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产业财经 >>正文

加码绿色智能 鞋服迈向高端未来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3-12-19 10:16
  

  17日,高端绿色鞋服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在晋江召开。会上,来自鞋服产业链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行业专家、学者聚焦高端绿色鞋服产业新材料、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分享,共话鞋服产业未来发展新机遇。

  李永贵:加快纺织产业智造转型升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纺织服装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福建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大省,其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会上,闽江学院服装学院院长李永贵聚焦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现状,同与会人员探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福建省是全国现代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基地,产业规模位于全国前列。”李永贵表示,福建纺织产业基础较好,行业配套较为完善,在化纤材料、棉纺纱线、面料织造、印染加工、服装制鞋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已发展形成“前端化工材料、上游化纤制造、中游纺纱织染、下游鞋服产品、配套纺织机械”完整且竞争力强的产业链。

  “尽管产业规模大,但福建的纺织上市公司百强企业数量却较为落后。这也说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远远不够。”李永贵举例,在2021年中国纺织上市公司百强企业中,江苏、浙江分别有25家企业,而福建仅有6家企业,且品牌影响力不大。在他看来,福建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少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型企业少,实力不强,难吸引投资者关注;企业不愿受监管,尤其是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资金充裕,可满足业务发展需求,无需通过上市融资。

  此外,李永贵认为,在福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是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支撑,代表着创新能力,可以输出人才与技术。福建尚无国家级纺织类科技创新平台,鞋服创新中心升格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李永贵说。而与国内纺织产业发达地区相比,福建企业存在对智能制造的认知度不高;缺乏大型经济圈的直接支持;产业链发展不完善,智能化阶段差异大;智能制造底层支撑不足,如纺织机械装备制造业缺乏发展动能、全行业通用软件支持相对薄弱等短板。

  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李永贵表示,当前福建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机器换工”,提升制造装备数控化率和数字化改造技术;推动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实现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从细分行业来看,福建化纤产业整体智能制造水平属于国内先进,行业发展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挥大型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领军作用,建设以化纤企业为中心的智慧产业园区;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化纤柔性生产;推进行业交叉融合,组建复合型工作团队。针织行业正以数字化车间、智慧营销等场景为数字化主线,沿着装备智能化与生产运营管理智能化方向融合发展。

  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李永贵建议可以分阶段进行。于近期而言,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福建华侨民间资本优势,利用好银行贷款和产业资金;制定智能制造改造产业补贴政策;通过龙头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吸引更多企业投入智能化改造;解决智能制造服务公司痛点问题,加快企业智能制造改造速度;将大型龙头企业全部进入智能制造改造行列。于2025年—2023年期间,建设纺织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扩大纺织类人才高等教育规模,增设纺织类硕士点;为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推动部分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此后,引进或鼓励发展本地纺织机械装备企业;联合物联网服务企业;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实现全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我们要将绿色纺织贯穿高质量发展,以智能制造为当代纺织服装产业赋能。”李永贵说,希望企业把握产业迭代时机,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并行发展。

  魏书涛:哲科思维助推体育品牌发展

  “原来我的演讲主题是‘科技助推体育品牌的发展’,可是在临近演讲前我将‘科技’改为‘哲科思维’,这个也许更为贴切,希望大家找一找背后的一些规律,对我们各自所在行业有一些借鉴。”在高端绿色鞋服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上,三六一度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魏书涛的开场便立马吸引了在场嘉宾的注意。

  随后,魏书涛分享了两个品牌故事,一是耐克在跑鞋领域取得的成就,二是特斯拉在降价的前提下仍旧有高毛利率,“这两个品牌做对了什么事情?”在魏书涛看来,它们形成了以哲科为基础的商业体系,自然科学为支撑的公司运营基础,并对消费者本质价值需求进行了挖掘。

