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融合共生:新时代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样态——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联合办学的十年实践与探索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3-03-31 09:49
  

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联合办学课题组

  为破解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2011年4月,福建省教育厅颁布《关于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在设区市所辖区及县(市)城区义务教育的服务区划分若干个“小片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整合片区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教育厅文件精神,2012年秋季,晋江市在小学率先启动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在全市19个镇街建成26个小学小片区,86所小学参与试点。2013年春季,启动初中“小片区管理”试点。根据晋江中学地域分布等实际情况,晋江市教育局按照“一城两辅”的市域空间结构布局划片,启动了两个实验片区:位于中心城区的晋江一中和晋江侨中,位于次中心城区的毓英中学和石圳侨中、锦东中学,探索实施“学校一体、管理一体、师资一体、课程一体、学生一体”的“联合办学”模式。在实行“小片区”管理之初,晋江华侨中学和晋江一中就坚持高点定位,锚定优质均衡目标,推进实质性融合。针对不少地方“小片区管理”存在实质性融合不紧的问题,2015年11月,福建省教育厅出台意见,推行“小片区管理”捆绑考核,为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走联合办学之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晋江华侨中学作为晋江一所历史悠久、具有浓厚侨文化特色的独立初中校,创办于1953年秋。学校创办70年来几经更名,由最初的“晋江第七区私立青年补习学校”到“青阳华侨初等文化学校”“青阳华侨中等文化学校”“青阳华侨中学”“晋江青阳二中”“晋江第四中学”,再到1990年最终定名“晋江华侨中学”。在2005年以前,晋江华侨中学是晋江市为数不多的较大规模初中校,在晋江享有较好声誉。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晋江经济社会发展,主城区大规模拆迁改造,侨中原本稳定的生源迅速流失,学校发展陷入困境。2013年以来,晋江华侨中学通过与晋江一中开展“小片区管理”试点,迈入联合办学的新时代,办学规模翻了10倍,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除了中考成绩表现亮眼,现在的华侨中学学科竞赛异军突起,文体艺术全面开花,社团活动朝气蓬勃,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华侨中学在提升教育质量、有效缓解晋江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同时,也为晋江一中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实现了双赢。

  2023年,晋江华侨中学迎来了70周年校庆,也迎来了与晋江一中联合办学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联合办学如何融合共生、实现“1+1>2”的效果?对当下方兴未艾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又有什么启示意义?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联合办学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理念共融:“学生第一”引领办学实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2008年初,晋江一中提出“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即以学生为首位,以素质育优秀,以卓越为追求。晋江华侨中学与晋江一中实施联合办学后,着力推进办学理念共融,在“勤奋、求实、团结、开拓”校训精神的基础上,吸纳了晋江一中先进的办学思想,共同确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引领新的办学实践。

  探索哲学治校方略。两校联合,立足“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共同致力于建设“一所有哲学追求的学校”,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三个方面形成独特的话语系统。学生发展方面,确立“三会三自”“三会三高”的育人目标体系。“三会三自”,即会做人、善自主,会学习、讲自觉,会生活、懂自理,这是初中学生发展目标。“三会三高”,即会做人、高素质,会学习、高质量,会生活、高品位,这是高中学生发展目标。从初中阶段的“三会三自”到高中阶段的“三会三高”,体现了人的发展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也符合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上的针对性和整体性。教师发展方面,确立了“三问三解”“三进三出”的教学目标体系。“三问三解”指向教学全过程,是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讨论和追问,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意义与价值”。“三进三出”,即“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评价目标,形成“看起点、比进步、论贡献”的激励评价机制。学校发展方面,确立了“五校五园”的战略目标体系。“五校”即理念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引校、特色强校,“五园”即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文化校园、和谐校园。“五校”是观念、方法、途径,“五园”是方向、目标、诉求。在“学生第一”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五校五园”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丰富内涵、完善机制而描绘哲学治校的新图景。

