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村居新发现:千年营边古桥 宋元时期的“国道”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6-04-05 08:46
  

  曾是泉州通往厦门、广东古官道必经桥道

  晋江新闻网4月5日讯 提起泉州的“大桥”,大家立马会想起那些颇具气势的跨江跨海大桥,新桥如田安大桥、晋江大桥、泉州湾大桥,旧桥如五里桥等等。

  在晋江,池店人说起“大桥”,皆指向池店营边村的营边大桥。名为大桥,其实不过长二三十米,宽四米多。可你能想到吗?营边大桥可曾是宋元时候的“国道”!在宋元时期,营边大桥是泉州通往厦门、广东潮州古官道的必经桥道,相传陈三五娘也曾从此走过,回到泉州。

  营边古桥虽不大 却有千年历史

  近日,带着好奇,记者找到了营边村的“大桥”。

  “大桥”真不大,也不长,短短的一段梁式石桥,南北走向,不过二三十米,横跨九十九溪上面,中间高首尾低,远望似拱桥。桥头上有一块“晋江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桥边和桥上几株榕树,形成了浓密的大树冠,遮挡了桥的大半真容。古朴的石桥、大大的树冠、流淌的溪水,让这座石桥成为一幅颇具古意的画。

  “这座桥建于北宋太平兴国间(976~984年),年岁很长,已有千年历史,整座桥除了几条桥板有修葺外,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来的模样。”营边村村务、文管员陈培荣告诉记者,这座石桥原有45.6米,现在只剩下30米不到,13座方形石桥墩也只剩下8座。

  而“大桥”之所有叫做“大桥”,是因为有小桥的相应。“传说桥的东面有一座军营,所以我们村便叫营边,大桥也叫营边大桥,桥的南面不远处还有一座桥名为小桥,大家就称‘一南一北大小桥’。”营边村村务工作者李月清说。

  宋元时期的“国道”

  泉州通往华南古官道必经桥道

  没有车水马龙,偶尔走过的几个人,仿佛桥面的榕树叶掉落水中一般,一阵悉悉窣窣过后,重归寂静,这也让大桥多了几分孤寂、沉静与冷清。

  可你能想到吗?这座大桥可曾是宋元时候的“国道”呢!“宋元直至明时期,营边大桥可算是泉州通往厦门、广东的重要桥道之一。”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表示。宋元时期,泉州通往厦门、广东潮州的古官道是这样的:泉州南大门-池店御赐桥-池店下辇村御赐桥-池店狮山-池店冷水井村-池店营边大桥-磁灶小桥村-内坑-安海-水头-同安-厦门-漳州-潮州。营边大桥可算是这条交通大动脉上的必经桥道,相传陈三五娘也曾于此走过,回到泉州。

  而在2000年以前,这座桥依然是繁忙的。“这座桥的用处很大,我们营边村的村民都住在桥北这一片,但是农田都在桥南,以前大家都要从这座桥走过去劳作,累了还会在桥上休息一下。”陈培荣说,因为营边村与西园相近,当年很多运载沙石的车辆也都是抄近路,从桥上直接开过。

  直到2000年的一天,一辆货车驶向大桥,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货车刚驶上大桥,大桥便发出了颤抖,一阵巨大的响声,溅出几米的水花,惊呆了远近的人们。待大家反应过来,才发现这座千年古桥的桥板塌了,纵使它保持了千年的坚固与健硕,可终究还是累了。

  为了保护古桥,营边村的村民们在桥头竖了石桩,谢绝车辆通行。2008年,为方便村民,村里集资在古桥附近约20米处建设了一座新桥。至此,古桥更是少有人来访,它也成了一幅画,一首诗,一份回忆。

  “隐龟”桥型 “桥头看不到桥尾”

  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营边大桥也不例外,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爱民护民的官员。

  陈培荣告诉记者,传说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在朝廷户部做官的陈国道(人称陈户部),奉旨到泉州府视察民情。当时遭受水灾,缺衣少食的百姓,使得陈户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若是呈文将灾情上报朝廷,来回要一两个月,远水救不了近火。他便以户部名义预先向晋江知县暂借仓库里的粮食,赈济灾民,心想事后奏请朝廷开仓赈济时再偿还不迟。可此事因被朝中政见不合者从中作梗,朝廷拨粮赈济灾民之事未能如愿。擅自动用库粮,可是犯了欺君之罪,陈户部冥思苦想出了一个“移花接木”的计策来。

  当时宋朝注重交通建设,朝廷支持各地建桥铺路。为此,陈户部向皇帝奏请,泉州溪流阻隔,官路不畅,百姓诸多怨言,望朝廷拨款修桥,他愿意到泉州督造。这样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营边大桥建成后,陈户部回朝复旨,皇帝询问:“多大的桥,为何造价如此之高?”陈户部答,“这座大桥,桥头看不见桥尾!”可当钦差大臣到了现场验收时,却傻眼了,这座桥不过是普通的石桥,可又的确是“桥头看不到桥尾”。

  原来,修成了石拱形状的桥,自然是桥头看不到桥尾,这座桥在后来也被闽南人戏称为“隐龟桥”(闽南语“隐龟”是驼背的意思)。陈户部把原先计划修建石桥所节省下来的大量钱财拿去购买粮食,偿还晋江知县,弥补因救灾赈济暂借的全部库粮,做到“两全其美”。

  当地百姓感念陈户部的恩情,在他及其夫人仙逝之后,特地为他俩塑造了两尊泥像,虔诚地供奉在大桥北边的“福惠禅寺”内,人们来给观音妈上香时,都会顺便在陈户部塑像前也点上三条香奉敬,闽南民间还流传下一句“陈户部傍观音妈三条香”的俗语。

  (记者_曾舟萍 陈巧玲 文图)

标签:古桥|村居新发现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