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百年党史 晋江故事】红色精神滋养 平凡岗位发光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1-04-12 08:41
  

  清风徐徐,茶色飘香。

  日前,八旬老党员刘声泉拿出一本边角略卷皱的笔记本,跟记者讲述起影响他们两代人的红色记忆。讲到动情处,他不禁在本子上补几笔,丰富曾经的记忆。

  刘声泉是晋江革命老区村——东石镇塔头刘村人。塔头刘村是闽中特委(地委)的地下交通站和晋江沿海地区地下党人的活动中心。“虽然我没有参加过革命,但村里的红色事迹深深影响着我。”刘声泉说,他的子女都在塔头刘村以革命烈士刘廷都命名的廷都小学就读,两代人从小耳濡目染红色事迹,学业有成后,四名子女中有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代人在农业、税务、海关、教育等不同战线上发光发热。

  家庭榜单:

  刘声泉,84 岁,退休干 部,党龄40年

  刘建民,56 岁,任职于 晋江税务,党龄29年

  刘建阳,44 岁,任职于 泉州海关,党龄20年

  刘清雅,53 岁,任职于 晋江实小,党龄16年

  回望

  在红色熏陶中成长

  谈起自己的入党初心,刘声泉把回忆拉回小时候。1937年出生的他,对新中国成立前的至暗时刻仍记忆犹新。“我父亲当时就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抓壮丁’,离乡背井逃到南洋谋生。”刘声泉说。

  传播革命精神、传唱红色歌曲、口耳相传的革命故事……虽然当时年少的刘声泉不懂得什么是革命斗争,但地下党组织活跃的塔头刘村,让他从小就置身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中,他当时就读的塔头中山小学,正是晋江沿海地区地下党人的秘密联络站之一。

  特别是,刘声泉的叔叔刘志勇1946年就参加了革命。1949年4月,刘志勇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卫生兵,后来,他还参加了漳厦战役、东山战役。“那时候,我父亲逃到印度尼西亚,谋生也很艰难。家里靠我母亲一人养家,生活比较贫困,所以叔叔经常帮衬我们,资助我读书,鼓励我要上进。”

  这些经历,不仅在他心里种下了要向党组织靠近的进步种子,还不断滋养它发芽、成长,影响着刘声泉的一生。

  回报

  数十年兢兢业业

  在革命事迹的影响下,刘声泉养成简朴勤学、吃苦耐劳的作风。1958年,刘声泉考进福建农学院,因为成绩优异、积极进取,他还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上大学以后,我就开始写入党申请书,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声泉介绍。

  大学毕业后,刘声泉被分配到厦门同安农业局粮种公司,从事粮种推广。那时候,正逢国家困难时期,培育、试种出增产的粮种新品和优品,成为刘声泉和同事们迫切希望实现的目标。

  为了培育出花生优品,刘声泉和同事们探索出把秋花生改为春种的办法。“春花生的种子怕春寒,播种早的话容易腐烂。而秋花生具有更强的抗寒性,改为春种后可以把播种期提前,不仅能增产,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刘声泉分析说,此法经过实验后,被证明确实可行。

  因为家乡东石土地贫瘠,他还把同安培育出的花生、地瓜等优良品种带回东石推广,还在金瓯村试种了水稻,效果良好。不少试种的新品,实现了30%的增产。“当时,看到粮食实现增产,就是大家最开心的事。”刘声泉笑着说。

  1979年,扎根粮种推广工作17年的刘声泉正式入党,此时,他递交的入党申请书已有五六份。“虽然我正式入党的时间晚,但党的滋养、国家的培养,伴随着我的一生,我也只能以扎根基层、认真工作来回报国家,回报党恩。”刘声泉动情道。

  言传身教

  四名子女三人是党员

  刘声泉育有两子两女,分别从事税务、海关、教育等工作。其中,两子一女加入中国共产党,小女儿加入民主党派。

  提起对子女的教育,刘声泉认为,革命老区村的滋养和长辈的言传身教是关键。

  刘声泉妻子是一名乡村教师,退休前在塔头刘村廷都小学任教,孩子们小学时期跟随她在村里就学成长,中学则随着刘声泉到同安读书。

  “我们对他们要求都比较严格,坚持让孩子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刘声泉说,妻子在村里种了一些农田还养猪,放学后和节假日,孩子们都要到田间劳作,晚上再一起读书学习。

  受父母影响,刘声泉的几个子女养成了吃苦、节俭、勤劳的品格。在泉州读师范的时候,有一次刘清雅在校门看到一个卖油饼的摊贩,她很想买一块来尝尝。“但想到母亲的节俭,平时都舍不得花钱,我就忍住没买,饿着肚子回到家再吃饭。”刘清雅笑道。

  为了省费用和帮助乡亲,刘声泉有时会骑自行车从同安回来,从早上出发,通常要骑到夜幕降临才能到家。他的自行车后座上,还常载着两个箩筐,帮邻居捎带地瓜苗、小猪仔等。这个场景,也深深刻在几个子女的心里。

  谈及入党初心,刘建阳说,是受革命老区村的先辈和家里长辈们的影响,而且,他们几兄妹都在廷都小学读书,烈士刘廷都的事迹从小听到大,很受感动和鼓舞。

  (记者_许春)

标签:百年党史|晋江故事|寻找百年党龄家庭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