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奥倒计时一个月,中国冰雪竞技即将迎来“中考”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题:平昌冬奥会中国冰雪竞技迎“中考”
再过1个月,平昌冬奥会就要拉开帷幕,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也悄然临近。如果说在家门口举行的北京冬奥会是“大考”,平昌冬奥会对中国冰雪竞技就是秣马厉兵、检验成色、查漏补缺的“中考”。力拼当下、剑指未来,中国冬奥军团在平昌冬奥会上将交出怎样的“答卷”令人期待。
辉煌冬奥征程路
从1980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冬奥会,到1992年冬奥会叶乔波实现我国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杨扬为中国夺得首枚冬奥会金牌,再到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30多年冬奥征程见证了冬季运动在我国普及和提高日渐加速的脚步。
回顾中国冬奥起步之初,可谓创业维艰、筚路蓝缕。连续3届冬奥会中国队未能获得奖牌之后,中国健儿终于在1992年的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叶乔波夺得两枚速度滑冰银牌。
从奖牌"零的突破"到金牌"零的突破",中国代表团又等待了十年时间。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杨扬连摘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和1000米金牌,为中国捅破冬奥会夺金的那张“窗户纸”。
之后的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上,韩晓鹏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中为中国实现了雪上项目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共收获5金2银4铜。2014年索契冬奥会,张虹为中国首夺速度滑冰金牌。
力拼平昌冬奥
平昌冬奥会2月9日开幕。目前,中国队拿满了短道速滑全部项目冬奥会的满额参赛席位,这也是中国短道队连续三届拿到满额席位,短道速滑依然是中国在冬奥会上最有竞争力的项目。
除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速度滑冰作为我国冬季运动的优势项目,同样肩负着在平昌冬奥赛场争金夺银的重任。近几年,隋文静/韩聪、于小雨/张昊、金博洋等花样滑冰新锐涌现,隋文静/韩聪更是拿到了2017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赵宏博之前介绍说,中国队已取得了冬奥会双人滑3个、男子单人滑2个、女子单人滑和冰上舞蹈各1个,总共7个参赛名额,将有11名运动员参赛。
速度滑冰队中最有实力的依然是于静和张虹。但受伤病影响,索契冬奥会冠军张虹在近期的世界杯赛事中表现并不理想,进行康复性训练是她当前的首要任务。
虽然我国雪上项目整体与世界强队有较大差距,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一直是我国雪上项目的排头兵。不过自韩晓鹏后,中国健儿总是与该项目金牌差之毫厘。徐梦桃、齐广璞、贾宗洋等名将已日渐成熟,平昌冬奥会上颇有冲金希望。
中国另一支雪上重点队伍当属单板滑雪U型场地国家队。女队的刘佳宇、蔡雪桐,男队的张义威多次获得世锦赛、世界杯冠军,平昌冬奥会也有望站上领奖台。
全力以赴蓄力北京冬奥
受冰雪资源南北不均、冬季项目普及化和职业化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冬季运动水平与夏季运动相比有较大差距。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我国冬季运动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冰雪运动的加快普及需要冰雪竞技水平的引领,能否在家门口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中取得突破十分关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兼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志丹表示,中国冰雪界人士正在全力以赴“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
此前,中国冬季运动的备战重点在少数优势和潜优势项目上,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周期,中国开展的冬季项目只有冬奥会全部小项的三分之二。如今,平昌冬奥会的102个小项的国家队全部组建完成,包括跳台滑雪、高山滑雪等以前中国没有开展或水平较低的小项,各运动队都在积极争取冬奥会参赛资格、积累大赛经验。
同时,随着大众性滑雪场地在我国南北方日渐增多,专业性的冬季项目训练场地也在加强,如国家体育总局和首钢合作,在首钢建了一个综合性滑冰训练基地;吉林市利用原来的人防设施正在建设一个四季雪场,将大大改善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的训练条件。
此外,聘请外教、跨项跨界选材、走出去训练等方式,也大大加快了像雪橇雪车、越野滑雪等“冷门”项目的发展。在协会改革方面,中国滑冰协会和中国冰球协会已经在独立运转,发挥协会在机制和人才方面更为灵活的优势。
压力与动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强劲东风”下,中国冬季运动健儿在平昌的表现无疑将备受瞩目,中国冬季运动的群众普及与竞技提高也必将迎来令人欣喜的瑞雪丰年!
(记者 周凯 刘阳)
- 韩美决定平昌冬奥会期间不举行联合军演2018/01/05
-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首套主题纪念邮票揭幕2018/01/01
- 安踏发布2018年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2017/12/27
- 北京冬奥会徽章等特许商品开售,首套纪念邮票月底发行2017/12/17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