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旧八景之首的“小山丛竹”复建工程引关注—— 专为晚晴室制定保护方案
作为2018年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七个一”工程的“一园”,泉州旧八景之首的“小山丛竹”复建工程牵动人心。昨日,记者走访工程现场,并采访相关负责人,了解到该工程目前正在拆除市第三医院旧址,晚晴室、小山丛竹牌坊等历史文化古迹得到妥善保护,将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缮。
文物保护点晚晴室 单独设计保护修缮方案
记者来到“小山丛竹”工程现场看到,工人正进行市第三医院旧址拆除工作,晚晴室用钢架和木板、安全网包裹严密,小山丛竹牌坊用钢架加固。“复建‘小山丛竹’,先要把项目旧址上原市第三医院的老房子拆除。老房子距离晚晴室仅有五六米的距离,为了保护晚晴室,我们专门制定保护修缮专项方案,要求施工单位用钢架和木板以及安全网进行层层保护,小山丛竹牌坊四周也用钢架和隔离板进行保护,确保拆除时不损坏古迹。”“小山丛竹”项目负责人王宏娥介绍,此次拆除的是市第三医院旧房子,是复建公园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拆除工作在严格保护文物不受损的情况下进行。
晚晴室建于民国时期,为三开间硬山顶式建筑,高僧弘一法师圆寂于此。复建工程除了编制《泉州市小山丛竹公园概念方案》,还单独编制《泉州市文物保护点:泉州晚晴室(弘一法师圆寂处)保护修缮工程》修缮设计方案,对这一文物保护点进行全面细致的保护和修缮。
“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晚晴室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王宏娥介绍,晚晴室目前屋面残损,梁架木构局部糟损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曾对建筑局部做了改动。制订晚晴室保护修缮方案时,设计组走访了泉州规划专家顾问组、方志委、博物馆、民间文史专家等,搜集大量文字图片资料,力求重现当年风貌。
“修旧如旧”工艺技法 昔日胜景将再现
“小山丛竹”曾是欧阳詹的不二祠、朱熹的讲学处、弘一法师的最后讲经处及圆寂地,因三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贤哲在此留下足迹而闻名遐迩。千年来,“小山丛竹”历经重建、重修,遗憾的是很多宝贵的遗址均没能留下来。如今在此复建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复建小山丛竹书院、不二祠、过化亭等,跨越千年让三位大师“相聚”一园。
基于“保护、还原”的出发点和打造精品文化园林的初衷,“小山丛竹”的设计方案基本还原了历史风貌,将尽量采用传统材料和做法工艺进行复建。对现存晚晴室、牌坊等古迹实施保护性修缮,对已损毁的小山丛竹书院、过化亭等,根据史料记载及图片资料尽可能还原,同时对景观组织、建筑形制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我们本着工匠精神抓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计划11月份完成市第三医院老房屋拆除工作,12月份上中旬完成施工招标并动工建设,力争2019年6月前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下一步还将提升周边基础设施,同步对连接公园的都督巷、模范巷、执节巷等7条街巷开展整治,整合众多宗祠类文化资源,如同莲寺、一峰寺、白耇庙以及城隍庙等。预计再过7个月,“小山丛竹”昔日的景观风貌将得以再现。
期待挖掘文化资源 展现泉州人文魅力
“小山丛竹”是多数泉州人心中的文化情结,恢复这一文化胜景是泉州古城保护迈出的重大一步,也将是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扇窗口,各界人士充满了期许。
市政协常委郭培明曾在提案中建议,“小山丛竹”因文化名人的历史遗址而成为古城地标之一,应结合区域特点,通过整体规划,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使之成为游客打卡的文化景点、市民日常生活的休闲场所和城市精神的教育基地。闽南文化研究学者洪泓建议,在历史文化园建设过程中,建设“圣人碑”和“圣人亭”,契合“满街都是圣人”的历史景象,供游客近距离触摸泉州历史脉络和感受名人气质。
得知“小山丛竹”启动重建,弘一法师的铁杆“粉丝”、60岁的上海人董女士欣喜不已。今年年初,她与老伴第三次从上海来到泉州古城,专程寻找“小山丛竹”遗址,来到晚晴室探寻弘一法师当年最后的足迹。由于相关资料有限,加之园区未开放,她几经波折才找到小山丛竹遗址,不免有遗憾。“建议在重建过程中,挖掘有关历史资料,配备遗址宣传讲解员,大力弘扬泉州的古城历史文化,让外地游客深入感受‘小山丛竹’的人文魅力。”她说。
