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 晋江故事】在池店镇清濛村张志强家——听八十年前英烈故事 忆五十载青春奉献
家庭榜单
张志强,71岁,退休,党龄35年
陈明明,71岁,退休,党龄42年
张华,45岁,在职,党龄24年
张志强(左)沈乌营(中)陈明明(右)合影。 记者 曾舟萍 摄
阳春三月,阳光泼洒在池店镇清濛村东区168号,门檐两边窄窄浅浅的绿化池里,两棵两米多高的柠檬树各立一边,长势甚好。这里是革命烈士沈尔七外甥的家。
“我虽然没有见过大舅,但从小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大舅影响了我家三代人,他也是我母亲心里难以忘怀的骄傲与疼痛。”
今年71岁、党龄35年的张志强,退休前是一家省属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采访当天,他穿了件略显肥大、破旧的天蓝色工装裤,裤脚边有机油斑渍,右膝盖上还破了个小口子。
“这是他十几年前在海南海口施工时就穿的工装裤,他不是刻意穿的,只是穿习惯了。”张志强的妻子陈明明对记者说。她也是一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和丈夫在同一家企业工作。
80年前:
大舅三次回国,直至牺牲都没进过家门
这段时间,张家迎来了不少媒体记者,最远是从重庆来的,张家开阔而陈设简单的一楼客厅,有时也挤得满满当当。
因为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曾经出过一位在泉州晋江一带闻名遐迩的革命烈士沈尔七。
采访当天,沈尔七的胞妹,也就是张志强的母亲——一位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沈乌营,又一次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大哥原名叫沈庆炬,出生在1914年,在他16岁那年,家里收到了在菲律宾谋生的父亲的来信,喊大哥去南洋谋生。”
“大哥走的那天,摸着我的头对我说,‘我要去吕宋了,你以后要听阿母的话,多帮忙干活,大哥回家就给你带好吃的’。”
只有9岁的小妹,哭哭啼啼地答应了大哥。没想到,那天的告别,竟是她与大哥见的最后一面。
到马尼拉后,沈尔七当过店员、印刷工人,夜间还为两家店铺记账。在工作间隙,他积极参与菲律宾华侨总工会下属的青工俱乐部活动,接受进步思想。在随后几年里,沈尔七逐渐成长为一名抗日斗士。几年间为执行任务,他三次往返于祖国和菲律宾之间,但竟没能回一次家。1942年5月,在一次对敌战斗中,沈尔七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并掩护同志撤退,不幸身负重伤,为国殉难,时年仅28岁。
1938年,沈尔七曾给母亲写过一封家书。母亲复信时催促他回家团聚。他又给母亲写了一封言简情深的回信,“儿为了革命——抗日救国,多年未寄分文到家,致母亲生活更苦,心殊不安。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
“回国不回家,除了他的革命理想,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我知道他心里是非常想我们的。”说到这,沈老太太又一次抹了眼泪。
50年间:
投身国家设备安装事业
“虽然我没有见过大舅,但是大舅的抗日故事和革命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也影响着全家人。”张志强说。
张志强1970年就加入福建省建筑安装行业、1986年光荣加入党组织。他从学徒做起,3年出师,电焊、气焊、氩弧焊、等离子切割及焊接原理、焊接技术、焊接管理样样精通;几十年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焊工一直干到公司总工办,足迹遍及省内外各地,还多次走出国门到海外从事设备安装施工管理工作。
“工作性质决定了我的生活方式一直都是辛苦奔忙。”身为晋江人,张志强的大半辈子却是在福建三明山区度过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工业设备安装从业者的施工条件是非常简陋的,住的是竹条棚屋,吃的是干粮冷食。
“干工作就要负责任,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不能辜负单位的信任,更不能丢了烈士后代的脸。”说起往事,张志强的那股激情一直在。
1989年,省大型重点项目三明化工厂三聚氰胺生产线设备从国外引进,张志强所在的公司接下了安装任务。接到命令,作为质量技术负责人的他,简单打包好行李,就和工友们一起住进了项目的库房里。
“工程量巨大不说,安装难度也是空前的。因为整条生产线全进口,按照规范,引进工程必须同时符合国际先进标准和中国标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带领团队,反复翻看说明书,不断探讨,谨慎实验,常常为了一个数据,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
项目前后持续了近两年,参与建设者高峰时达千人。张志强也在项目驻地埋头干了700多个日夜。项目投产后,质量和效益双佳,先后荣获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闽江杯”优质工程奖和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张志强笑称,“我们就是‘和平时期的吉普赛人’,只要哪里有任务,打包上几件衣服就走,这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素质。”
退休10年:
以行动诠释党员担当
岁月不居,烈士已远,而精神永存,并一直激励着后来人。
十年前,张志强退休回到了清濛村陪伴老母亲。去年抗疫期间,张志强与村里许多党员志愿者一道,积极投身到抗疫一线,开展抗疫宣传、入户摸排、倡导简办丧事,以及强化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了疫情防控一线“桥头堡”作用。
采访中,陈明明一直退居张志强身后,这位毕业于泉州五中的鲤城女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嫁到张家后,就在漫长的工地迁徙生活中与丈夫相扶相持,她长期从事公司党务管理工作,淑良娴静而又精力充沛,退休后又在省建协安装协会任职,继续发挥余热。
对党的忠诚与热爱,仿佛已融入张家人的血液中。
张志强的独生女儿张华告诉记者,“小时候,我们跟着爸爸妈妈住工地,从小就感受爸爸妈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奶奶也经常和我讲舅公的故事。”
家庭氛围的熏陶,先辈精神的滋养,让张华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高中时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1997年,还在读大学的她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的舅舅是革命烈士,我母亲虽然不是党员,却与党同岁,我们全家人的党龄也超过了100年,一定是特别的缘分,将我们的家庭与党紧密联结在一起。” 张志强说,“我们一定会将烈士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记者告别时,张志强夫妇执意送出门外。屋外阳光正好,墙根下那两株柠檬树绿意葱笼,绿叶间垂下的几颗硕大亮黄的柠檬果,煞是惹眼。
(记者 钱健铭 曾舟萍)
- 【百年党史 晋江故事】济阳楼里的红色传承2021/04/09
- 【百年党史 晋江故事】红色精神滋养 平凡岗位发光2021/04/12
- 【百年党史 晋江故事】吴永乐:团结青年宣传抗日 辗转闽南坚持革命2021/04/11
- 【百年党史 晋江故事】王美:赤胆忠心 英勇善战2021/04/19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