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银聘:把晋江潘山木雕推向世界

人物名片:郑银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晋江市艺达木雕美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木屑飞溅,木香扑鼻。一把略微陈旧的刻刀在郑银聘的手中游走。精雕、细刻、点睛……一尊神像渐露慈目。
从花鸟鱼虫到人物神像,从眠床装饰到古建修缮,醉心木雕技艺54年的郑银聘,以木为纸,不断学习精进,不仅传承弘扬了东石潘山庙宇木雕技艺,还带领泉州木雕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近日,年近七旬的郑银聘,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晋江市第八位国家级非遗大师。
“我这一辈子都跟木头打交道。做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谈及自己的雕刻生涯,郑银聘如是说。
14岁拜师从艺 雕出半世纪春秋
慈祥爱笑、眉目和善,是郑银聘给人的最深印象。雕木塑魂,精细半生,他从一个青葱少年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工匠大师,在一刀一刻间,雕出了半个世纪的春秋。郑银聘出生在木雕之乡东石镇潘山村。在他年少时,村里大部分的人都靠木雕养家糊口。彼时,木雕技艺在潘山村已传承了数百年。
因为家中有9个兄弟姐妹,房子不够住,10多岁时,排行老二的郑银聘到父亲的好友柯贤成家中借住。
柯贤成出生于木雕世家,是潘山村有名的工匠。其父亲柯子庆(原名陈敬象)在闽南一带享有盛名,是潘山庙宇木雕工艺的集大成者,留存有石狮永宁虎岫寺、永宁城隍庙等艺术典范。
借住在柯贤成家里时,各式各样的雕刻工具、琳琅满目的木雕作品,深深吸引着少年郑银聘的目光。课余时间,他常围在柯贤成身边捣鼓木头。
“既然这么喜欢,要不就跟着我学学。”见郑银聘兴趣浓厚,柯贤成发了话,而此前,潘山庙宇木雕技艺仅在柯贤成家族内传承。
“我还记得那天是正月初八,14岁的我带着猪脚、面线、酒、鸡蛋到柯贤成家里,正式拜师。”郑银聘笑着说,当时,能学到一门手艺就意味着有了立身之本,不会饿肚子了。
精通雕刻技艺的柯贤成还有个兄弟叫柯贤兴,专攻木作,兄弟俩一起从事木雕工艺,于是郑银聘拜了兄弟两人为师。从此,木槌击凿的韵律浸润着郑银聘的少年时光。
“学木雕很苦,不少人半途而废。拜师之初,有人用俗语‘十学九不成’来打趣我。但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学出师。”郑银聘回忆说,木雕归属“精细木工”,学徒三年方能出师。正是那股不服输的韧劲,让他克服了学徒时期的艰苦岁月。
左手扶木,右手雕刻。经年累月下来,郑银聘的左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疤。其中一条2厘米长的疤痕十分明显。
“那是我在当学徒的一天晚上,雕刻时实在太困了,握着刻刀的右手一打滑,刀刃就直插入左手虎口,拉出一条口子,鲜血淋漓。”郑银聘说。
师傅看郑银聘受了伤,说了声“去睡觉吧。”郑银聘就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候,我们都是不分白天黑夜地雕刻,一天忙下来,到了能休息的时候就特别开心。”郑银聘笑道。
而随着手上伤痕的增多,郑银聘的技艺也不断精进。
他熟练掌握了潘山庙宇木雕艺术和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通过对各种雕刻手法的灵活并用和独特的艺术创作,让一块块普通的木头转变为熠熠生辉的建筑构建和精美的工艺品。
木雕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在承接各类木雕业务之余,郑银聘还潜心钻研根雕等艺术品的创作,获得诸多奖项,其中,国家级的金奖16项、银奖8项、铜奖2项。
坚守与创新 让木雕技艺代代传承
在郑银聘工作室,悬挂着一副精美的浮雕作品《荣光焕发》。作品长2.34米、高1.62米,历时200多天完成。
“荣”与“榕”同音,该作品的核心即为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榕树。细看榕树,叶片层层叠叠,雕刻得十分精细;树干、树根纹理细腻,栩栩如生。作品中,远远近近地雕刻着高山流水、小桥人家、碧波轻舟、竹叶松林等景致,好一派山林雅趣。
“这是近期我和多名徒弟共同完成的。”郑银聘介绍,手把手教徒弟、和徒弟共同创作,是他长期的习惯。如今,有的徒弟已经跟随他30多年。
