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清明润饼香 一卷裹乡愁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5-04-06 08:54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每年清明节,晋江人有吃润饼的习俗。一张薄而劲道的润饼皮,卷起丰富的食材:胡萝卜、芫荽、浒苔、海蛎煎、花生碎……一口下去,山与海的滋味在口腔中迸发、交融。

  这道传承下来的闽南古早味,不仅是晋江人的过节必备,包裹着晋江人的乡愁记忆,更蕴含着祖辈的人生智慧。

  润饼皮里裹乡情

  “晶晶到啦,人齐了。”清明当天10点许,施晶晶风尘仆仆,从厦门赶回晋江龙湖镇龙埔村,赴一场延续了数十载的春日之约。

  老宅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厅堂中央的大圆桌上,细腻精巧的瓷盘盛着各色食材:润饼皮、麻粩、花生碎、浒苔、海蛎煎、苏糕……二伯母坐在圆桌前,负责卷饼。“我想包一整根的麻粩才过瘾。”“我喜欢香菜,香菜要多放点。”“我要海蛎煎多点。”……大家的要求五花八门,声音此起彼伏。

  见二伯母一人忙不过来,施晶晶赶忙洗手、撸袖子,加入卷饼行列。一时间,这一大家族,5个小家庭,16口人享用起这难得的团圆餐。

  今年的食材,依然是大伯大伯母准备的。清明前一天夜里,年近七旬的大伯父守在菜市场润饼皮摊位上大半个小时,只为抢到现烙的饼皮。清明这天,大伯母早早起床,洗、切、炒,张罗了一早上。

  “这口润饼,不仅是记忆中的美味,也是我们刻在基因里的乡愁。所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放下手头的事,赶回老家。”施晶晶说,这一餐润饼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爷爷奶奶过世得早,我父亲一辈兄弟姐妹5人,为生计各奔东西。”其中,施晶晶的父亲在英林做生意,3个伯父和1个姑姑生活在石狮。唯有清明这天,大家会循着润饼的香气回到老宅,“从我记事起,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聚在一起吃润饼。”

  去年夏天,施家的老房子推倒重建。今年,大家就在这栋新房子里吃着美食、聊着各自的生活,许下明年的春日之约。

  施晶晶一家只是晋江最普通的一家,润饼也是晋江普遍的一道美食,却映照出晋江人爱家爱乡、血脉联结之情。

  咸甜的碰撞与交融

  这张薄如蝉翼的润饼皮里裹着乾坤,也藏着一场延续数十年的味觉争论——该裹咸香的时蔬海鲜,还是甜糯的糖霜麻糍?

  清明当天清晨7点,在梅岭街道锦绣街的固本钱好再来美食后厨,70岁的庄固本和儿子正忙碌地准备着润饼菜。刀刃落下时发出清脆的声响,案板上的胡萝卜、高丽菜码放整齐,与锅中三层肉煸炒的滋滋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洋葱与蒜蓉在热油中苏醒,再注入独家酱料,香气喷薄而出,随后加入切条的荷兰豆、花菜,最后海蛎煎增添灵魂。“咸润饼食材有十来种,要炒得透却不失水分,面皮裹着吃才不会散。”庄固本说话时,手中的锅铲有节奏地翻动。

  咸派的味觉密码藏在丰富的层次感里,胡萝卜的甜糯、高丽菜的爽脆、三层肉的脂香、海蛎煎的鲜美,再加上豆干的绵软,多种口感在舌尖碰撞。这种复合风味暗合了闽南人“海纳百川”的处世哲学,就像泉州港曾接纳四海商船,咸润饼也包容着海陆食材的精华,成为清明餐桌上的味觉主轴。

日前,广西游客廖女士来到晋江,在固本钱好再来美食后厨体验闽南古早味润饼菜。 记者 丘天 摄

  中午12点,庄固本准备的75公斤润饼菜已售罄。距离庄固本店铺约35公里外的金井菜市场,“胖大妈润饼卷”摊位前人来人往,68岁的“胖大妈”洪秀缘坐在红色塑料椅上,熟练地铺开润饼皮,撒下花生碎、炸蒜蓉,接着放上一块刚出锅的炸麻糍,扯出乳白色的麦芽糖,剪刀“咔嚓”剪断,最后抹上一笔蒜蓉汁。“甜润饼好吃,一年四季都有。”她说话时,儿子正在后方的油锅前翻动麻糍,糯米的甜香混着油香扑面而来。而这一天,“胖大妈”手上的活基本没停过,卖出了两三千份甜润饼。

