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州打城戏市级传习所昨授牌 折子戏时隔5年再登台

www.ijjnews.com   来源:闽南网  2013-09-02 09:31
  

泉州打城戏市级传习所昨授牌 折子戏时隔5年再登台

小剧场座无虚席,舞台上正在表演《四海龙王贺寿》

闽南网9月2日讯 有“戏窝子”之称的泉州,除了拥有梨园戏、南音、高甲戏等诸多剧种外,还有一种独有的宗教仪式戏剧——打城戏。因人员、经费、市场等原因,打城戏已逐渐淡出民众的视野。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早在2004年6月23日开始关注泉州打城戏的生存状况,后于2007年至2012年多次追踪报道泉州打城戏新动向。昨天下午“濒危剧种打城戏抢救保护专家研讨会”召开,泉州市(天乙)打城戏剧团被授予“泉州打城戏市级传习所”牌匾。

授牌仪式后,新门街南音艺苑上演了《绕夹》、《双挑》、《四海龙王贺寿》三出打城戏折子戏。

昨晚7点30分,新门街南音艺苑,原本能容纳两三百人的小剧场早已座无虚席,两侧走廊也站满观众,一些专家都只能站着看完演出。第一出《四海龙王贺寿》上演,为观音菩萨贺寿的诸位神仙出场,穿着崭新的戏服,先是数人在舞台上翻腾跳跃,后有四海龙王齐上阵。四海龙王带着打城戏独有的面具,说唱时下颚还能活动,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双挑》和《绕夹》两出折子戏,都是《目连救母》中的片段,展现主人公傅罗卜为尽孝道不畏艰辛的故事。观众们不吝惜送给演员们掌声,不少观众是站着看完整场演出的。打城戏经典折子戏重新登上舞台,实属难得一见。

研讨会上,中国剧协和省、市戏剧研究专家、高校研究者展开了长达近4个小时的研讨。打城戏因人才培养、经费补助、新剧目产生困难以及群众认识存在误区等原因,发展道路颇为坎坷。专家呼吁,应给予打城戏更多的重视,同时应重视闽南文化土壤的传承与保护,为打城戏生存发展提供条件。

吴天乙——打城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90年2月,吴天乙、黄莺莺夫妇曾出资组建“泉州市(天乙)打城戏剧团”,后遭遇多次停办又复办。他在会上表示:

“打城戏在解放前非常吃香,后来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因属于宗教剧种,打城戏宗旨是劝善的。世界上其他宗教均没有戏班,唯独中国的道教在泉州拥有打城戏,所以引起了国际上研究戏剧很著名的龙彼得教授等人的兴趣。”

这几年我们重视将传统打城戏抢救起来,已整理18台经典剧目的剧本资料,包括大家熟知的《目连救母》、《李世民游地府》等。”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马建华:

“接触闽南文化六年,跑遍了闽南地区,越觉得闽南文化博大精深,但更多的仍在自娱自乐自唱。我曾经从头到尾看过七天七夜打城戏《目连救母》,对着剧本看。建议用录像数字化记录表演,用文字传承保护下来。政府资金支持,同时引入企业、民间的资金力量尝试共同互动保护。”

□说汝知影

打城戏,也称“师公戏”、“和尚戏”、“法事戏”。早些年,民间丧事以及中元盂兰盆节、闽南普度时多有演出。表演风格带有浓厚的提线木偶表演风,还可见弄铙钹、吃火吐火、穿肠破肚特技以及鲜艳明快的服装和脸谱、面具等。

2008年,泉州打城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第四代传承人吴天乙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打城戏项目的传承人。(本网记者 吴月芳 叶碧玉 黄谨 文/图)

标签:折子戏|传承
稿源: 来源:闽南网  编辑: 林丽娥林丽娥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