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低碳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空气质量全国第二
【核心提示】
自2010年成为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厦门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如今,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指引下,厦门在空气质量提升、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形成了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样本。2015年,厦门空气质量居全国第二,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得以推广普及,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又一力作。
迷人的“厦门蓝”。
【样本点击】
●2014年,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厦门绘出了981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为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实施的《厦门市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更为之提供了立法层面的保障。全市上下一心,共同朝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迈进。
●2015年,厦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并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不仅如此,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一个又一个光环,令美丽厦门的名字熠熠生辉。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胜辉表示,通过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施“多规合一”,厦门以规划政策为先导,强化了低碳发展的统筹作用;以产业升级为引领,厦门打造出“5+3+10”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了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项目示范带动为支撑,实施完成“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等重点低碳示范项目,不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此外,厦门还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全面铺开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使低碳建设的内容不断丰富。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特别是那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是美丽厦门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其背后是我市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深入推进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出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近日,“深化改革看厦门”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带着我们走进全体市民的绿色低碳生活中。
统筹规划立法保障,低碳试点开启新时代
大曦山脚下、过芸溪畔,骑着自行车,一路上绿树、清流中掩映着朵朵鲜花,却不及过坂村村民脸上的笑容灿烂。“水清了、树多了,白鹭回来了,还有绿色生态的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展示出的正是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画卷,也是我市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前行的方向。
981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面积占到厦门陆域面积的57.6%,其中包括了生态林地682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等75平方公里……一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开启厦门生态保护、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新时代,生态控制线被纳入全市“多规合一”平台管理,作为规划审批管理的依据;而《厦门市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更是率先全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立法的角度,切实构建起稳固的、高水平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在这样的规划引领下,低碳试点建设工作更是有了明确的着力点。山海联通、建起全长848公里的绿道网络;“四边”重点绿化项目、林地占补平衡工作全面推进,守护林地生态红线可谓是“寸土不让”。2015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7%、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无愧“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
不仅如此,近年来,厦门开展了以实施流域综合整治、修复海域生态系统等为重点的水环境专项整治,持续推进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一边是满城的绿意盎然,白鹭在林间筑巢繁衍;一边是厦门海域波光粼粼,中华白海豚自由嬉戏。在厦门,游客们不经意间便能看到这样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景。
同心守护“厦门蓝”,空气质量全国第二
绿色低碳发展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厦门蓝”蓝得更加通透了。2015年我市空气质量位列全国第二,同年年底更是通过了“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骄人的成绩背后,是市委、市政府集多部门合力打响的这场空气质量守卫战,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今年3月的最后一天,由于大气扩散条件不好等诸多因素,我市空气质量指数一度达到重度污染的级别。一个名为“厦门蓝”的微信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群里的成员们——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政园林局、市行政执法局、市市容考评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区政府积极行动起来,9个小时内,我市空气质量恢复到良。
深化大气污染源综合治理,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一记记“组合拳”接连打出,我市各级各部门打赢了守护“厦门蓝”的一次次战役。一个由市区协作工作机制、全民参与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分析预警机制和督办约谈机制构筑而成的“五大保障机制”日渐形成,为厦门空气质量的持续提升注入着源源不绝的动力。
不仅如此,我市还积极以产业升级为引领,勾勒出厦门的绿色转型思路,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升低碳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绿色交通、绿色建筑
全民低碳生活方式
去年年底开通的439路,是我市第一条纯电动社区公交线路。在慈济公交场站,记者看到了这部“只充电不加油”的公交车,15分钟的快充就可以跑四十几公里,全程零排放。无需加油的车跑得动吗?记者体验了一番,少了发动机的嘈杂声、难闻的尾气味,纯电动公交车跑起来还挺稳、挺快的。司机笑着说,不要以为电动车都是“龟速”,要不是公司规定最高时速不能超过60公里,还可再跑快些。
不只是这一路公交车。据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统计,我市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型占公交车总数的31.53%,而在出租车行业这个比重已高达99%以上。
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远远不止这些,公共自行车系统、“非绿标车限行”、智能交通系统和快速路网的建设、码头“油改电”项目,我市从各个方面入手,切实降低了城市交通带来的碳排放量,构建起全方位的绿色交通体系。
屋顶架设太阳能发电系统,小区雨水收集后用于绿化灌溉,餐厨垃圾收集后处理作为花草树木的养分,这不是未来小区设想的蓝图,位于五缘湾的中央湾区就是这样的一个二星级绿色建筑“精品”。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建飞告诉记者,在我市,类似的建筑项目一共31个,总建筑面积471.7万平方米,都是从规划设计之初就秉持着绿色低碳的概念,并一以贯之。
全面铺开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保障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并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通过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渐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发展;开展“垃圾不落地”、“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以及全国节能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日活动,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
绿色低碳已成为全市上下一心、共同追求的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
【部门声音】
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我市将降碳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各部门及重点企业单位,形成全市齐抓共管碳减排的合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植树造林等工作,打造一批低碳发展典型,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氛围……一系列创新举措,必将推动我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在新阶段取得新成效,必将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芊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今年将基本实行全市建成区黄标车限行,同时控制锅炉、扬尘、船舶和航空器等各种污染物排放;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今年将全面推广小流域治理试点经验。“十三五”期间,我市继续推动空气质量提升,地表水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土壤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杰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