  “为什么有的企业一个产品可能都推出市场40年了,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是我们的产品可能只有一年的收益,这是什么原因?那可能是我们对消费者的洞察,对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得不够深。”魏书涛举例道,“老福特说过如果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那我们是去研究马,还是研究‘更快’?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人是在研究马而不是研究‘更快’,如果研究‘更快’,那一定是用未来的技术解决当下的问题,你才能够成就未来差异化的产品,这个我认为是需要提升的。”

  确定了“更快”,就是确定了一个方向,那这个方向是否具有研究价值?魏书涛认为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基础的科学原理支撑;二是要有无限的延展性(伴随品牌终身);三是与产品的完美结合,这三点结合起来能够解决在不同行业中消费者存在的一个问题,如果能够满足,这就是一个很具有研究价值的方向。

  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后,企业如何把力量集中在这个点上,如何打通公司的运营体系,与消费者形成共鸣,即企业如何把分散的力量通过科学运营与管理集中到一个点上,在魏书涛看来是未来中国企业非常重要的改进方向。

  在分享中,魏书涛指出,顺势而为很重要。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企业应该意识到,要做好的产品而不是做多的产品。当前,轻工领域基本上没有蓝海,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想办法将趋于饱和的市场中更多份额划到自己的品牌里,而这需要企业的自主创新。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如果企业顺势而为,将力量集中于自主创新,那么企业的最大利益也将来自于这些自主科技创新。”魏书涛说。

  庞晓燕: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引领制鞋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日益严峻,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制鞋业作为传统制造业,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此前,麻省理工学院对一款9号男士运动鞋进行研究,发现生产一双新的跑步鞋,会释放约13.6kg的二氧化碳。我们近期也研究了一款儿童运动鞋,发现每生产一双就会释放约9.92kg的二氧化碳。而一棵树,一年仅可以吸收约18kg的二氧化碳。”中国皮革制鞋院研发中心主任庞晓燕表示,按照每年生产100亿双鞋核算,我国因制鞋产生的碳排放量达到约1.3亿吨。鞋子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其生命周期内所排放总量的68%(不包括材料采购和实际使用)。

  庞晓燕认为,从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前景来看,制鞋业应该提高绿色制造技术水平,推动行业绿色发展,“2016年开始,工信部就开始着手建立绿色制造体系,主要目标是建设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产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

  她介绍,“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绿色产品是以绿色制造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体现,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绿色制造体系纵向包括绿色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生产加工、产品供应链的构建;横向上,将工厂、产业链和整个工业园区有机连接起来。

  “截至目前,我国共完成‘绿色工厂’认定3657家,1491家企业已完成公示,并认定绿色产品3159种。”庞晓燕说,其中,共10家皮革企业、13家制鞋企业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服装用皮革企业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产品,1家皮革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

  事实上,在双碳趋势造就下,各大企业逐步从“绿色王厂”升级为“零碳工厂”,而建设“零碳工厂”已成为企业寻求价值链“净零”排放以迈向零碳的关键路径。

  “从绿色工厂迈向零碳工厂是一个以趋势为导向的长期过程,随着头部品牌公开承诺和明确路径以传递影响力,各行各业必将尽其所能走实这一转型之路,构建零碳未来。”庞晓燕介绍,“零碳工厂”指通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节能减排和碳信用抵消等措施,使工厂拥有净排放为零的碳排放表现。

  “如晋江本土企业——盼盼食品,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践行双碳战略。历经探索、创新、发展,盼盼食品蹚出一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建了省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零碳工厂,打造出休闲食品行业绿色制造标杆。”庞晓燕说,越来越多企业公开承诺建设“零碳工厂”,以践行“双碳”使命。

  如何实现“碳减排”?庞晓燕认为,要完善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为代表的绿色制造体系。具体来看,要组建碳排放核算团队、优化能源结构、实施低碳技术、重视降污减排等。

  “绿色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庞晓燕说,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企业应尽早布局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逐步减碳,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 吴晓艳 柯雅雅)

标签:鞋服|绿色智能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