  构建生本课程体系。“学生第一”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管理制度、课程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环节,在教育教学中把“主角”还给学生,把“舞台”交给学生,由此构建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生本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晋江华侨中学与晋江一中在联合办学过程中,以学科本质观、现代教育观为导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需求、学校特色,进行横向分块拓展、纵向“五育并举”,实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例如,结合校本资源开发静修课、课本剧、家庭书屋、文化故事、击剑、射击、人工智能、社团课程等校本课程;创设“初高中衔接课程”“五大奥赛初高中衔接课程”等,提升国家课程二次开发的质量。强化美育、劳育,办好学生艺术团和高水平艺术展演活动,创设劳动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推进“五育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2016年7月26日,晋江一中、华侨中学合唱团代表福建省中学生参加由文化部等主办的“中国国际合唱节”,获得了铜奖。2015级初一年3班王诗萌说:“此行最有意义的就是进入人民大会堂,参加合唱节的开幕式。我抬头凝望五角星顶灯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在合唱中唱出的是歌曲的韵律和节奏,表达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创设人人成长空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首位,以素质育优秀,以卓越为追求”,把“培养负责任、有作为的学生”作为育人目标。华侨中学、晋江一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培优辅困的育人策略,因材施教,提供人人成长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关注“四特生”,为个性发展助力。“四特生”是指综合特优生、学科特优生、特定层次生和技能特长生。针对“四特生”,学校关注其个性发展,深挖潜能,提供广阔舞台。每年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及各类大赛,让全体学生平等参与、同台竞技。学校还活跃着40多个学生社团,为培养和发现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空间。2014年以来,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地理科技比赛等全国、省级大赛中获奖学生超过80人次。关爱“四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针对身困、心困、贫困、学困“四困生”,晋江华侨中学与晋江一中共同推出“心语通”关爱行动。该行动始于2020年新冠疫情的居家学习,逐渐发展成为学校育人的一个常态项目,覆盖每一个学生。每个老师和两三名学生结对,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和亲密朋友,每周必“面对面”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纾困解忧,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打破校际藩篱

  晋江华侨中学与晋江一中联合办学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一度超过4000人,班级数达78个班。但由于历史原因,出现校园面积狭小、校舍容量不足、教师编制短缺等问题,两校突出优势互补,统筹调动师资、经费、设备、场地等资源,化解了制约华侨中学发展的瓶颈,促进了共同发展。

  协力推动扩容增量。2013年10月,晋江华侨中学决定进行校园改扩建,但校内两幢宿舍楼共有40多个住户,搬迁工作成为校园改造的一大难点。两校领导班子迎难而上,深入住户倾听意见,帮助排忧解难,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次年4月底,两幢宿舍楼的住户全部征迁到位,加上周边闲置用房的拆迁,学校占地面积从29亩增至53亩,建成1.1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和650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两栋71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运动场、篮球场等也配套齐全,一座现代化校园屹立在美丽的晋江南岸、南山之巅。两校统筹使用相关场馆、实验室及设施设备,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障了充足的优质学位,让更多的老百姓得以享有家门口的好学校,绘就了全新的教育版图和教育格局。

  促进师资双向流动。师资共享是联合办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联合办学之初,晋江华侨中学在岗位聘任职数、福利待遇方面与晋江一中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不平衡现象,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两校实现工资待遇一致,“同岗同酬”;实行教师职务量化评聘,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和聘任,科学分配和使用编制,完善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办法,为学校发展引进人才,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为了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晋江华侨中学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在编教师曾缺编近150人。自2015年以来,两校统筹师资调配,从晋江一中交流到华侨中学的专任教师有67人次,华侨中学交流到晋江一中的专任教师有72人次,真正让教师“流动”起来,有力增强两校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务共治:“网格治理”提升管理效能

  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的联合办学实行“一个法定代表人、两个法人单位”的统一管理,两校通过设立“五大中心”、六个年级管委会,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治理,形成“条块结合、两级管理,条重领导、块重管理”的模式,联合办学呈现生机活力的发展样态。

  “五大中心”如身使臂。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整合两校内设机构,统筹设置“五大中心”,即党建引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后勤保障中心,优化学校治理模式,全面负责两校条线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其中,党建引领中心包括党委会、党支部、办公室、工会,教师发展中心包括学术委员会、教科室,课程教学中心包括教务处、竞赛办,学生成长中心包括德育处、团委会(少先队)、社团联合会,后勤保障中心包括总务处、保卫处。每一个中心由一名校级领导兼任主任,使得管理团队相互融合、职责明确,也让学校顶层设计的发展思路得以纵贯到底。

