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四季度小记者同题获奖作文选登
追溯外公的来时路
翁静涵(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五年3班)
我的外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那是解放初期,百姓早习惯吃苦挨饿。在这艰苦的困难时期,弱冠之年的外公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每天起早贪黑开着拖拉机拉货,也仅能靠那微薄的工钱,养活一大家子。
外公生活的古厝老宅前是一条泥泞的小路,每到下雨天,途经这条路的住户便吃尽苦头。起初大雨时,泥中夹杂着水,水漫过泥坑,便成了条泥河,人们只能趟着河过,没有不湿鞋的。雨水快干了,那便成了泥浆,赶工回来的人们,舍不得自行车车轮遭殃,还得扛起车而过。
对生活不讲究的外公却“容不下”这条土路,竟起了修路的念头。要知道,水泥路在当时只有市镇交通要道,政府才会主持修建。乡间的水泥村道,在灵源这一带还不曾有人自筹铺设。显然,外公这一念头遭到外婆的反对。外婆叹息地说:“家里温饱都成问题了,要怎么去完成这个大工程呢?”
在敢拼敢闯的闽南地区,外公就是典型。上世纪90年代,恰逢五里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开发区,处于开放初期的五里,随处可见征地和动工工程。外公眼见远不止于家门口的一方地,而是瞄准整个开发区的土地开发。
万事开头难,钱从何而来?晋江人在逆境中越是坚忍不拔。全家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加工加时干活,两年下来竟然买了第一台三一履带挖掘机。
起初,这大家伙完全不受外公掌控,那斗铲肆意妄为。这宝贝断不能在自己手上使坏。外公便请教师傅教自己开挖掘机,平整路面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铲斗挖掘时,外公操作过猛,反倒挖出了个深坑,前后左右坑坑洼洼。师傅演练动作要领,提醒每次吃土不宜过深,提斗不要过猛。平整时全程动作要慢,然后用铲尖慢慢地刮过土壤。土堆高了就慢慢地刮一点,低了就用铲斗尖推一点土。这样循序渐渐,路渐渐平整。最后,当路道平整的时候,就用挖掘机的履带在整个路面上来回走动几圈,用履带把路压实。
在学习过程中,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出现在了外公家门前。在当时开着一台三一挖掘机,外公别提有多威风了。
在晋江经济开发区建设中,这台挖掘机在一项项工程中留下了前行的足印。每每谈到这段经历,外公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这种迎难而上的韧劲也感染了姨妈。她传承了家业,传承的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外公骨子里闽南人敢拼敢闯的精神。
指导老师 苏蓉蓉
听奶奶讲故事
曾梓妍(晋江市心养小学四年4班)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北风依旧呼啸狂欢,却丝毫侵扰不了屋内鹅黄灯光下互相依偎在被窝里的一对祖孙——
“我打小就干过很多粗活。”她用她那半生半熟的普通话笑呵呵地说着。
“什么粗活呢?”我摸着她那布满老茧的手好奇地问。
“什么活都干!捡牛粪、挑粪水……奶奶小时候,家里穷得很,阿太没钱供我读书,我就只能早早地干活挣钱。”奶奶怅然若失地讲道。我突然想起班主任老师说的:“你们生活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时代,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校园里求知探索,要珍惜!”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在帮别人推车。那车上载的都是几十斤重的粪水,又重又臭。有人在前面拉,我一个小孩就负责在后面使劲推,一天下来才得三角钱。”奶奶好可怜啊!我又忍不住摸了摸奶奶那双像树干一样苍老有劲的手。“之后我还得喂猪、砍草、到工地做小工,也就是挑石头,一直做到18岁。”
一个人最好的青春就这样在生存的泥潭里挣扎度过,鼻头突然有点发酸,我紧了紧奶奶的手臂,轻声地问道:“那18岁之后呢?”
“那时村里分配我去医院学医,主要是看你奶奶吃苦能干!”奶奶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在医院学习的那段时间,我不仅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技术,还上夜校,努力认字写字。现在我会看报纸、写字,还会给人家抽血、打针,你说厉不厉害?”
“厉害!”我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奶奶连幼儿园都没读过,却自学成才,我能不为她点赞吗?
“接下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说到这儿,奶奶自豪地昂起头来,在昏黄的灯光下,脸上闪耀着无限的荣光。
中国共产党!每次从老师口中听到这个词,总能感觉到它带着无上的使命。我略带惊讶地看了看奶奶,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奶奶居然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奶奶,您成为共产党员之后有执行过什么任务吗?”我紧张又神秘地问道。
“当然有了!”奶奶一本正经地说着,“记得有一天晚上,下了好大好大的雨,积水把村里的大坝都给冲毁了!我在夜里11点接到组织救灾的通知就冲出家门,和村里的其他党员投入救灾一线中。我们有的去背运老人和小孩往高处转移;有的背着装满沙石的袋子堵坝;还有男同志以身挡坝,几个人手挽着手,像铁索链一楼紧紧相扣,矗立在河坝边……”
奶奶说,党员要起带头作用,要帮助有困难的群众。我十分认同奶奶的说法,忍不住热情地鼓起掌来,追问道:“后来呢?”
“后来啊,就有了二楼(我的老家)和你呀!”奶奶笑眯眯地说,“好了,时间不早了,该睡觉了!明儿你还得上学呢。”奶奶麻利转过身,伸手关灯。我看见了她的手——一双布满皱纹的手掌,如黄蝴蝶般美丽又勤劳。它照拂过家里的每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小小的家。
我的奶奶十分平凡,是村里一名普通的党员;可她又十分伟大,她把青春献给了组织,献给了共产党。《我和我的父辈》里有一句话:“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是呀,奶奶不就把平凡的生命燃烧于家与国之间吗?
