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江畔新城起 我家在景区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9-06-13 08:29
  

  70年沧海桑田,池店镇大洲村、霞美村,从祖祖辈辈住江边、种植水稻的小村庄变成高楼林立的品质新城。这些村庄的变迁,正是池店近年来主动融入“沿江、环湾、同城”的城市发展大格局的缩影——

  初夏,晋江南岸生态公园一派加紧施工的火热场景,园内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个沿江布局的多功能生态公园初具规模。

  73岁的桥南社区居民李秀锦,没事总爱到这个公园走走看看。眼前的生态公园,19年前曾是李秀锦和另外200多户大洲村民的家。

  农村变城区

  从2000年起到现在,李秀锦的家已经搬迁了三次。三次搬家,是大洲村村民和其他几个村基本相同的搬迁史,他们共同见证了桥南这一晋江最具代表性片区的发展变迁。

  第一次,从老厝搬到自建房。这次搬家,李家盼了几十年。

  当时,江边的水患三不五时地侵扰这个村子,李秀锦印象最深的是1958年和1990年的两次大洪水,“水直接淹进一楼,村民们到处避水,几十人一起站在我家的二层小楼上,看着鸡、鸭、猪还有草垛子浮在水面漂走,粮食、财物……所有的东西,全没了。”

  村民苦不堪言,却无计可施。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2000年,泉州、晋江两级政府在江边修建起防洪堤,并把生活在河床边的200多户600多名大洲村民,整体迁入堤内。

  “政府给安置地,一户一宅基地,让大家自建房。”李秀锦说,当年他和厝边们积极配合政府的整体迁移,而这也是大洲村民的第一次整体搬家。

  第二次搬家是在2005年11月。随着旧城改造全面推进,泉州大桥南面(简称桥南)改造项目被泉州、晋江两级政府定为“一号工程”,改造面积3000多亩,拆迁面积110多万平方米,涉及池店镇6个村,其中华洲、大洲、霞美3个村全部被征迁。

  就这样,李秀锦和儿子儿媳孙子一家四口人,又从自建房搬到附近还未征迁的旧砖厝内暂住。相比第一次搬家的兴奋,第二次搬家的他既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又有对入住未知房子的忐忑。

  2009年,李秀锦第三次搬家。用他的话说:“从‘村’进了‘城’,就像住在公园一样。”

  李家回迁的是桥南片区的锦洲瑞苑小区。这是一个有着16栋高层、2600多户套房,设施齐全、绿化优美、管理完备的安置小区。

  据悉,从2009年开始,桥南片区陆续启动回迁安置,共有4个安置小区及十多个商住小区,总建筑面积超260多万平方米,总回迁2312户近万人。

  村民成居民

  虽然住进了“城”,但和成为“城里人”却是两回事,从村民到居民,池店又用了十年时间。

  2009年,时年60岁的霞美村村民林芳洲回迁锦洲瑞苑。“刚开始很不习惯,一是没有地种了,老人们都没事干,闲得慌;一是几个村子的人住在同一个小区却互不相识。”林芳洲说,这两个“不习惯”导致小区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绿化带划地种菜及空置架空层喂鸡鸭成为常态,“回到家也能闻到臭烘烘的味道,住得很不舒服。”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010年,经池店镇政府协调,几个被征迁村子的700多位老人成立老年人协会。“协会成立后,老人们可以一起泡茶话仙,很快相熟起来;特别是在每年春节、重阳‘两节’,协会都会牵头组织老人看文艺演出,举办敬老活动,这让我们邻里之间更为融合了。”林芳洲说。

  一次,池店镇政府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小区内有居民自发搭建的几张简易乒乓球桌,球桌上方还拉着五颜六色的防雨布。虽然简易不美观,但为不耕种、不养家畜的居民们提供了一个开展活动和互相交流的空间。看在眼里,记在心头。2012年,池店镇政府出资将三号楼的架空层建成了近千平方米的老人活动中心。从那以后,这个配套有棋牌室、舞蹈室、阅览室、运动室的活动中心,成了老人们的乐园。每天都有超过600人次的老人到这里看书读报、下棋打球、打麻将,好不惬意。

  在林芳洲和很多桥南的老人看来,社区老人活动中心的建成,让他们真正享受了城里人的生活。

  “我现在每天都到活动中心,聊天、打球、看电视。”说起现在的生活,林芳洲颇为得意,因为每天和伙伴们练球技,他现在还是晋江老年大学乒乓球班的班长呢!

  改变卫生习惯只是开始。从2014年至今,池店还在桥南开展文明公约宣传,开办暑期“四点钟学校”、开展育龄妇女计生知识培训会、老年人健康知识宣讲会,同时在各大节日开展文艺汇演。2014年,为方便桥南居民看病,池店卫生院桥南分院正式开诊;2017年,泉州五中桥南校区开工建设;2018年,占地12万多平方米的桥南中心公园建设完成……

  如今的桥南片区,有16个商住小区、4个安置小区,常住人口5万人,已成为一个商贸繁荣、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区。

  新城新人生

  桥南这些年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变化的不仅是住所,更是居民的生活。

  老家漳州的郭巧玲,2006年嫁到池店霞美村,2010年回迁入住桥南社区海丝景城安置小区。2017年前的她是家庭主妇,现在,郭巧玲经营着房产中介,年收入几十万元。

  “结婚那年正好赶上桥南拆迁,到处都是废墟,晚上黑漆漆一片。”郭巧玲感慨,当时,她在晋江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也没有工作。就在她以为自己会一辈子当家庭主妇时,社区再就业培训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从2014年桥南服务中心成立到2017年正式成立桥南社区,社区不定时举办月嫂、烘焙、家政、电子商务等各种再就业培训,希望以此激发社区妇女就业、创业的热情。

  在社区妇联的鼓励下,2017年郭巧玲勇敢地走进了一家房产中介应聘。2018年,她自己注册了一家房产中介,凭着服务与口碑,一年时间里,在桥南发展出了一家总店、两家连锁店。

  “看到现在繁华的桥南,像梦一样,真无法与当时一片荒芜联系在一起。”郭巧玲说,桥南的几万套房子,还有社区工作人员的不断鼓励,不仅给了她新的生活,更给了她新的人生。

  郭巧玲的人生转变,与她的努力密不可分,也与池店镇党委、政府不断探索与实践“管理的城镇化”息息相关。

  2017年,池店镇桥南社区党总支、桥南社区居委会成立;当年12月,桥南社区实行基层服务社会化项目,进入社区服务模式新阶段。

  2018年 1月 1日,桥南正式实施城市管理服务社会化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外包)、执法协助的方式,解决城市管理难题,这也是晋江市首个推行该模式的片区。

  目前,桥南16个小区已有11个小区成立业委会,占比68%。接下来,池店还将申请成立中共桥南社区兼合总支部委员会。

  入夜,行车从泉安南路转入池峰路,再驶入兴霞路,路边的城市综合体外墙超大LED显示屏发出炫目辉煌的光彩,这里的大小街巷,各色商超、餐饮林立,人流川流不息,夜生活徐徐拉开帷幕……

  (记者_曾舟萍)

标签:壮丽70年|高质量发展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