  “年级管委会”如臂使指。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从初一到高三,共设立六个年级管委会,每个年级管委会由一名校级领导担任主任,配副主任1名,另有“五大中心”成员各1名。每位校级领导同时负责一个“中心”和一个“年级”的工作,形成“网格式”条块管理模式,处处可协同,层层抓落实。每一个年级管委会都是两校联合办学这列动车上的车厢,每节车厢都是一个动力单元,都是两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既保证两校的内外管理、质量要求、育人标准一脉相承,又发挥个体办学的积极性和特色,从同行、同构到同质,最终办成各具特色的学校,“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学生共育:“学段衔接”创新育人模式

  初高中联合办学模式不是初高中学制时间的简单相加,而是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学校文化、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学行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把初高中六年的教育教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盘考虑,着眼于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晋江华侨中学曾经有过办完全中学的历史。2013年,华侨中学融入“大一中”的办学体系,初高中贯通的一体化办学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

  学习空间一体化。由于校园容量不足,目前晋江华侨中学和晋江一中初一年段的学生安排在华侨中学校区,初二、初三年段的学生则安排在晋江一中校区,让初中部学生与高中部学生共享学习空间,提前零距离感受高中校园的气氛,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每年的高中生“成人仪式”“石鼓钟话别”“雨露芳表彰大会”等活动,更是让初中生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在联合办学之下,华侨中学学生不用通过电脑派位就能享受到晋江一中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还有机会结交到一中优秀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学生受到“鲶鱼效应”的激发,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内外驱动力更加强烈。初高中一体化办学,将初中的发展融入高中的视野和智慧,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链更加完整,呈现新的教育生态。

  课程衔接一体化。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立足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阶段特点,设立学生素养梯度目标,即初中三年有三个梯度:初一“热情·态度”,初二“目标·守则”,初三“涵养·眼量”。高中三年也有三个梯度:高一“人格·修养”,高二“抱负·价值观”,高三“信仰·情操”。学校紧紧围绕学生素养梯度目标,统筹初中、高中六年规划,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上,初高中一体贯通,知识与能力要求呈螺旋上升式进阶。初一、高一以“抓基础、抓学法、抓衔接”为工作重点,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主好学、奋发进取的优良习惯和学风;初二、高二则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三、高三实施深度教学,形成知识建构、实现智慧转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分段纵深发掘,在两个相互衔接的初高中阶段内提供难度、内容对应的课程选择,引导学生依照个人生涯规划和学科兴趣进行选修及校本课程的学习。

  特色项目一体化。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重视学生成长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关注学段间的相互联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两校以初高中学科竞赛项目为突破口,在初高中跨年段、跨学段选拔学科特长生、拔尖生,统筹初高中的师资力量,进行项目整体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可供选择课程活动。针对学科特长生,数学竞赛从初一,物理竞赛从初二,化学竞赛从初三开始开竞赛课;针对拔尖学生,跨一个或两个学段上竞赛课,有的则初高中生混组上课,确保高水平学生能各有所获,在学科竞赛项目中保持优势。除特色竞赛项目外,两校统筹初高中年段,集体开展“时间箴言·课室铭”“创意度中秋”“学党史·访家史”等特色活动项目,成果全校展示,在学生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2021年4月,通过聆听长辈叙述、查阅历史资料、探访历史遗迹等方式,初二年级学生张泓翰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自己家族长辈的奋斗历程及其所处年代的历史背景。随后,以家族历史为题材,张泓翰花了几天的时间,创作了作品《越平凡,越伟大》,并在主题班会上和其他同学分享。人民日报客户端以《福建晋江一中、华侨中学:访家史促学党史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对此特色项目进行报道。

  师资共用:“头雁领航”带动名师辈出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竞争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校际协同发展的关键。两校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开展联合办学,根据教师的教学强项与教学特点进行调配,人岗相适,真正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成长。通过几年的努力,两校打造出了一支充满发展张力的教师团队。