盘活周边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景点的联动性也是市民关注的热点。泉州市第三医院党支部书记林泽涯建议,保护修缮工程要注重整体性,可以将“小山丛竹”历史文化公园与西街、中山路、涂门街等文化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一道具有泉州特色的古城文化风景线。在重建的过程中,应尽量恢复原有的文化遗址元素,同时在内涵、规模和功能上进一步拓展,促进泉州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关新闻
小山丛竹下月中旬正式动工 修建明年6月有望恢复原貌
泉州网11月26日讯(记者许奕梅)日前,小山丛竹复建工程项目新闻通气会在泉州市公园管理中心召开,工程实施单位泉州市市政公用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小山丛竹”被列入今年泉州古城双修“七个一示范项目”中的“一园”,目前正实施小山丛竹旧址上原第三医院住院部及附属设施的拆迁工作,12月中旬将正式动工修建,力争明年6月前完成整个项目建设任务。
小山丛竹承载着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泉州古今“对话”的一个窗口。它的恢复重建,将成为彰显古城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和展示文化名城的一个窗口。
古今人文荟萃之地 复建有非凡意义
“小山丛竹虽是只有9亩的弹丸之地,却是泉州自古人文荟萃之地,历史意义非凡。”小山丛竹复建工程项目负责人王宏娥表示,网友在博文中所提到的晚晴室,就是弘一法师最后讲经及圆寂的地方。
小山丛竹地处泉州城北,唐代因北面有虎头山一列高岗屏蔽,冬季朔风被阻而气候温润,泉州“温陵”古称由此而得名。园内原有低矮山丘,朱熹、弘一法师等在此筑亭、题字、遍植丛竹。园内翠竹环绕、古木参天,环境极为清幽雅致。特别是南宋以来,古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小山丛竹”朝拜朱熹,小山丛竹又借此声名远播,故又有小山丛竹“五尺之丘”因“一朱而贵”之说。
该地历史上留有“不二祠”“过化亭”“晚晴室”“小山丛竹牌坊”等古迹,但经历岁月变迁,现今大多已经损毁。目前,仅留存有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晚晴室、小山丛竹牌坊部分构件等。
2017年下半年,泉州市古城办委托泉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泉州市小山丛竹公园概念方案》,项目随后移交市市政公用局,该局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设计单位,在概念方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并负责组织实施。
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力争明年6月完工
针对小山丛竹复建工程,市市政公用局成立工作小组,前期开展大量的项目调查,先后走访多位文史专家,多方收集散落民间的小山丛竹珍贵历史图片,并结合项目现场考古发掘,对小山丛竹的历史风貌和主要建筑等有了全方位了解。
王宏娥表示,此次复建工程,将按照“历史文化公园”的定位和“打造精品文化园林”的理念进行,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现存的晚晴室、小山丛竹牌坊予以保护性修缮,同时根据史料记载恢复重建过化亭、小山书院。
场地现有的大树也将予以保留,并结合传统造园手法,以竹为主要植物营造“清、幽、雅”的意境,尽可能还原小山丛竹的历史风貌。现场考古挖掘的文物也即时交由泉州市博物馆暂时保管封存。此次医院拆迁留下的石头房旧条石,也会物尽其用,后期用于项目的路面铺设等。
王宏娥还表示,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发文称,作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小山丛竹遗迹之一晚晴室,恐面临被拆的危险,引起市民关注。对此,王宏娥澄清道,拆迁工作启动前,就对现存的晚晴室、小山丛竹牌坊制定了专项保护修缮方案,在措施到位、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才实施。
目前,小山丛竹项目施工图设计已基本完成。本月底工程前期拆迁工作可完成,12月上旬完成施工招标并动工建设,力争明年6月前完成整个项目建设任务,届时有望重现“小山丛竹”昔日的景观风貌,为泉州“古城双修”再添一张靓丽的名片。
与此同时,周边7条街巷整治前期工作也同步开展,目前都督巷、模范巷、执节巷、石狮巷等7条街巷地下管线普查、地形测量、街巷建筑立面测量及街巷立面整治方案设计等工作均已完成。
(记者 殷斯麒)
- “泉州八景”之首:“小山丛竹”将建文化公园2018/01/24
- 泉州三院旧址将辟建小山丛竹公园 2019年年底投入使用2018/01/03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