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61岁张淑妹:手工炸菜粿 飘香半世纪
油炸美食在闽南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据着无与伦比的地位。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生活,那些金黄飘香的炸物总让人垂涎三尺,随时都能勾起闽南人的味蕾记忆。这其中,炸菜粿便是闽南人最为熟悉的炸物之一。在闽南,菜粿也称菜头粿、萝卜糕,无论是酒楼还是市场小摊,到处都有做菜粿卖菜粿的,但在老晋江人的眼中,安海菜粿的口感是最好的。
在咱厝安海,有一家传承了百年的张氏菜粿在菜粿界鼎鼎有名,它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有的人从小吃到大,有的人从年轻吃到年老。而它的第二代传承人张淑妹,从十几岁跟着父亲学做菜粿,眨眼已过半世纪,青春少女变成白发奶奶,只有那一块菜粿的滋味不曾改变。
百年传承的好味道
一个街边小摊,承载了几代人的味蕾记忆。
张淑妹的父亲从十几岁起便在安海街头摆摊卖菜粿,并靠着这个小摊养活了一家大小。从小,张淑妹便会帮助父亲打下手,无论是洗萝卜,还是售卖。张淑妹记得,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家就在学校边上,每天她会帮忙到学校的铃声响起来了,才从家里跑去上学。后来,张淑妹辍学回家,正式跟着父亲学做菜粿,从挑选食材到洗切萝卜,再到磨米浆、蒸菜粿、炸菜粿,每一个步骤她都要亲力亲为。
如今61岁的张淑妹已然做了半世纪的菜粿。
“那时年纪还小,觉得做什么都很辛苦,抬蒸笼要力气,炸菜粿又要在油锅旁站一整天。”张淑妹一边说着,一边比画着抬蒸笼的样子。那时,都是用传统的土灶台蒸菜粿,每一层蒸笼有120斤重,每个灶台要叠七层,就必须两个人爬到灶台上,将灶台下的人抬过来的蒸笼叠放上去,“一个灶台一次就要蒸上千斤,每次抬蒸笼都要用尽吃奶的力气。”张淑妹介绍,菜粿好吃,但制作起来却颇费工夫。菜粿以米浆和白萝卜为主要原料,蒸制成糕,再经油炸而成。以前每个步骤基本都是手工制作,洗米、浸米、磨米浆、磨白萝卜浆都耗时耗工,再到蒸煮炸的阶段,更是要顶着高温才能完成。安海菜粿要“三熟”,萝卜米浆加入适量的盐等调味,先倒入锅中翻炒至黏稠称为“一熟”;再倒入蒸笼用水蒸气蒸熟,即为“二熟”;“三熟”是将菜粿坯切成适合入口的四方小块,用油炸至金黄。这“三熟”都要在灶台炉火边完成,每天都要经受高温的考验。
制作过程的辛苦不言而喻,但张淑妹一步一步传承着父亲教导她的每一个步骤,一点也不敢马虎。
张淑妹说,虽然做菜粿的主材料只有萝卜和米浆,但这两个食材的选择也很有讲究,“米要用‘再来米’,也就是陈年米,新米不能用,最少是要放半年以上的米,这样的米做出来的米浆才不会太黏。萝卜要用最新鲜的,有一点脱水的都不行。”
正是因为坚守传统的工艺和严格的食材选择,张氏菜粿一直深受安海人的喜爱,成为安海几代人记忆里的味道。张氏菜粿的好味道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食客,2016年,更是吸引了央视名嘴李佳明和春晚导演组一行人。他们专门来到张淑妹的菜粿店现场拍摄采访,美味的菜粿让李佳明赞不绝口:“菜粿虽然工艺简单,但是食材都很好,如萝卜、米粉,都是很健康的食材。我觉得这些美食健康、自然,又很简单,别有一番风味。”