1974年出师后,17岁的郑银聘就开始带学徒。那时,他带了3名学徒,一个15岁、两个14岁。一辆自行车、一箱雕刻工具,师徒4人便开始在闽南地区接活闯荡。
虽然学的是庙宇木雕技艺,但当时受时代影响,国内庙宇不兴。郑银聘师徒便以眠床雕刻谋生。
那时的闽南,新人结婚都需打造一张眠床,眠床上的雕刻装饰很考验匠人的技艺。花鸟鱼虫、珍禽瑞兽、典故传说……传统雕刻技艺大多是共通的,老百姓喜爱的富贵吉祥、幸福美满的样式,郑银聘都能信手拈来。他还能结合神话典故进行创作,年纪轻轻就不缺活计。
不过因为太年轻,郑银聘也闹过乌龙。有一次,郑银聘师徒到石狮一户人家接眠床雕刻的生意。见来的都是年轻小伙子,户主多次询问:“你们的师傅什么时候来?”怕丢生意的郑银聘只好回答:“过几天就到。”
一边心里打鼓,一边埋头雕刻。郑银聘师徒战战兢兢了好几天。“后来,看我们雕刻得有模有样,户主慢慢打消了疑虑。最终成品也让他们很满意。”郑银聘笑着说。
郑银聘教了徒弟,徒弟再带徒弟,如今,郑银聘已将木雕技艺传授给250多人。在其学徒中,郑鲍淑入选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郑挺进入选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另有入选晋江市级非遗传承人6人,晋江市优秀工匠储备人才113人。
除了带学徒,郑银聘还积极推动潘山庙宇木雕技艺走向校园,培养木雕工艺后备人才。
近年来,郑银聘不仅在艺达木雕公司设立了“东石镇木雕产业人才培育实践点”,还分别在泉州师范学院、晋江市侨声中学、晋江市潘径中学、潘径实验小学等院校设立“潘山木雕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教学活动。
郑银聘还先后创办了郑银聘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泉州市木雕(潘山庙宇木雕)非遗传习所等,通过开门纳徒、言传身教,培养雕刻技师,传授木雕技艺,推动潘山庙宇木雕非遗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1年,以潘山庙宇木雕为代表之一的泉州木雕,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
“木雕技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也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郑银聘说。
从晋江到海外 潘山木雕走向世界
如果仅是技艺传承,并不足以让潘山庙宇木雕声名大噪。
在郑银聘带领下,潘山庙宇木雕产业实现“破局”升级,源源不断的庙宇建筑木雕构件不仅走出晋江,更走向了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在海外木雕领域留下诸多“晋江造”的身影。
时间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眠床雕刻生意的减少,潘山村的工匠们开始为生计发愁,纷纷计划转行。彼时,20岁出头的郑银聘也在想方设法开拓新的业务。
“那时候,我遇到了一个熟人,在他的介绍下,几经辗转,我承接到了厦门工艺美术厂的订单。”郑银聘说,厦门工艺美术厂的订单大多为庙宇木雕,郑银聘开始从眠床雕刻转回庙宇木雕的“老本行”。
1979年,郑银聘与人合办起东石首家木雕工艺厂——张厝木雕厂(后更名为“潘山艺达木雕美术厂”),大量承接来自厦门工艺美术厂的订单。
而让整个村庄重燃雕刻希望的,还数来自新加坡的一笔大订单。
“在我们陆续承接、完成了不少庙宇木雕订单后,开始有顾客找上门来。新加坡这笔订单也是如此。”郑银聘回忆,那是一笔50多尊神像的订单,郑银聘团队无法独立完成,就把尺寸较小的佛像订单分给了村里的木雕家庭作坊来完成。
眼见合同约定的日期越来越近,其中2尊大神像的木材还没有着落。多番打听后,郑银聘只身赶往龙岩,在深山跋涉十多公里后,终于买到了木头,确保了订单如期完成。
这次的经历,也让郑银聘看到“木雕厂+家庭作坊”的合作模式,具有很强的生产力,可以承接更大的业务。
而随着业务“版图”的不断拓展,技艺精湛的郑银聘愈发声名鹊起。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修缮工程、印度尼西亚绵兰大雄宝殿新建工程、新加坡吉巴督王氏宗祠……展望海内外,郑银聘的名字与越来越多的庙宇、古建筑的重建和修复工程紧密相连,潘山庙宇木雕技艺也愈发蜚声海内外。
(记者_许春 杨静雯 董严军)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20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