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侨厝新生 家国情长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5-01-05 08:58
  

  晋江新闻网1月5日讯  这一座座由海外乡贤捐建而成的村级侨史馆,既是晋江侨亲勇闯天涯的出发点,也是寄托乡愁的归宿地——

由旅菲华侨许友超住宅“春晖楼”打造成的龙湖福林侨史馆。

  晋江市党代会报告提出,打好新时代新“侨牌”。全方位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实施“留住根脉”华侨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工程,做好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工作。

  不久前,“龙湖·前港”侨史馆暨阁头家族故事馆揭牌仪式举行,该项目由施阁头之子、祖籍晋江龙湖的旅菲侨领施恭旗斥资捐建,将于今年正式投用;龙湖镇福林村,由旅菲华侨许友超住宅“春晖楼”、旅菲侨胞许自钦侨厝“端园”打造成的镇村两级侨史馆和华侨生活记忆馆里,前来研学的师生、参观游览的市民络绎不绝;深沪半岛腹地,由侨厝“明碧别墅”改建而成的深沪镇坑边村侨史馆内,南音悠扬,2024年6月开馆至今已接待访客6500人次……

  或慷慨捐厝,或不吝出资,这一座座村侨史馆、华侨生活记忆馆,寄托着海外游子对故乡的血脉之情和无尽乡愁。

  侨厝新馆嬗变的背后,是远隔重洋跨越时空的深情对望,是历经风雨双向奔赴的执着坚守。这份游子与故乡共同浸润、共生共荣的家国情怀,至真至深,熠熠生辉。

  双向奔赴

  侨厝重生展新颜

  地处东海之滨的晋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统古村更是星罗棋布。

  傍海而居,向海而生。晋江人迁居海外源远流长,祖籍晋江的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远渡重洋的晋江人事业有成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返乡“起大厝”——闻名四海的闽南侨村自此而来。

  龙湖镇福林村,建村历史可追溯至宋元,因弘一法师两次驻锡村中福林寺而得名,是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闽南古村。

  早在19世纪初,福林先民远渡重洋,异国谋生,成就不少商业巨子。1850年,旅菲乡贤许逊沁衣锦还乡,一夜之间同时动土兴建18座大厝轰动泉州的事迹,至今仍为村民津津乐道。

  行走在福林侨村,参天古树掩映下,一幢幢工艺精美、构件独特、中西合璧的古厝错落其间,仿佛徜徉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博物馆。

  一百多年间,福林村海外侨亲陆续回乡“起大厝”,端园、春晖楼、绿野山房、养兰山馆、书投楼、崇德楼、金星楼、慈恩楼、聊蔽风雨庐等数以百计的古大厝,成为福林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底气。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全村人视为珍宝的侨厝由于大多长期无人居住,部分建筑破损严重;时常光顾的小偷让人防不胜防,古厝构件丢失时有发生……侨厝何去何从,前路茫茫。

  其中,侨亲两度欲捐古厝给村委会却遭“拒收”的往事,让2000年任职福林村党支部书记的许景景记忆犹新。

  2007年,旅港乡贤许胜炎、许天贡等欲将建于1855年的古私塾绿野山房捐献给村委会;2009年,旅菲侨胞许自钦、许自荣等欲将其家族建于1933年的侨厝端园及地契捐献给村委会。前者,是泉南一带现存面积最大的古私塾;后者是20世纪30年代闽南华侨大规模回乡兴建大厝的代表性杰作。“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接收,因为考虑到这么珍贵的老房子收下来,要如何保护,毫无头绪。是拆,是建,还是修?资金从哪来?技术何在?”彼时的许景景,一脸愁容,唉声叹气。

  转机出现在2012年。是年,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福林村传统建筑保护工作提上日程,市镇村三级随即展开一系列工作。

  2013年,春晖楼和端园上报并获批成为“第五批晋江市文保单位”。同时,相关单位启动了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许氏祖祠重修工程。2015年,晋江市委、市政府委托天津规划设计院为福林村开展传统村落总体规划修编。2016年,福林村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福林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走上“正轨”的福林村,全面启动各类涉侨古厝修缮保护工作。同时,随着各级专项资金的落实、村集体资金的持续投入、厦门大学实践基地的建成,古村保护专业能力日渐提升,村委会终于具备了接收侨亲捐赠侨厝古宅的能力。

  在外的福林乡贤,欣闻侨厝新事,更是倾力而为。旅港乡贤许成沛、许蔚萱、许天贡、许荣体等,旅菲乡贤许自钦、许自程、许三顺、许松柏、许自更、许荣谊等,多次回乡,或主动协调村民,或参与修缮设计、筹款、捐厝、捐物件,事无巨细,不遗余力。

