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东石一个小食品作坊店坚守 传承民俗食品
蛋糕蒸熟后盖上红印记,就成传统食品了。
本报讯(本报记者吴家阳通讯员蔡锦莹文/图)晋江东石龙江东路134号,是东石老街里一间不起眼的店铺,看上去普普通通,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在十里八乡,这间蛋糕作坊店却挺有名气,想要购买民俗糕点的人们,都会前来订制。
和大部分习俗糕点都用糥米粉制作的不一样,这家店制售的民俗糕饼,其实是蛋糕,只是表现为民俗糕饼的形式。“很香,充满鸡蛋的味道。”一位来买糕饼的顾客说,比起现代化工厂里生产的蛋糕,这间手工作坊生产的蛋糕一来可以用作传统习俗使用,二来味道香。
叶秀卿,是这家店铺的主人。她说,从她爷爷辈开始制作传统糕饼,至今已有四代。以前,都是用糯米制作,生意一直挺红火的。但后来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类糕点已经不再适合人们的口味,很多人买了送出去后,都没人吃,放着就坏掉了。
难道这个传承就要在自己这里断掉?她们试着改变材料,将成品变成蛋糕,依然盖上传统红色的福、寿、喜等印记和桃子、花纹等装饰。这种尝试没想到获得了成功,不仅味道好、人们爱吃,而且保存时间更长,受到很多人欢迎。
十多年前,她们都是以手工生产,鸡蛋和面粉全靠人工搅拌,用大灶和蒸笼来蒸。那时候,一天下来,人累得都快要散架。叶秀卿说,几年下来,因为不停地搅拌,手臂都变弯了。后来,发现市场上有搅拌的机器和专门的烤箱,她才从纯手工生产中解放出来。现在,她们三四个人,一天生产五六百个民俗蛋糕,虽然要忙个不停,但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吃力了。
叶秀卿说,人们之所以喜欢到她这里来买,一是民俗需要,闽南人讲究分享,因此遇到喜事,都要分各种食品给亲朋好友;二是因为味道纯正。她说,顾客越是信任,就越要对得起这种信任。所以,不管是面粉,还是鸡蛋,她们都要精心挑选,同时每次的购买量都不敢过多,以保证新鲜。食品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一定要干净卫生,对得起良心。
值得一提的是,用来盖食品的那些印记,最老的一个据说已经快有百年历史了。今后,还能传承多久,叶秀卿不知道,但她说,只要人们还需要这种食品,她们就会一直做下去。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