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拼酒”疯狂传播引争议 女子痛苦喝5斤白酒
邯郸“五斤姐”喝酒视频
年末岁终,有些事情该来个了结,然而有些东西却注定要不断延续,跟着我们一起跨过了新年。其中之一就是,各种亲友聚会以及聚会上必不可少的酒。2014年12月末,全国各地本毫不相干的人们,在各自的聚会上因酒和网络联系到了一起,从一斤到七斤,最终促成了2014年年末的一场“网络拼酒”闹剧,在视频网站和微信等不同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引来骂声一片和争议无数。无论各路“酒神”是有心还是无意,“网络拼酒”,除了医生建议的“过量饮酒有害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险”之外,背后折射出的深层的社会心态问题,更值得反思。
从一斤到七斤,斗酒还是斗狠
这场被网友和媒体戏称继“冰桶挑战”之后年底“酒桶挑战”的网络事件,肇始于2014年12月中旬,网上的一个视屏。视频中,一名黑衣男青年称因聚会迟到,给大家演示怎么喝酒,随即开了一瓶白酒倒入海碗中,数秒钟一饮而尽。视屏上传到网络上引发网友惊呼,“一斤哥”由此诞生。
自此便拉开了网上拼酒的帷幕。2014年12月21日下午,江苏沛县网友挑战“一斤哥”的视频再次走红。
视屏中挑战的青年人表示不服气,要表演一下沛县的人是怎么喝酒的。一名穿黑色长袖T恤的年轻人把两瓶白酒倒在一起。“一斤酒,一斤酒算什么?”视频中有人说。倒完酒,这名男子一手端起酒,一口气喝下多半盆。旁边起哄的朋友说,“还一点没喝完呢”。该男子只好把剩下的全部喝掉。至此,有了“二斤哥”。
然而,通过网络,拼酒的连环效应开始在不同地区体现。后来江苏徐州、河北河间相继出现了“一斤哥”、“二斤哥”、“三斤哥”、“四斤哥”、“五斤哥”。2014年12月26日,河南南阳与江苏丰县同时涌现“六斤哥”。
2014年12月28日,有女性加入到这场拼酒闹剧。河北邯郸,出现了“五斤姐”的视屏,截至2014年30日上午,在腾讯视频,被点播941.3万次。记者注意到,视屏中,一个被朋友称作“梦梦”的女子,聚会上表示三斤、四斤都不算什么,自己能喝5斤。在众朋友的的一片起哄中,当场启封打开5瓶,并倒在8个高脚玻璃杯中,剩余的全倒在了一个白色玻璃器皿里。历时11分钟,她在表情明显痛苦情况下喝完5斤白酒。
然而,闹剧并未就此结束,此后又传出“七斤哥”,同时,部分省份纷纷传出参加挑战的视频。四川泸州,古蔺“大胃王”聂钢也在网上参加了拼酒接力,3分钟喝下4斤2两白酒;内蒙古,一个身穿传统民族服饰的姑娘,在朋友诸如“内蒙的姑娘就是豪爽”之类的赞誉中挑战了两斤半白酒……
酒徒游戏,其社会土壤是什么
这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让人深恶痛绝的“斗酒秀”,引来舆论一片批评。“我不知道这是要作死还是脑袋进水了,这是在用生命喝酒啊。”看完这系列视屏的小刘对记者说。有网友说:“愚蠢之极,在一群酒肉朋友的叫嚣中,为了所谓的面子而逞能,可悲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侯医生告诉记者:“尽管不同体质的人,酒量不一样,但对正常人来说,纯乙醇致死的量是250毫升到500毫升左右。一次饮35度及以上度数的白酒一斤,对身体伤害就非常大,相当危险了;直接饮酒两三斤,则可能直接导致胃灼伤、出血,甚至猝死。”她对网上能喝六七斤白酒的“酒神”持怀疑态度。
当然,后来有媒体曝出,部分拼酒视频实为地方酒商策划炒作。然而,“真实也好,炒作也罢,这种在饮酒上斗狠、逞能行为是典型的酒徒文化,切不能等同于传统的酒文化。”从事红酒生意同时也是酒文化研究者的管先生表示。他说:“中国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酒中有精神,酒中有内涵。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这是酒中出诗,但像这样为了纯粹比酒量大小而斗酒,实在是酒徒之举,无知而且可笑。”
有时评人表示,中国的酒文化从未如此蛮荒无知。
然而,其背后的社会土壤又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竟然争相参与?
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王芳说,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历来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很多符号化的意义。首先,在我们传统的文化里,酒首先是和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的,“善饮”、“豪饮”更是历来男性特征与男子汉气概的表征。同时,在她看来,喝酒作为社交中的一种交际工具,加之传统民间嗜酒陋习,酒量的大小被认为是一种能力大小的体现。“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有人很艳羡地夸赞某某真能喝。”而当下,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和人际互动的频繁,喝酒作为社交工具被赋予太多功利性意涵。
而在首都师范大学从事媒体研究的蒋建华教授则强调,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便捷性,以及网络传播自身特点和传播效应为短期内“隔空拼酒”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同时,记者注意到,这次网络斗酒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斗酒者出于对地域的狭隘认同,也是促成这次网络斗酒短期发酵的重要因素。多个视屏中均出现捍卫自己故乡“尊严”的话语。
- 战略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网信办业界座谈会的“新常态”2014/12/29
- 微笑挑战蹿红网络 心理专家:满足人们的情感链接2014/11/3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