  2016年,福林村自筹资金,启动绿野山房一期修缮工程,并在晋江市博物馆的指导下,将号称“精美盖泉州南门外”的端园打造成福林华侨生活记忆馆。这座由侨亲许经撇回乡精心打造的端园,在留存了华侨生活珍贵记忆的同时,获得了新生,于2021年7月25日开馆接待游客。

  侨厝新生,不仅寄托了远方游子的乡思乡愁,更让侨亲的家国情怀再次焕发异彩。

  2020年,经与旅菲侨领许友超的后代及其堂亲沟通后,镇村两级对村中静卧近80载的春晖楼启动修缮活化工程,将其打造成晋江市侨史馆矩阵下的首座镇村两级侨史馆,并于2023年4月8日开馆。

  这幢外墙由红砖和花岗石砌成、双突龟式的两层洋楼,是许友超1946年回福林为母亲施荷朕所修建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晖楼既是游子孝敬慈母的见证,更烙下了福林侨亲的爱国情怀。

  走上春晖楼二楼,只见后厅悬一镜匾,内裱素笺“为国义务”四字,这是抗日名将蔡廷锴赠予积极参与抗战运动的许友超的。

  “许友超是我的叔公,春晖楼闲置多年,能作为镇村侨史馆,成为侨乡文化的新载体,让我觉得特别感动。”香港龙湖同乡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许成沛说。

  以侨史馆建成为契机,福林村搭建起海外侨亲参与家乡建设的新平台,先后策划侨资项目7个,完成40多栋传统建筑的测绘建档和6栋重点古建筑的三维建模,古村面貌焕然一新。

  而海内外乡贤爱国爱乡动力更是得以激发,先后筹集善款1320万元,合力捐建书油大道、内外溪双桥、檀声学校教育配套设施等村建项目,福林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全面铺开。

  以侨为桥

  共画四海同心圆

  深沪坑边村,古称“京滨”,是一个藏身于深沪半岛腹地的小乡村。与其他闽南沿海乡村一样,这里也是“十户人家九户侨”。全村1700多人,有海外关系的占到八成。

  坑边村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始建于1938年、由旅菲华侨颜贻碧耗费145斤黄金建成的“明碧别墅”,曾在革命斗争时期作为地下联络点,也曾是坑边村首座民校办学地点。

  2024年6月13日,由颜贻碧家族后代捐出“明碧别墅”打造而成的村侨史馆正式开馆。当天,回乡参加开馆仪式的100多位侨亲中,既有耄耋之年、离乡数十载的乡亲,也有正值青春年华、操一口流利英语、第一次回乡的侨亲后代,他们有的来自东南亚,有的来自北美,最远的转机乘机达24小时。

  是日,坑边村四个自然村张灯结彩,村道上大红地毯绵延数百米,一面面“幸福坑边”字样的展板色彩斑斓,村民脸上喜气洋洋。

  此刻的侨史馆,就像一个同心圆,把坑边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几代乡亲聚集在一起。

  而镌刻这个“圆心”,还要从多年前的往事说起。

  坑边有路东、路后、颜厝、畲下四个自然村。从20世纪初开始,坑边村不断有村民远赴重洋谋生创业,其中以菲律宾为主。由于历史原因,坑边旅外侨亲一直没能成立村一级的同乡会。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旅居菲律宾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颜贻碧先生就曾数次发起创立旅菲坑边村同乡会倡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几十年间,事业有成的颜家四兄弟屡次慷慨捐款支持家乡建设,颜贻碧甚至两次以村“旅菲同乡会”名义捐款。

  侨史馆主要倡建者,坑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赖文艺告诉记者,“那是2024年3月的一天,我在别墅内整理颜家资料,偶然发现两本由福建省人民政府1990年颁发的证书。捐款额都是数十万元,而抬头赫然写着‘旅菲坑边同乡会’。”显然,这是颜贻碧以村同乡会之名捐给政府的。

  “那一刻,我不禁泪流满面,深深为颜贻碧老人的情怀和格局所折服。”说这话时,赖文艺激动不已。

  3年多前,面对这个远近知名的“红侨”村,刚上任的赖文艺一直在思考,如何团结凝聚海外侨亲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就在那时,村东南位置那幢闲置近30年的“明碧别墅”走进了她的视野。

  “有没有可能借用这栋别墅,作为村里开展活动的场所呢?”几经周折,2021年底,赖文艺联系上了远在香港的颜家后人颜仁杰。后者很快就同意了村里的动议。

  而随着与颜仁杰等颜家后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活动场所”的概念也越来越明晰——建成深沪第一座村级侨史馆。次年8月,借用“明碧别墅”10年的协议正式签订。

