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头脑风暴” 点燃强村“新引擎”——英林镇举办第二届“强村发展日”系列活动
晋江新闻网4月7日讯 日前,晋江市英林镇举办第二届“强村发展日”系列活动,不仅为辖区各村搭建起学习交流的优质平台,更为整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当日,英林镇“强村发展日”观摩团先后到马山、东埔、锦江等村,实地考察乡村振兴项目。随后,活动在湖尾村村史馆“深井会客厅”举行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英林心”)强村发展鼓励政策授牌、数字乡村通信合作社首批示范点授牌仪式,开展2024年“强村发展日”赴浙江学习考察心得交流活动。此外,活动还邀请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磁灶镇苏垵村相关负责人分享发展经验,与会人员热情高涨,共同掀起一场“头脑风暴”,为强村发展点燃“新引擎”。
观摩看成效 表彰鼓干劲
芳菲四月,春意正浓。
活动当天,观摩团走进英林镇马山村,参观该村一体化卫生健康服务站。该服务站占地面积165平方米,硬件设施完备,能够为村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及中医康复理疗服务。目前,英林全镇已建成东埔、西埔、马山、钞井、湖尾、高湖等6个村一体化卫生所,可为村民免费办理“两病”特殊门诊相关手续,实现看病医保即时报销。
在东埔村,观摩团深入了解该村“通信合作社”项目的具体运作情况。2024年5月27日,英林、东埔、埭边、高湖、陈山等5个村与中国联通晋江分公司签订“数字乡村”建设服务项目合作协议,探索“数字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近一年来,该项目在东埔村稳步推进,不仅搭建起基层治理的“数字乡村”平台,还为村集体经济创收6.2万元。
随后,观摩团前往锦江村,考察该村实施的“光伏+”能源创收项目。2024年,锦江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委会等地的屋顶,建设了18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项目,将清洁能源开发与集体经济增收有机结合,每年可实现创收22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铺就了一条“阳光致富路”。
在湖尾村“深井会客厅”,锦江、钞井、清内、后头、埭边、西埔、谢厝街等7个村分别获得英林心慈善基金会2024年强村发展资金,金额分别为20万元、15万元、10万元、9万元、8万元、6万元、3万元,总计71万元;英林、陈山、东埔、埭边、高湖等5个村获颁“数字乡村通信合作社”牌匾。

英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柯荣围表示,2024年,以英林心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乡村振兴百佳实践案例”。英林镇强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村集体经济实现突破发展,20个村的收入总额达2251.01万元,同比增长35.34%,增幅在晋江全市排名首位。希望各村以“强村发展日”为契机,齐心协力、拼搏奋进,因地制宜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扎实有序地整镇推进乡村振兴。

分享促发展 互学共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加快整镇乡村振兴步伐,2024年8月,英林镇分两批组织相关党政领导、镇村干部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千万工程”经验。
分享中,英林镇海誓联盟临时党委书记柯佳杭围绕考察基本情况、特色亮点及做法、经验启示等三方面进行讲述,并重点介绍其他地区优秀乡村在成立强村公司、坚持生态优先、挖掘特色文化、多元创收渠道及强化数字赋能等方面的特色做法。英林镇田园联盟临时党委书记姚金向介绍了考察学习期间的基本情况,分享了其他地区在矿山修复、田园风光、基层党建等乡村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其在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完善、社区参与、政策支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工作获得的新启迪。
此外,英林镇还邀请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磁灶镇苏垵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陈树森进行分享。陈树森担任村主干已有15年,其间,他通过成立苏垵锦里慈善基金会、建设“黑茶古”技艺体验馆、改造和治理梅溪等一系列举措,使苏垵村从经济薄弱村蝶变为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村。
无论是“走出去”观摩学习的经验分享,还是“引进来”榜样力量的传递,都营造出互学互鉴、共谋发展的学习氛围,为英林镇强村发展注入了“输人不输阵”的精气神,激励大家携手创造乡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1+3”模式 强村“新引擎”
村子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
“清明节前夕,大家还在为英林未来的美好生活和发展蓝图努力学习、共同奋斗,这让我深受感动。”踏访马山、东埔、锦江三个村的关键项目,聆听2024年“强村发展日”考察团赴浙江学习的心得后,英林心理事长洪忠信感慨道。

“用怎样的理念、态度去思考村庄的未来,至关重要。”活动中,洪忠信向大家分享了其父亲50多年前竞选生产队长时说过的话,如“如果让我当生产队长,我保证让生产队54户家庭吃饱饭”等,用简短的故事,鼓励大家要学习身边榜样,汲取奋进的力量。
2016年2月,英林心刚成立,洪忠信便在多个场次提及如今实施的“强村发展日”。“英林镇20个村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该如何破局?在我看来,还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开源和创新。”洪忠信表示,英林心第一场“头脑风暴”便是围绕强村发展展开,希望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强村”这件事做好。
他建议,一年可以举办两次相关活动。一次类似本次活动,利用一天时间,组织人员对过去一年各村涌现出的可持续性创新成果进行调研学习,并围绕“你当时为何想做这件事,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你用什么理念赢得乡贤的信任,让他们愿意为家乡捐资?”“这个项目得以落地实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另一次由党委政府牵头,利用三天时间“走出去”游学,就如2024年英林镇组织人员前往浙江省学习一样。
此外,洪忠信还提议进一步优化“走出去”游学的方式。由英林镇党委、政府带队指导,村“一把手”担任组长,两人当组委,让大家参与其中,主动表达见解,将所见所学所思进行集中交流学习,真正做到“想我所说、说我所写、写我所做”,形成“学思行”并重、你追我赶的良好互动局面,让一个个好项目不断落地改善村容村貌,助力越来越多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一天的“观摩+思维碰撞”、三天“走出去”游学的“强村发展日”,实际上是英林镇为各村主干精心设计的“头脑风暴”,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对此,英林镇党委书记李德铭从“村级、镇级、城乡融合”三个维度分享了“3+3+3+1”的发展见解。他认为,村级要从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升级、集体经济创收等三方面入手;镇级要从生态价值的转化促进可持续共赢、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增“颜”提“质”、传承与创新并重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等三方面思考;城乡融合“双向奔赴”,要从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制度创新保障集体共享、坚持农民主体地方等三个方面推进,朝着“城乡共生、产业造血、制度护航、文化铸魂、生态增值、社会增效”的发展主线迈进,在守正创新中增强英林心,共铸乌篮情,整镇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记者 王昆火 通讯员 张仕平 许筠钰)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20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