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晋江新塘:“少年家”扛“船”跑“跺船”祈求风调雨顺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7-03-13 09:36
  

  首届“南塘洑田塘古水利文化节”举行

  晋江新闻网3月13日讯 船载人行常见,人扛着“船”跑少有。昨日,首届“南塘洑田塘古水利文化节”在晋江新塘街道南塘社区举行。活动中,16位“少年家”分别扛着四只纸船(其中最长的船长达3米),从洑田宫门口以最快的速度,用力扛着纸船跑向东南方向的村口,再在村口按照习俗对纸船进行焚烧,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这一项民俗活动被当地人称之为“跺船”,极具特色。

  “跺船”:

  扛着船跑 最重要要跑得快

  当天下午2时,记者来到洑田庙时,已经有不少社区的居民携家带口在这里等待“跺船”活动的开始。其中最长3米多的纸船在五六天前就糊好,纸船由四根竹子作为支撑,放置在庙中。纸船白底红舷,船上画有花鸟和生肖,还有纸糊的一座房子和纸人。两个纸糊的船帆上写着“代天巡狩”“风调雨顺”。另外3只纸船形制一样,就是规格较小,放在庙外的墙边,供大家参观。

  “跺船”仪式开始后,3只放在洑田宫外的“纸船”先进行了展示。每只纸船由4位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拿着四根支撑纸船的竹子,他们将纸船高高举过头顶,快速绕圈奔跑起来。围观的村民们一圈又一圈,远远望去,好像3艘船在人海中游弋。

  据当地人介绍,村中被选拔来扛着纸船的是未婚的男青年,最大的要求是扛着纸船跑起来要快。

  而整个仪式中,最激动人心的就是送洑田宫内3米多长的大纸船。大纸船同样由4位男青年快速从庙中举过头顶扛出。在庙门进行了一番仪式之后,四位男青年扛起纸船,与另外3只纸船一并快速送向东南向的村口,那正好是石狮永宁入海的方向。庙中的文天祥神像也被请了出来,由8个人抬着作为“压阵”。

  今年55岁、从事民间绘画的龚喜庆是南塘社区居民,从小就爱看“跺船”这一民俗活动。龚喜庆说,“‘跺船’的民俗与洑田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洑田宫始建于宋,奉祀的是南宋大臣文天祥。相传,自有洑田宫就有‘跺船’的习俗。虽然‘文革’时期有过中断,但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就又得以恢复。”

  由于太喜欢“跺船”,1987年,龚喜庆创作了一幅以“跺船”为主题的民间绘画,结果入选了中国首届艺术节美展。

  龚喜庆创作以“跺船”为主题的民间绘画作品《风调雨顺》入选中国首届艺术节美展

  “跺船”见证晋江古代的水利史

  那么,为何“洑田宫”会有“跺船”这样的习俗呢?前往拍摄活动、热爱晋江地方文化的摄影师徐维耕也带着疑问,在《晋江县志》找到了有关洑田塘的相关历史记载。

  据《晋江县志》记载,洑田塘由宋郡守王十朋、真德秀倡建,里人柯栋设规建堂。

  也有有关资料显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知州时,水旱灾害经常发生,他看到能容纳九十九溪水的洑田塘水涨堤坏,蓄水困难,常高处旱、低处涝,民众苦不堪言,他亲自集资雇工加以疏浚。

  后来,明、清及民国年间,又有多次集资修复,明代的晋江状元庄际昌也应邀作《修塘碑记》。

  洑田宫现为晋江市市级文保单位,当时就是为了协调乡社水利灌输而建的社祠,宫内保存有明代至清代洑田塘水利碑记5 通、1948年重修碑记1通。现今,南塘社区的田埂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用糖水、糯米、灰石混合砌筑的洑田塘塘岸遗址;当年的洑田塘,还曾有从石狮沿海地区及晋南各乡通往泉州府的一条石条大道,现今仍存有始建于宋代的四孔“清风桥”石桥。以上这一些,也都是古代晋江水利的历史见证。

  沧海桑田,当初九十九溪流入的洑田塘,现今已不复见,但南塘社区的村民在每年开春之时,还坚持聚集在洑田庙,举行自古传下来的纪念文天祥、“跺船”祈求风调雨顺等民俗活动。

  南塘社区支部书记柯连增说:“今年,社区举办了首届‘南塘洑田塘古水利文化节’,融入了腰鼓舞、广场舞、猜谜、南音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为‘跺船’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注入新的内涵,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记者_董瑞婷 陈巧玲 文图)

标签:跺船|民俗|古水利|文化节||新塘|南塘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