  2022年10月的一天,阔别家乡几十年的颜仁杰兄弟回到坑边,在听取赖文艺详细告知村侨史馆布馆思路后,当即表示,明碧别墅不用借,颜家直接捐出来。

  当年的“黄金大厝”由借到捐的消息,很快传遍坑边村和在外各地乡亲中。2023年5月,赖文艺等村“两委”一行飞赴菲律宾,召集四个自然村的侨亲代表座谈,商议募捐建馆资金事宜——近30户侨亲踊跃捐款,100万元建馆资金得以落实。

  资金筹集如此顺利,这就不得不提一个月前的一次座谈。2023年4月6日,在明碧别墅大院里,一场由村委会召集的建村侨史馆座谈会,吸引了来自菲律宾和港澳地区的20多位乡贤。

  大院里立起了建馆背景板,乡亲们围坐一堂,听取赖文艺等讲解建馆缘起、布馆思路、征集侨史倡议等。两个多小时的讲解细致入微,除了介绍家乡建设日新月异、乡村振兴成效斐然外,还多次提到布馆将充分体现四个自然村侨亲海外打拼及爱国爱乡之举。

  眼看与会人员散去,两位侨亲走上前,问赖文艺:“书记,就这样了吗?会议不说其他了吗?”

  这一场座谈会,虽然不提“募捐”二字,效果却在一个月后的菲律宾之行得到验证。侨亲陈培区第一个踊跃认捐,随后,陈志权、颜金雄、张泽河等侨亲也慷慨解囊,建馆资金顺利落实。

  “这是全村人的侨史馆,也是我们的荣耀。”2024年6月13日,在参观坑边村侨史馆时,出生于1947年的陈婉瑜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正是她,当天数次转机从加拿大回到坑边村。

  “这是40多年来,坑边村四个自然村第一次合力做成的事。”赖文艺稍显激动地说,“村侨史馆是连接家乡与在外乡亲之间炙热血脉的载体。未来,坑边村将继续讲好侨故事、用好侨资源,建设幸福坑边。”

  心系桑梓

  家国情深代代传

  2024年11月13日,还在布馆中的龙湖前港村侨史馆,迎来了旅菲侨领施恭旗及后人。这是建馆开工后,施先生首次回乡。

  一座村侨史馆,凝结施家数代情。

  施恭旗,祖籍龙湖镇前港村,1941年出生于菲律宾,是“侨二代”。20世纪30年代,其父施阁头为谋生离开前港远渡南洋,27岁时回乡娶亲,婚后第二年又前往菲律宾。

  虽然年少就离乡,但施阁头一直心系家乡,多次捐款支持家乡建设。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施恭旗长期关注、支持祖国、家乡的发展,并在2024年4月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施恭旗经常带家人回乡谒祖,感受家乡的变化与进步,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在菲律宾出生、长大的年轻后辈更多地了解家乡,增进和家乡的情感,知道他们的根在中国。

  此次揭牌的“龙湖·前港”侨史馆暨阁头家族故事馆由施恭旗捐款300多万元支持建设。该馆的“前身”是前港村文体活动中心,2004年由施恭旗捐款200多万元建设,并命名为“阁头纪念楼”。

  实际上,这座侨史馆,在2022年初步筹划建馆时,原来的选址是与现址相距仅200米的施阁头故居。

  这是一栋翻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层半小洋楼,灰白色的长方形石板材构成了建筑主体,在“楼腰”处,点缀了闽南传统红瓦,别致精巧。

  “这栋房子翻建后,施家一直没有入住过。但是每次返乡,施恭旗都会带家人回来看一看房子。”前港村党总支书记施小鹏介绍。

  2022年,前港村计划筹建侨史馆。是年底,村里同施恭旗探讨此事,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对于侨史馆的建设,施恭旗很上心。2023年6月,施恭旗家族返乡。结合设计图纸和实地走访后,施恭旗认为,侨史馆的定位是镇、村、家族三位一体的侨史馆,两层半的故居一来比较旧,二来能用的面积较小,建议将侨史馆的选址改在村文体活动中心。

  “我是‘侨三代’,父亲(施恭旗)常常告诉我们,我们的根在中国、在前港。这次是我父亲第4次率领家族成员和亲友一行返乡恳亲,让我们再一次接受了爱乡恋土文化的洗礼。现在我们家族第五代已经快出生了,希望我们下一代能继续记住我们的‘根’。”施恭旗之子、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学理说。

  把“根”留住,留的是一代代华侨对故土难以割舍的眷恋和乡愁。

  不只福林、坑边、前港,在晋江,这样的村级侨史馆还有很多,它们是晋江海外游子爱国恋乡长卷中的一帧帧动人画面。在这里,越来越多的侨亲连接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侨厝故事得以传播。

  (记者 张杰 钱健铭 施蓉蓉 秦越 董严军)

标签: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心怡陈心怡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