  “头雁”领航,协同发展。在联合办学过程中,两校师资进行了重新调配,两校共同的校长带领团队注重顶层设计,根据两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从分管领导、教研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每个岗位都明确了职责。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一心扑在教育上,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台,积极化解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领导带头干,教师跟着来。”在校长的引领下,学校构建出了一个同心协力的教师队伍。有一批侨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如工会主席张美丽老师协管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各学科组教师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潜心研究。在她的努力下,英语教研组成为晋江市重点建设学科、泉州市教科室英语建设基地。作为工会主席,她在推进学校民主建设、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分配条例制定、处室调整、职称评定、校务公开等工作中,大胆创新,积极发挥工会职能,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科带头人的蔡秀敏、林晓岚、陈维哲、王丽明、庄娇蓉、黄日丽、刘翼、袁勇、柯澄江、朱婉芬等骨干教师都做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在“头雁”的引领下,强有力的雁阵团队形成,涌现出了吴瑞红、高家琛、郑晓虹、许美轮、陈永福、吴嘉玲、杨丽华、蔡承英、吴春燕等优秀教师。两校教师们共同研究应对策略,共享优势资源,互相促进与互补,在深度契合中师资队伍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

  打造平台,名师辈出。两校在“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人员编制及工资落实情况等方面,认真执行晋江市教育局有关文件规定,又能创新发展平台,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成长。一是实行“强师工程”。两校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组织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鼓励教师出版教育教学专著;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和出国进修考察,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两校每年举办一次教学技能岗位练兵、比赛活动,以建立教师发展体系为重点,以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核心,推动学校教师队伍规模、质量、结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教能力。二是实施“苗圃计划”。两校以提升中层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为重点,完善学校中层干部聘任、管理、考核机制,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完成中层干部的届中考核聘任工作,提高中层干部素质;推荐优秀中层干部参加各级集中培训、挂职跟岗、读书交流、实践研修活动,培养校级管理人才和教育后备力量;积极选派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到省内外优质学校挂职交流和跟岗学习,通过联合培训、联体研修、联动教研、开发共享课程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提升学校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的专业能力。三是实施“孵化计划”。两校全方位培养造就爱教育、懂理论、尚实践、能创新、见实效、有影响的教学团队,让“术业教师五愿景”成为每位教师进步的路线图:从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再到教学名师,最后成为教育专家。最后,学校还注重实施人才储备与引育,及时地补充、储备优秀教师,用来支持联盟学校可持续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是集团化办学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学校成功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未来两校还将通过不断厚实师德底色、重塑教师观、打通校际人才流动渠道、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实施人才储备与引育等途径,加强名师培养,强化名师打造,为高质量集团化办学提供师资支撑,也为集团化办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教学共研:“学科哲学”撬动课堂变革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主渠道在课堂。华侨中学和晋江一中联合办学,以哲学思维为核心,从“哲学立校”“哲学治校”,到“辩证淬能、课优生优”“辩证淬能、案例研究”细化具体教学措施,深化课程改革;从“为什么教与研,教、研什么,怎么教与研”这些教学问题的本质入手进行梳理,深入开展“学科哲学”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将这种思维方法论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及每一堂课、每一道题;从打造精品课堂品牌,培育精品课程,提炼教学成果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本课程体系入手,通过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撬动课堂变革的发生,促进办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奠定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基础。

  “哲学治校”打造教学品牌。两校以“哲学治校”总体方略统领学校工作,落实“学科哲学”,确立“一核心(核心概念),两基点(问题教学、教学建构),四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路线图,建立学科哲学建设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衔接路径,落实以“学科哲学”为中心的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大纲和学科实施办法,以概念观、方法论和价值论为指导,探索实践学科核心素养及实现路径,建成有“学科哲学”特色的新课程改革样板校。

  学校树立教学本质“四维观”,落实教学工程“五章程”、课堂教学“五步骤”。首先,建立以概念观、方法论为抓手的“三问三解”教学模式(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意义与价值)。其次,重构教学本质“四维观”,聚焦“新时代教学三观与辩证淬能”,落实教学工程“五章程”。教学本质“四维观”是指学科观、概念观、思维观、素养观。教学工程“五章程”是指“统筹性备课、思辨性设计、纲目式建构、创造性教学、科学性检验”,对完整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规范;推进落实“审题导入、概念推演、认知建模、探寻价值、反馈检验”课堂教学五步骤,对课堂的基本环节进行要求与规范。最后,基于“学科哲学”开展教与学的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融合。各学科根据生情,通过集体备课、精品教学设计,实现备课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行“师生举荐精品课”,实践“精品课六标准”,实现“精品课堂”常态化。