一天卖3000斤菜粿
央视的这一次拍摄让张淑妹的菜粿店更加名声在外,本来忙碌的她更加忙碌了。
早上8点,张淑妹就准时打开店门,将第一批送过来的菜粿坯切成块,摊在案板上吹凉,案板周边,四五台大功率的风扇对着菜粿坯卖力地工作着。在她身后,一个四脚铁架上支起一口有些年月的大黑锅,里头的油正翻腾着。“以前都是半夜做,下午开店。现在忙不过来,都是早上就来开店了。”张淑妹说,过去几十年,她和家人都是凌晨3点多就起床制作菜粿,到下午2点半左右开店售卖。但现在每天上午8点便开店,而制作要提前到前一天下午六点。“制作菜粿必须提前七八个小时制作,不然蒸熟的菜粿无法完全冷却。为什么一定要让它完全凉下来呢?这样菜粿才不会生水,如果热热的下去炸,炸的时候会粘锅,菜粿就不好吃了。”所以,每天开店的第一件事情,张淑妹就是将菜粿坯切成两三斤左右的方块,摆在桌案上吹凉,“已经吹了一个晚上了,但菜粿坯厚,里面要完全凉下来需要很长时间。”说话间,有客户来购买菜粿,她立刻转身到油锅边,准备炸。“炸时更要注意,一定要等油非常热,才能下菜粿。只有这样,炸出来的菜粿才能外酥内嫩。”等到一锅热油烧开,张淑妹将菜粿轻轻放入油锅中,油随着“滋滋”的声音一下子窜开来。张淑妹熟练地操作着,“再怎么熟练还是经常会烫到手,这是家常便饭的事,都习惯了。”
早上9点,店里一片忙碌景象。张淑妹一边给现场的客户现炸现卖,一边还要忙着开单,原来,许多从泉州市区、晋江市区来提货的跑腿小哥已经等在旁边,他们是帮忙送货的。“我们给很多酒店、小吃店提供批发服务,每天都要送出去很多菜粿坯。”张淑妹说,现在店里每天要卖3000斤左右的菜粿,“现在是淡季,要是到冬天或者节假日,一天七八千斤是常有的。”
老味道的新生
现如今,张淑妹的客户不仅是安海当地人,还有从晋江市区、泉州市区甚至厦门特地赶过来购买的“忠实粉丝”。“还有很多外省的顾客。有一位北京的老顾客,买了四块菜粿,一共60元,但运费却要七十几块。我劝他回来再吃,顾客说没办法,太想念家乡的味道了。”说起这些客户,张淑妹很开心,虽然忙碌得没日没夜,但是客户的喜欢让她充满了动力。
但是,做菜粿毕竟是个体力活,随着年纪的增长,张淑妹开始担忧起这门手艺的传承。2006年,她将在外工作的儿子颜海生叫回来,“这个店得由他们下一代去传承,不然到我做不动了,这个店就没了。”如今,儿子负责生产,也到店里帮忙售卖,完全能够独当一面,这让张淑妹很欣慰。“年轻人,比较跟得上时代。他接手后,让这个老味道有了新生。”原来,颜海生接手生产不久后,就引进蒸汽房,把传统的土灶蒸煮换成了现代化的技术,将蒸的时间大大地加快了。而且,颜海生还拓展了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零售批发以外,还搭上了电商团购平台的快车,不仅为知名的酒店、小吃店提供批发,还给各种团购平台供货。
如今,儿子媳妇都在店里帮忙,一个负责生产和店里的售卖,一个负责电商团购平台。而张淑妹依然守着小店,每天为上门的顾客现炸一锅又一锅金灿灿的菜粿。
(记者 黄海莲)
- 愿我们的无眠 换你们的安睡——安海镇防抗台风“杜苏芮”纪实2023/08/01
- 安海:重要城乡道路全部恢复畅通2023/07/31
- 安海拆除高空隐患广告牌16块2023/07/27
- 安海老年志愿者开展关爱老友活动2023/07/26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