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主流媒体看晋江 >>正文

新华社:“福建第一县”晋江打造县域科学发展新范本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4-09-22 08:51
  

  据新华社 老旧厂房变身工业设计园、中心城区集中保护100多座古建筑、城市黄金地带建起一栋栋拆迁安置房、城市与农村“同城同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可“无房落户”……在福建县域经济领头羊晋江市,各种各样的新鲜事让初来者感到惊讶与兴奋。

  从一个沿海小渔村的原点出发,晋江以“爱拼会赢”的草根工业迅速崛起,长年位居福建县域经济总量第一和全国经济百强县前十,已是享誉全国的制造名城和品牌之都。近年来,晋江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着力推进“产城互动、城乡一体、本外融合”的发展格局,倾力打造县域科学发展的新范本。

  在晋江城市中心,有一片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园区,曾经聚集着皮革、陶瓷等20多家工厂。今天这个挂牌晋江工业设计产业园区的地方,不闻机器轰鸣,但见窗明几净,47家各类设计机构、230多位设计人才的聚集,让这里上演着“头脑风暴”。

  产业园区运营方福建同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鄂东说,晋江制造业基础雄厚,是工业设计扎根的沃土,园区运行不到两年,总收入突破了5000万元,已与800多家本地制造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按照存量产业提升、增量优化的原则,晋江市近年来先后推动126家优质企业退城入园、229家低效污染企业淘汰出局,同时布局8大专业市场、3大文化创意园区、1个金融聚集区和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2013年全市三产增幅首次超过二产。

  去年入住晋江仙格小区新居的当地农民庄金川,说起现在的生活十分感慨:“这里原先是杂乱无章的城乡接合部,现在商店、医院、学校和农贸市场一应俱全,小区周围还有绿地和水面,生活变得方便、舒心。”

  近三年来,晋江片区改造、拆迁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米,其中用于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设的用地占三分之二;围绕“为人建城”,选择交通便捷、上学就医方便、配套齐全的地块作为安置区域,拆迁户就地就近安置;全市有9万多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可选择安置房、办公楼、店面、现金、股权等多种补偿方式,实现保值增值。

  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表示,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晋江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始终坚持“多一些情调,少一些单调;多一些个性,少一些共性;多一些气质,少一些气派”的做法。

  五店市位于晋江中心城区,明清时即为繁华街区,散落着红砖古厝、中西合璧小洋楼等100多处建筑。旧城改造中,如果把这块地拆迁拍卖,可卖数十亿元。而今,绿树浓荫环绕下的五店市通过保护性改造,已经成为集商业、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地标。

  为留住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愁”,晋江委托清华大学历史名城保护中心对全市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调查和规划,计划以10个古建筑群为重点,在全市保留修缮6500多栋建筑单体,并在建设中注入历史元素、闽南元素和华侨元素。

  既要建城,更要守乡;既要创新,也要传统。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我们期待的城乡面貌,要让年轻人感到时尚,让老年人感到怀旧,让外地人感到很闽南,让归国的华侨感到很乡土。”

  除了城市建设的“硬件”,晋江还着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软件”。目前,晋江已实现城乡低保、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政策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470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覆盖178个村,6万多名被征地人员按月领取保障金。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重镇和用工大县,晋江外来人口常年保持在百万人以上。近年来,晋江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自2011年起,晋江在福建省率先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员选举权、公职人员招聘、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等28项市民待遇。

  截至目前,晋江全市已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110万张;在晋江就读的外地中小学生达20.33万人,占在校生的58.7%,其中93.3%在公办学校就学。

  2012年9月,晋江市还全面放开户籍,提出“无房流动人口也可落户”的创新做法,去年以来有超过万名流动人口落户晋江。

标签:科学发展|新型城镇化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