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独二代不擅自理成普遍现象 便后排队等老师擦屁股

www.ijjnews.com   重庆日报  2013-02-19 09:44
  

渝北龙溪镇的金龙理想幼儿园里,每天——

小朋友便后排长队等老师擦屁股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时间流逝,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简称独一代”),如今进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一些人已经成家立业、养育后代。独一代夫妇生育的下一代独生子女,被称为独二代

独一代曾因个性十足而备受争议。如今的独二代是否摒弃了父辈的弱点?抑或比父辈更令人担忧?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关注独二代成长》系列报道,聚焦正在成长中的独二代

老师,擦屁股。1月17,位于渝北龙溪镇的金龙理想幼儿园里,便后等待老师擦屁股的小朋友排成了长队,场面十分搞笑。

幼儿园老师张静说,这样的情景每天都会出现。不仅如此,吃饭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要我们喂才能吃饱;午睡的时候,有些孩子还要老师哄一哄;起床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要等着老师穿衣服、穿鞋子。

从事幼儿教育近20年的张静说,与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的孩子相比,现在的孩子在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等方面越来越差。在我所接触的幼儿园中,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逾七成独一代父母只生不养

孩子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原因何在?

张静分析说,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都属于独二代

从自理能力和性格上来看,很容易判断出一个孩子是由父母带大还是老人带大的,通常,由老人带大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性格容易暴躁,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弱一些。不信,早上上学时,你到幼儿园门口看看就知道了。

118一大早,在幼儿园的门口,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们像小鸟一样连蹦带跳跑在前边,老人们拎着小书包尾随其后,不时招呼慢点,别摔着。待小孩在教室坐定后,老人一边帮忙收拾小书包,一边叮嘱孩子要听话,多喝水,热了就脱衣服,吃饭要吃饱,上厕所就找老师……

记者随机走访了市内的多家幼儿园后得知,有超过2/3的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即隔代抚养。

据《中国妇女》杂志最新公布的一组关于独二代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抚养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担。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1%,由外公外婆带大的占29.8%,由妈妈照顾的仅占15.8%,还有的是全家总动员

70%的隔代抚养不成功

在我国,70%隔代抚养都不成功。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对独二代性格养成的调研报告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这项调查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去年上半年完成的,调查对象为京津沪5000多名隔代抚养的独二代

调查显示,一方面,隔代抚养容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和坚强生活意志的培养;另一方面,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偏差,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此外,隔代抚养还使得大多数孩子表现出懒惰、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

孙云晓指出,除了调查报告的数据之外,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极端事件也充分暴露了隔代抚养的弊端:如去年年初,广州花都区东镇一名15岁的女生因嫌奶奶唠叨,又不给零花钱,竟然将奶奶掐死,为掩盖罪行,她还纵火烧屋逃跑;再如20115月,广西南宁的6名少年入室盗窃一家音像制品门店,盗窃财物达27000多元。他们中年纪最大的15岁,最小的12岁,均是由祖辈抚养的独二代

据另一项资料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着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隔代抚养为啥不成功?

为什么隔代抚养独二代毛病重重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隔代抚养中,不少老人认为自己年轻时吃了苦,现在有条件了,就一定要把孙儿辈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还没觉得渴,老人就已把水送到嘴边;户外活动,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不让他们跑得太快,站得太高……正是因为老人照顾得过细、过多,孩子自理能力极差,成为一个个名副其实的寄生虫。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专门从事独二代现象研究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宏艳则认为,隔代抚养容易导致两个极端:一是老人在生活方面照顾得过于细致,事事以孙子孙女为中心,会使孩子的探索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容易养成自私、任性的毛病,也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将来难以融入社会。二是有的老人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对孩子照顾不过来,就容易让孩子产生被忽视的心理,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从而导致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问题,给其性格养成和一生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记者 韩成栋 李志峰)

 

 【责任编辑:华燕】

标签:
稿源: 重庆日报  编辑: 管理员管理员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