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10周年 接待观众近千万名

www.ijjnews.com   闽南网  2016-05-19 09:09
  

自2006年开馆至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接待观众近千万人次,其中台胞近70万人次。时值“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系列活动于今日正式开幕。当天,数位台湾同胞现场向闽台缘博物馆捐赠珍贵的文物史料,与会嘉宾们就博物馆的功能、作用和发展等议题开展讨论。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10周年 接待观众近千万名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萍说,闽台缘博物馆注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参与闽台文化交流,较好地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增进了台湾同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立足于加强两岸民众交流交往,依托海峡论坛等平台,积极开展闽台文化双向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作为大陆唯一展示台湾与大陆历史渊源关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成立十年,输出展览22个,其中赴台举办展览7个,举办临时展览135个,引进台湾方面临时展览28个,社教活动350多场次……除深入举办两岸巡回展览外,以谱牒为媒介,闽台缘博物馆还致力于两岸姓氏宗亲交流,帮助台湾同胞寻根谒祖;构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两岸青少年搭建交流平台。

成立至今,馆内文物藏品新增3146件(套),其中从台湾征集和接受台湾同胞捐赠文物1038件(套);馆藏族谱达到2191种5486册,涵盖两岸115个姓氏,先后接受两岸民众捐赠谱牒资料635种959册,其中台湾同胞捐赠183种210册。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10周年 接待观众近千万名

留种园卢氏后人(右)捐赠史料

当天,闽台留种园卢氏后人卢绍芳向闽台缘博物馆捐献卢氏家族历史的相关文物;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捐赠书法作品和“妈祖福安”平安米罐;台湾谱牒专家廖庆六捐赠族谱资料;金门爱心慈善事业基金会董事长许金龙捐赠文史资料;台湾文史工作者徐宗懋捐赠甲午战争台胞抗日版画。

今年75岁的卢绍芳,出生教育世家,是闽台留种园卢氏的第24代传人。18世纪清朝嘉庆年间,卢绍芳的祖辈从福建永定迁居台湾。卢氏第20代传人卢振基于台南成立“留种园”家塾,弟子遍及台湾南北。后因甲午战争爆发,卢绍芳的祖父带着族人到厦门定居,仍以在台湾的家塾“留种园”为灯号,继续设塾授徒,不少弟子慕名而来。自清朝以来,祖辈们保存了部分书卷、诗文、科举试卷等教育材料。“两岸从来是一家。”卢绍芳说,她和其他卢氏后人,向闽台缘博物馆捐赠了22件(套)文物史料,希望这些先辈们留存的文物原件以及几年来两岸多方搜集的相关史料能给参观者有益的启迪。

早在2006年闽台缘博物馆成立之初,台湾文史工作者徐宗懋就在此办展。“我在闽台缘博物馆办过四次展览。这次我带来的是甲午战争时期,台胞抗日的版画。这是台湾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徐宗懋说,历史是两岸共同的东西,能让两岸人民感觉到“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目标奋斗”。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10周年 接待观众近千万名

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左三)捐赠“妈祖福安”平安米罐

“以台湾灯会上的福禄猴为造型,由余光中老先生亲笔题词,加上泉州德化的陶瓷,制成兼具闽台特色的平安米罐。”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向闽台缘博物馆捐赠“妈祖福安”米罐,寓意“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他还为本次活动题写“桥缘相通”诗词书法作品。“以前我们常说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我认为应该多加一个‘桥缘’。”陆炳文说,两岸的交流还应该借助文化和年轻人的力量,为促进交流合作搭建无形的桥梁,用“桥缘”相通来带动“五缘”。

即日起5月31日,《闽台缘:2006—2016》、《缘源相汇——闽台传统建筑文化撷萃》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出。5月25日,《丝路唐风——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院藏唐三彩精品展》也将陆续推出。

(记者 陈玉玲)

标签:闽台 开馆 捐赠 文物 卢氏
稿源: 闽南网  编辑: 吴择吴择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