指导老师 赖淑莲
我的父辈,我的城
杨瀚宁(晋江新塘街道沙塘中心小学四年1班)
记忆的小舟划进时间的湖水,泛起圈圈涟漪。后洋菜市场边上的红墙旁,传来了“面线糊来咯!”的喊声,一个身影在不停地忙着,身旁便是熙熙攘攘的人们踮着脚尖,焦急地等待着早餐。将酥脆的醋肉、金黄的煎蛋加入面线糊里,再撒上清香的葱花,面线糊的浓香驱散了这个冬天的寒气……
那个身影正是我的阿公。我的阿公是个地道的晋江人,勤劳能干。记忆里的阿公总是在他的面线糊摊上忙碌。他最拿手的面线糊给方圆几里人们的味蕾带去了无限的满足,也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滋味。随着岁数的增大,家里人都劝阿公把面线糊摊子收起来,颐养天年。但是阿公非但不听,还把面线糊摊子搬进了店面。
“阿公,你为什么不把面线糊摊子收了呢?”
“做人要懂得感恩,阿公靠着这个面线糊摊子养活了一家人,大家都习惯到这里来吃早餐了,我不能说收就收!”
“那为什么还要租店面?”
“我们现在有条件了,当然要为乡里乡亲提供好的环境,再说了,整洁的就餐环境,不也是为咱们晋江创城出一份力,电视里不是说,晋江文明,没我不行!”阿公笑着说道。
将香酥的油条浸入热乎乎的面线糊里,拿起来咬上一口,一股暖流就在全身涌动。这味道,宛如沙漠里的绿洲,轻轻地敲开清晨的迷糊,幸福的滋味盈满了心间。我开心地送给阿公一个大拇指,难掩的快乐在他的眼角荡开。不觉间,我瞥见了阿公鬓角还未擦拭的汗珠,犹如看到了每个严寒或酷暑的清晨,阿公一如既往地守着那锅浓浓的面线糊,那份晋江人对家,对城,无微不至的爱。
一天,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爸爸领着我来到了晋江爱心格子铺参加仁爱崇德心栈,“早上好,送您一杯爱心粥,仁爱祝您天天好心情!”温暖的笑容荡漾在大家的脸颊上。这时,我想起了我的阿公。也许正因为有了父辈的拼搏奉献精神的传承,晋江这座城市才会越来越美好!
晋江——我的城,海峡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座城上,有无数敢拼爱赢的,也有无数默默奉献的,他们都是我的父辈,为了这座城共同的梦,他们一直都在。
指导老师 叶淑惠
我的父亲是合同老师
潘炜城(晋江东石金山小学五年3班)
生活就像剥洋葱,一片一片地剥开,不经意间会让人流泪。而幸福是洋葱烹饪后的滋味,如此甜美。父亲是自己命运的掌勺人,平凡的蔬菜,照样让我感受到什么叫色香味俱全。
父亲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小学教师,寒窗苦读十余载,他于1999年考入永春师范。由于永春没有分配工作,为了圆梦,2003年父亲毕业后不惜离开家乡,来到晋江东石洪塘,成为一名代课老师。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课老师,但这个身份从没让他自卑、自轻过,反倒更加看重“老师”这两个字的份量。生活虽然清苦,但是父亲从没在教学上懈怠过,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上课,很快取得成绩,学生们不仅学习成绩好,在各项比赛中也屡屡斩获佳绩。父亲曾对我说,当时代课老师是由村里聘请的,因此教学压力不仅来自校长,也来自村民的眼光,如果教学质量不行,村里完全有权利决定一个老师的去留。但是父亲用他的自重、自信、尽责,将一批批孩子培养成才,成功赢得了村干部和校长的认可,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与爱戴,都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他手中。
机会永远眷顾有准备的人。由于学历和地域的限制,父亲始终无法参加正式编制招考,但父亲不忘“老师”二字的担当,在代课岗位上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终于,父亲在2007年迎来了政策曙光。晋江市教育局为了规范代课老师管理,对全市符合条件的代课老师实行聘用合同管理,父亲赶上了这波改革,待遇也较之前有了提高。随着晋江经济的发展,2018年秋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又出台了提升合同教师的政策——合同教师分级管理,父亲以自己的努力被评上了一级合同教师。
从2003年一名年轻的代课教师,到如今有点“资历”的一级合同教师,父亲从没有因为待遇和名称前缀的变化而改变他对“老师”二字的认识。“教师”是他童年的梦想,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如果说“教师”在童年是静态的,那在他真正踏上讲台后就真正变得动态起来了。父亲用一整个青春挥洒汗水,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践行着他对“教师”和“梦想”二词的担当与理解。
父亲也常教育我,个人与国家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的奋斗都根系于祖国的发展,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的梦想才有茁壮成长的可能。2021年8月,父亲合同到期,他续聘晋江一级合同教师。因为母亲在永春老家上班,为了我们一家周末能够团聚,这次他用工资按揭了一辆代步车往返于两地,这把他乐坏了,这大概就是“一级棒”的喜悦吧。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名在三尺讲台发光发热近20年的合同教师。父亲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了:一棵在泥土里翻滚的不起眼的洋葱,尽管辛辣催泪,但只要有心,精心钻研手艺,也能做成一道好菜呢。
指导老师 陈辉炎
- 一起向未来 少年更出彩2022/02/21
- 逛梧林 猜灯谜 闹元宵 小记者探秘“汉字王国”2022/02/21
- 梧山小记者 对话消防员2020/11/25
- 晋江二小象山校区小记者点赞“晋江经验”2021/04/20
- 晋江经济报小记者研学晋江经验馆 看,体育晋江真精彩!2022/02/28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