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晋江·磁灶】千年制陶文化 承载乡愁记忆
【磁灶窑发展史】
源远流长长盛少衰
据文献记载,西晋武帝泰始年间,磁灶的原住民便开始开窑设灶,烧制陶瓷。南朝、隋唐时期,陶瓷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1956年冬,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和李辉炳等古陶瓷专家首次对磁灶窑进行了考古调查。根据采集到的器物特征,判断它是一处宋至明以“青釉为主、黑釉为辅”,清至今延续不断,历史悠久的窑口。
此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晋江县文化馆又曾多次对磁灶窑进行考古调查。1976年3月查出古窑址19处;1978年,首次发现了南朝晚期窑址———溪口山窑。
1979年9月,晋江县文管会又对磁灶窑进行复查,确认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5处,唐宋混叠窑址1处,宋元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共计26处。
1995年10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对位于岭畔村的宋元土尾庵窑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窑砖、窑具及大量的陶瓷器等。
纵观考古发现资料,磁灶窑历史发展脉络基本清晰,历历可辨。其始烧年代可早到南朝晚期,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渐成规模。这一时期属磁灶窑初创发展阶段,反映在窑厂生产上呈规模较小,产品也较简单粗糙,多为轮制。宋元之际,磁灶窑的陶瓷生产日趋成熟。在此期间,无论是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还是品种数量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进入空前绝后的繁盛期。遗憾的是,随着明清闭关锁国政策,泉州港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终为邻近的漳州月港取而代之。与泉州海外贸易关系密切的磁灶制瓷业也开始逐渐衰落。
直到1978年,磁灶又迎来了再创辉煌的第二个春天。一时间,沉睡多年的瓷窑纷纷“苏醒”,磁灶再次燃起熊熊窑火,并迅速成为中国陶瓷建材行业中的佼佼者。
总的来说,兴于南朝,发展于隋唐、五代,盛于宋元,衰于明清,再盛于改革开放,这就是磁灶窑的发展史。
——摘自《磁灶窑瓷》
- 【专题】“大美晋江·文化街镇行”今起推出2014/07/14
- 一场爽口醉心的文化盛宴 “文化之都·大美晋江”晋江文化周回眸2014/07/04
- 音乐教师夫妇与知己 字斟句酌共谱《大美晋江》2014/07/01
- “文化之都·大美晋江”文化周活动详细安排2014/06/29
- 磁灶镇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2014/06/28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