  “胖大妈”说,四十多年前,金井有好几户人家做甜润饼,这也成了当地的特色小吃。这种甜润饼卷更像是街头小吃的即兴创作,打破了传统节庆的限制,成为四季皆可享用的甜点。

  甜派的魅力在于直击人心的甜腻与辛香的奇妙平衡。麦芽糖的黏甜被花生碎的颗粒感中和,麻糍的软糯与面皮的柔韧形成对比,最后蒜蓉汁的微辛如惊鸿一瞥,让甜味不至于沉溺。这种味觉组合暗合了闽南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智慧——就像泉州的糖霜曾远销海外,甜润饼用甜蜜包裹着生活的百般滋味,成为市井街巷里的治愈系美食。

  而在咸甜两派的交锋中,悄然崛起的半咸甜派成为调和者。这一派在咸润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味食材——麻粩。麻粩的加入不仅平衡了咸味的厚重,也让甜味不至于太过张扬,从而激发出更丰富的层次。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化作舌尖上的万种风情。咸派守护着节庆里的集体记忆,甜派书写着市井中的个性表达,半咸甜则在传承与创新间架起桥梁。正是种种差异,让润饼的世界更加鲜活。真正的美味从不需要胜负,那些在面皮里交织的咸甜滋味,也在时光中酿成了晋江游子关于家乡的共同记忆。

  润饼起源说法多

  润饼是一道经过时间沉淀的美食。

  关于润饼的起源,说法较多。晋江民俗专家黄良表示,其中一个说法,润饼与寒食节有关。清明节前一或二日为寒食节,事出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助晋文公成就大业之后,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文公为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反而烧死了介子推。故晋文公下令禁烟火三日,以示悼念。寒食节禁火,人们只能以冷食果腹,由此出现了寒食节的节令食品,润饼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太近,久而久之,大多人就将两个节日的习俗融合在一起。

  黄良说,润饼菜在旧时也称春卷、春饼、春盘,尤其是古代文人和书籍,更喜欢将其写为“春盘”而显得文雅。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九·物产·蔬之属·浒苔》引用了万历泉州进士何乔远吃“春盘”的诗句:“何物春盘伴嚼冰?海苔乾翦细菱菱。”这时候的“春盘”,已经有海苔作为配料。因此,有人说,润饼是唐宋饮食文化的遗风,正如唐宋诗所讲的“青蒿黄韭簇春盘”。

  如今,我们将之称为“润饼菜”“润饼夹”,特别在闽南及台湾地区较为普遍。目前可以查询到的以“润饼菜”之名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清末台湾《安平县杂记·附风俗考》一文。二者关联思考之下,似可认为泉州“润饼菜”兴起在清代。清末台湾《安平县杂记·附风俗考》相关内容转录如下:三月三日,共制润饼,以祀祖先,曰“三日节”。凡漳州及同安之人,流寓台地者,做三日节,余均做清明节。

  当“春盘”演变为“润饼”时,就由冷餐变成了更加可口的热菜。同时,因为润饼菜与祭祀祖先的过程连接,又变成了今天清明时节的应时食物。以前,经济条件非常有限,人们时常趁祭祀神明或祖先之机,改善一下生活。因此,祭祀祖先食品,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喜好的食物来确定。一盘盘猪肉、豆干、胡萝卜、海蛎煎等物,在完成祭祀任务之后,早已冰凉。此时直接食用,不仅味道很差,而且很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于是,人们干脆将这些食物都回锅加热,变成了大杂烩。

  不同的食物在回锅加热的过程中,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味道更为鲜美,尤其是越煮越软烂的胡萝卜,提味的效果极佳,是润饼菜的核心灵魂。再来一组神仙搭配,芫荽、浒苔、花生碎伴白糖等物,芫荽的甘香、花生碎的浓香及白糖的甜香,再混杂了浒苔微甜微咸的海味,使得闽南润饼不仅有了灵魂,而且有了奇妙味觉的加持。

  时至今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晋江人享受美食的过程,不需要再有凭“节”而思的窘迫,不需要再有繁杂的铺垫过程,想吃就吃。如果说还需要赋予晋江“润饼菜”以文化内涵的话,那就是无论是古代的春盘,还是今天的润饼,都是我们对家乡、对幸福时光的一种眷恋与珍惜。

  (记者 苏明明 杨静雯)

标签:清明|润饼菜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蒋妮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20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