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浙平国妆佛技艺:制作漆线土的配方是祖传的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6-08-08 09:47
  

  晋江新闻网8月8日讯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闽南宗教信仰颇为兴盛,晋江也不例外,由此也带动宗教祭祀用品同样兴盛,佛像雕刻便是其中之一。在永和镇古厝村,就有着一家有上百年历史,传承了五代人的妆佛祖铺——浙平国佛雕,日前成功入选晋江市第五批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

  传承百年

  坚持手工制作

  还未走到浙平国妆佛铺,便可闻到一股浓烈的木头香味。循着香味而行,很快记者便来到了妆佛铺。

  院子里放着许多木材,木香味更浓了。在“浙平国”妆佛技艺第四代传人陈添友和第五代传人陈增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佛像雕刻的工作间。工作间里,几名工人有的正在打磨木材,有的正在用刻刀精雕细琢,桌上放着的雕刻工具多达数十种。

  在另一个工作间,记者看到了漆线的制作过程。一名女工人将漆线土手工搓成线,称为“漆线”,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毛笔将“漆线”通过盘、结、绕、堆等手法,塑造出浮凸的图形。

  陈添友告诉记者,制作漆线土的配方是祖传的。“这种漆线比较好塑形,等干了之后就很硬,不会变形。”将盘好漆线的佛像整体上一道底漆,晾干后再上一道清漆作为金箔的着附物。贴金箔关键在于清漆干湿度的把握。

  据陈添友介绍,浙平国妆佛技艺严格遵循闽南传统佛像造型,目前主要表现形态有木雕和泥塑两种形态。其木雕类选用樟木、黄杨木、龙眼木、桧木等材料,经选材、出粗坯、深入刻画、粉土,雕刻步骤完成后又经上漆线、贴金箔、描金、粉饰,上衣装、冠冕、饰带等制作工序而成。泥塑,选材为山顶无盐无沙黑泥与同安稀有的油性白土,用木棒将黑泥反复捶捣至溢浆、有黏度方可使用。初坯有实心或空心的,泥块由底部堆起成模坯,实心则用木棍绑草为内部支撑。站姿佛像需要棉纱、黑土混合捶捣,防止干后开裂。粉底即用棉纸混合白土搅拌成浆上底。其他工序与木雕制作相似。

  陈添友坦言,现在都是接订单制作,从年头到年底,订单都做不完。“有时候订单太多赶不完就不接了,手工制作需要时间,不能为了赶工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一尊30厘米高的佛像,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制作工序需要5天。

  已经做好的佛像陈放在工作台上,神态各异。“每一个佛像都是不一样的,表情不一样,姿势神态不一样,拿的武器也不一样,有的差别是很细微的。我们一直坚守闽南传统风格的佛像,祖传下来的佛像脸谱、武器等图样就有100多种,只要是正统的佛像图样,我们都有,都能制作出来。”陈添友说,有些佛像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出现差异,这时候就按照客人的要求去制作。

  计划设置陈列馆

  研发工艺品作为伴手礼

  永和浙平国妆佛技艺,是享誉闽南的妆佛祖铺。陈氏家族祖祖辈辈从事妆佛技艺和装銮工艺。

  清光绪年间,陈梁顺自浙江平阳迁居泉州,行雕于泉州属各县,晚年在晋江永和古厝村设铺,为永记摇篮血地,将店铺命名为“浙平国”。

  精湛纯熟的妆佛技艺,坚守闽南传统信仰的造佛风格,以及在工艺技法上的创新精神,使得浙平国妆佛日益声名远扬。浙平国妆佛第三代传人陈金着,在工艺木雕上的深厚造诣,使得浙平国妆佛在雕刻技艺方面更胜一筹。1960年惠安工艺美术厂授予优秀先进工作者称号,1961年福建省轻工业厅、福建省文化局评定其为木雕行业艺人。第四代传人陈添友继承祖传手艺,敢创新风。他在传统妆佛技艺的基础上引入大型脱胎、泥塑佛像的制作工艺,开启了学徒雇佣制,给予更多年轻人学习妆佛雕刻的机会,推动妆佛技艺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五代传人陈增煌2008年从厦门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跟着父亲深入研究学习闽南传统妆佛技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陈增煌告诉记者,入选了晋江市第五批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之后,他和父亲也一直在思考要怎么去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项手艺:“计划设置一个展览馆,陈列传统风格的佛像,让人可以来参观。另外,还将研发设计一些便于携带、具有闽南特色,同时又能体现妆佛技艺的工艺品,可做伴手礼。伴手礼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通过伴手礼的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妆佛技艺,了解妆佛技艺。”

  (记者_施蓉蓉 王家煜 实习生_曾静昕 文图)

标签:妆佛技艺|文艺大观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