孩子把那些钱用在同学微信群中发红包了。据其介绍,他孩子读小学三年级。去年的时候,孩子说班上很多同学都有用微信,所以也用他手机注册了一个账号。今年年初的时候,孩子说,有同学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因为孩子微信号没有绑定银行卡,没法玩“抢红包”游戏。央不住孩子请求,他便将自己的一张银行卡绑定在孩子的微信账号上,没想到孩子竟然用这张卡给微信钱包充值,并在同学微信群中“发红包”。据其孩子讲述,刚开始时,只是在微信群中“抢红包”,后来有同学让他也发个红包,孩子便试着用父亲的银行卡充值,没想居然成功充值。此后一段时间,孩子先后在同学微信群中发了几十次红包,经不住同学的起哄,最多的一次还发了一个50元的红包。

  采访中,还有一些家长反映称,孩子会使用家长手机上的支付宝在网上购物,而家长们往往都是事后才发现。

  如何避免孩子“任性花钱”?

  对于孩子“乱花钱”行为,市12315工作人员表示,依据现行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相关规定,10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仅能从事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或者订立纯获利益的合同,超过这一范围的需要获得家长的追认才能生效。这意味着,10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瞒着家长购买一些价格不菲的物品时,可能是无效的。记者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了多起“孩子购物后家长起诉商家要求退款”的报道,不过,因为对“哪些才算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消费行为”认定各地存在不同,所以并非每个家长的起诉都能获得胜诉。值得注意的是,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总则》,将未成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降”到了8岁。所以,规范和引导孩子进行理性消费,变得更加重要。

  但面对这些孩子们的“任性花钱”,不少家长显得无奈。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从孩子小时候起,他便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感觉孩子也挺听话的,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现金放在抽屉中,孩子也会去拿。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手机上,孩子花起钱来比较任性。除了曾给同学微信群发过一两百元的“红包”外,孩子还曾使用手机扫码支付功能,在家里电视上,购买了不少付费节目,而其中一些节目购买后,孩子也没怎么看。和这位家长一样,在对待孩子“乱花钱”问题上,大多数家长都比较反对,但除了“管好家里的钱”“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外,似乎并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

  采访中,针对上述现象,有关人士建议,一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履行好监护责任,引导孩子理性消费,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零用钱,发现孩子存在“乱花钱”行为时,应及时教育、劝导。如果发现孩子购买的物品价格不菲,明显不是其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购买的,可以搜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教孩子科学理财、理性消费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孩子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知识和消费常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克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陋习。

  针对在手机“任性消费”现象,有关人士建议,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微信钱包、支付宝的支付密码,以及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以免孩子知悉后用于网络消费。另一方面,家长还要教育孩子,不要将“电子钱包”中的钱不当回事,不要随意在微信群中“发红包”或者在网络平台给他人“打赏”,在玩游戏、看视频,也要注意是否会产生费用。与此同时,有关人士也建议相关手机、电视、数码产品以及网络游戏等商家或研发者,应增加未成年人手机支付时确认、提醒环节,从技术层面对未成年非理性消费进行必要的限制。

标签:小孩|手机
稿源: 石狮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