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正文

摆脱贫困的下党答卷

www.ijjnews.com   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  2022-07-22 16:31
  

  今年是《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在福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30年。下党乡摆脱贫困三十多年接续奋斗,三十多年沧桑巨变,彰显了党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强大领导力,展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实成果,演绎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书写了摆脱贫困的高分答卷。

  下党之变:“五无乡”旧貌换新颜

  下党乡位于宁德大山深处,1988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曾是福建省唯一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素有闽东“西伯利亚”之称。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开启了下党乡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硕果累累,下党扶贫故事走上“北京人权论坛”,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如今的下党乡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

  道路畅通了。“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这是当地老百姓形容过去山路崎岖、跋涉艰难。许多村民反映:下党建乡时,路无一里平,开门就见山;“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靠肩担,半世光阴路上忙”,真实反映了过去外出的艰难;当时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怕猪太肥抬不出大山)。如今的下党已开通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不仅可通乡达县,而且可通达邻省浙江,方便了老百姓生活,也带动了山区经济发展。

  乡村变美了。建乡之初,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大多以木柴为燃料,砍得多、造得少。下党村老村民王光朝介绍:“当时流传一句话,‘年年造林正月三,造来造去还是光头山’,村里没有水泥路,仅有的一条泥巴路还坑洼不平,一旦遇到下雨天,路上更是粪水横流,无处下脚。”如今,下党乡青山环绕、绿水潺潺,森林覆盖率达8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2个百分点,生态好、茶叶香,土路改柏油,叶子换“票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农民更富了。建乡时,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200元,贫困率达70%,乡里没有学校,也没有卫生院。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介绍:“下党大部分为45度以上坡地,建乡之初,乡亲们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缺学少教,当地村民戏称,‘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如今,下党乡于2018年提前全部实现脱贫,202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0055元,翻了100多倍;乡里还建起了卫生院和希望学校,实行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贫困户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6%,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游客更多了。下党乡政府的同志告诉作者:“曾经极度贫困的下党让许多村民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仅剩老弱病残留守家中。”如今,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旧房改成特色民宿,办起农家乐。2021年,全乡接待游客约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00多万元,从偏远山区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后劲更足了。1988年全乡以农耕经济为主,没有工厂,更没有村集体收入,总产值仅有238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6万元,占比达78%。2021年全乡总产值约2.3亿元,增长近百倍;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逐步形成下党定制茶园、曹坑葡萄、杨溪头油茶、下屏峰脐橙、上党高山蔬菜、西山锥栗等“一村一品”格局;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带货成为下党一道亮丽的风景,农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下党样板: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

  30多年来下党乡的巨变,主要得益于下党乡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秉承“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矢志不移、久久为功打好脱贫攻坚战,形成了精准扶贫“下党样板”。

  “扶贫必须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摆脱贫困,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下党人牢记“人穷不能志短”理念,自觉摒弃“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落后思想,乡里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打拼,一群土生土长的“泥腿子”外出开起超市,据初步统计,下党籍村民在广东佛山、东莞和福建闽南一带经营的大小超市超300家,年净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下党乡政府坚持“扶贫、扶能、扶智”相结合,通过建优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创业孵化平台,采取专家授课、远程教育、创业带头人培训等方式,让贫困群众拥有自我脱贫的一技之长,切实从“帮款物”向“扶精神”转变。

  “扶贫关键在于发展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下党乡干部群众始终明白一个道理,“绝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脱贫还是要从脚下的泥土里淘金”。茶叶不好卖,转变思路“不卖茶叶卖茶园”,推出“扶贫定制茶园”新模式,用情怀带动消费,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共享模式,“茶园卖出去了,茶叶也跟着卖出去了”。茶叶没好价,注册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引导各界消费扶贫,提升产品附加值,“养在深闺待人识”的下党生态农产品借机走出了大山,据初步统计,销售“下乡的味道”品牌农产品达4600多万元。旅游没人气,通过出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重新规划“下乡的味道”一条街,重点推出一批具有下党特色、下党风情的精品线路、文旅IP、旅游业态和品牌产品,打造红色旅游新地标。

  “要想富先修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想富先修路”。总书记“一进下党”时,就支持下拨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用于修公路、建电站。30多年来,下党人不等不靠、不懈努力,先后兴办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打通5条进乡“大动脉”,加快电网改造、全乡供水一体化、安全饮用水等项目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村庄靓化美化工程,以景点“微改造”带动村貌“精提升”,打造下屏峰、碑坑山等新旅游目的地,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修建全市首个5G基站,开通免费WiFi、LED党员远程教育广场、微电影院、线上党务村务公开等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建设跃居全省一流村水平。

  “扶贫需要全社会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党脱贫致富,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形成全方位发力的工作格局。财政部把下党乡列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每年扶持项目资金5000万元;省金融部门发行了全省首张为下党贫困户量身打造的“精准扶贫卡”,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资金和产加销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增强下党自我发展“造血”功能。为了让更多人成为扶贫参与者,下党乡深入开展“企业进村”结对共建,引导驻村扶贫干部和社会热心人士精准结对帮扶,成立扶贫开发基金会,加大“扶贫定制茶园”宣传推广力度,发挥好“花开引蝶”效应,引进宁德时代、上汽集团、青拓集团、江苏万顺、建工集团、三祥新材等大企业以及许多机关事业单位参与对接帮扶,定制茶园面积达1060多亩。

  “扶贫离不开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下党乡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通过成立中心村党委,探索推行“整合要素、联营合作”的“村村抱团”合作治理模式,有效促进党组织力量从零散化向集约化转变;推行“党建+产业”,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在全乡33个合作社、家庭农场上建立了9个党支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心骨”作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通过实施“领雁工程”“头雁带富”工程,吸引人才回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带头发展茶叶、油茶、民宿、农家乐等产业,3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致富。

  下党经验:向全世界展示减贫事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一个重要窗口

  下党乡30多年脱贫历程,是当代中国贫困地区艰苦奋斗、摆脱贫困的一个生动缩影。下党“试验田”中结出的硕果,从一个区域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人民群众是摆脱贫困的“阅卷人”。下党乡实践证明,摆脱贫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聚焦问题,精准发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才能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只有充分发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强化“治贫先治愚”、以干得助的理念,让贫困群众丢掉“拐杖”自己走路,通过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让群众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更好凝聚人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稳步迈进。

  因地制宜是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下党乡实践证明,只有找准脱贫致富路径,针对致贫原因,精准施策,才能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下党乡注重从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讲好“下党故事”,创新扶贫模式,进而实现脱贫致富。注重从找准问题入手,根据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分村分户分人采取不同措施,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对症下药,让扶贫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久久为功是摆脱贫困的“金钥匙”。下党乡实践证明,任何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矢志不移、久久为功,才能夺取脱贫攻坚等各项伟大事业的胜利。摆脱贫困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摆脱贫困要建立健全精准扶贫责任制,形成党委、政府、部门、社会共同帮扶发展的责任体系,完善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增收的长效机制,用长期发展眼光看问题,保持各项工作的持续性,接好扶贫“接力棒”,才能更好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

  党的领导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下党乡用实践告诉我们,党建引领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是推进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下党乡提前全乡脱贫,迈向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加强党的领导,最根本原因就是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只有建设好农村党组织,才能更好凝聚发展合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只有培养好“领头雁”,通过党员示范引领,才能更好激发农村党员活力,团结奋进走向共同富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亲们回信:“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为下党乡乃至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下党乡正在继续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矢志不移、接续奋斗,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样板。

标签:摆脱贫困
稿源: 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