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台海资讯 >>正文

“台二代”大陆做新型职业农民:撑起父业半边天

www.ijjnews.com   中国新闻网  2014-03-02 12:00
  

  中新社漳平3月2日电题:“台二代”大陆做新型职业农民:撑起父业半边天

  作者张金川赖美恋

  “种茶才是我们茶农的根本。”在福建省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永福镇的一家茶叶门店里,几个来自台湾的年轻人正聚在一起谈论着种茶制茶事宜。

  他们被称为“台二代”,大多是“90后”,是跟随着到此种植高山茶的父母来到永福的。

  永福,因有着与台湾阿里山相似的地理环境,而被台湾茶农相中并誉为“大陆阿里山”。上世纪末以来,一拨拨台商台农陆续到此种植高山茶,迄今已有60家台资企业入驻漳平台农创业园,其中高山茶企业49家。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些台商台农的下一代也纷纷来到永福,协助甚至是接手父辈的茶业。据国家级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统计,已有近20名“台二代”在永福生活、就业、创业。

  杨咏安、张珆菁和林俊男就是永福“台二代”接手父业的典型。

  杨咏安的父亲杨瑞腾2005年来到永福,创办了九德农场,成为永福唯一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企。

  在台湾高职毕业后,杨咏安跟随父亲来到大陆,先后到福建漳州的天福茶学院(即现在的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学习与茶叶相关的课程。24岁的他,如今已基本接了父亲的班,还成为了大陆的国家级“高级评茶员”,这在同龄人中是极少见的。

  “如果不是接受了茶叶方面的教育,我根本不敢在接触茶叶才两年就接班。”有了理论储备的杨咏安,还经常虚心向农场里的师傅学习种茶、制茶、品茶的技术。

  张珆菁的父亲张梓平是早期到永福创业的台农之一,妻子与三个子女都跟着他来到了大陆。

  “会计、发票、销售、认证材料的准备,什么事都干。”在台湾,像张珆菁这般年纪的“90后”女孩大多都还比较骄气,而正值青春年华的张珆菁却能静下心来在没有网络的“山上”替父亲打理生意上的诸多“杂事”。

  “家里需要我,我就来了。”张珆菁在台湾高职读的专业是旅游观光科,但为了家里的生意,也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行业来到了大陆,在天福茶学院接受了三年的教育。生性活泼开朗的她,如今已经慢慢习惯了山居生活。

  “80后”的林俊男在永福的“台二代”中可谓是“老人”了。2003年,他来到永福,给父亲“打工”,“那时,这里完全是乡下,全是土路。”十年过去了,林俊男一直感慨“变化太大了。”

  “很庆幸来了永福。”林俊男说,身边的亲戚朋友当初都“唱衰”他来大陆的决定。如今,拥有600亩茶园的他家已成为很多台湾朋友羡慕的对象,“台湾地少,永福占地最少的茶企都可能是台湾最大的。”

  林俊男看好台农在大陆的发展,“漳平台农创业园给了台农很多政策优惠,大陆的市场也大,高山茶需求量比台湾大得多。”

  “台二代”的到来,给永福的台企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在带来新理念的同时,与父辈在经营理念上的冲突有时也在所难免。

  “父辈们的想法比较传统保守,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在网络时代长大的林俊男对电子商务十分看好,因此希望利用互联网进行茶叶销售,而父亲则坚持传统的“一对一”销售方式。“最终父亲妥协了,两种销售渠道并进。”

  在大陆种茶获得成功的父辈多已扎根永福,跟随而来的“台二代”们如今也把大陆当成了家。

  “大部分时间都在大陆,回台湾反而变成去玩。”林俊男已在大陆成家立业,娶了个大陆媳妇,育有一儿一女。

  杨咏安、张珆菁等“台二代”,适应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很强,再加上永福与台湾的血缘、地缘、文缘相近,也很快便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文化圈。

  “我的‘台湾腔’已经很淡了。”杨咏安在大陆结交了不少朋友,语言、通讯工具也都“大陆化”了,“入乡随俗,现在经常用QQ、微信跟朋友聊天。”

  张珆菁毫不讳言自己的茶农身份。对“台二代”们来说,他们并不觉得农民的社会地位低,“这是观念问题,在台湾,茶农的地位并不比茶商低。”

  “他们才是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水清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永福的“台二代”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有文凭、有知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未来谁来从事农业?‘台二代’在永福的成功或许就是答案。”(完)

标签:台二代
稿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