  “学科哲学”建设校本体系。两校实施专业教师“结对子方案”,在两校教师中选派教学、德育骨干,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打造教学品牌。两校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教师的教、学、研,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测评。一是打造“课题牵动—名师工作室平台—成长共同体—教学成果—实践辐射—专业成长进阶”的校本教研体系。二是提炼教学成果,实现成果进课堂。以科学的评价促进优势学科的打造,鼓励撰写案例、分享交流论文和研究心得,鼓励著书立说,促进教师把自身的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教育创见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大力奖励教育教学成果,淬炼教师成长力,提升教师专业核心素养。

  文化共生:“文化故事”达成各美其美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状态和校园风气的集中表现,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突出体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华侨中学与晋江一中联合办学突破了以往学校的发展方式,强调学校应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走内生式发展之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校。晋江华侨中学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实践方式及物质、精神文化。在与晋江一中联合办学后,形成了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和文化共生的学校文化建设主基调。双方都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共有的人文精神来抓,力图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互融共生,建设既有共同文化,又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文化故事的创建是两校协同文化建设的亮点与重要支点,学校以丰富精彩的“文化故事”来表达教育理念、育人场景和办学成果。生动的文化故事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接触和互动不再是机械的、程序化的、冷冰冰的,而变得亲切可及,教育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

  传播正能量,发现真善美。与晋江一中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华侨中学走入文化重塑、文化融合的良性轨道。晋江一中的校园文化故事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华侨中学提供了样板。侨中师生结合本校特色,运用“文化故事”进一步优化学校文化,师生用心寻找生活亮点,用情点燃智慧火花。在传统的“风、雅、颂”主题的德育体验活动基础上,形成素养梯度目标文化故事体系,从初一至初三,落实初中三年素养梯度目标。学校每学期结合年级主题,顶层设计高质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推动学生深度阅读、思考、表达,撰写文化故事。实施“每周美育陶冶”,分升旗美肃敬、演讲美口才、故事美暖心、礼仪美文明、思政美“三观”、静修美心理等方面陶冶学生的知情意行。实施“每日两讲”,既是每个学生展示个人风采,发展演讲与口才能力的分享平台,也是了解他人、发现真善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平台。

  传诵“华文明”,讲述“侨文化”。作为闽南一所著名的华侨学校,学校的变化与发展,无不凝聚着海内外爱国爱乡侨亲的心血和汗水,学校表现出“华文明、侨文化”的鲜明文化特色。经过70年办学历史的积淀,学校传承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心怀祖国、情系桑梓的家国情怀和创新创业的开拓奋斗精神的学校文化。侨中师生以侨亲捐赠的“孙江楼”“美英楼”“锦胜育才楼”“慈晖楼”“南霞美楼”等大楼,创作“我和大楼”的故事,讲述了侨亲奋斗历程和心系故土反哺桑梓的家国情怀。2015年4月,晋江一中、晋江华侨中学开启“五店市寻根·发现之旅”活动。初一年的王宇翔在《永远的别墅》中写道:“在五店市的众多楼房中,‘涴然’别墅别具一格。新中国成立之初,晋江华侨中学建校伊始,苏孙江先生一家毅然将这幢别墅借给学校作为办公室和教师宿舍之用。岁月流逝,到了2010年,梅岭组团片区改造中,苏千墅先生代表家人与政府签订了征拆迁协议,将涴然别墅交给了政府。‘涴然’是苏孙江先生的别号,也寄寓绵延不断的乡情,滋润一代又一代晋江人的心田。”

  晋江华侨中学这些特色鲜明的华侨故事与晋江一中流传着的耳熟能详的“石鼓山的故事”“大楼的故事”“校亲的故事”等感人故事交相辉映,相融共生,各美其美,成为哺育两校师生心灵的精神养料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侨社共助:“校亲侨力”促进合作共赢

  晋江华侨中学注重凝聚各方力量,服务教育事业发展。侨中与晋江一中初中部的联合办学,是晋江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睿智与远见,各级各部门因地制宜、合理划片,鼓励探索、多元创新,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和关照。从晋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分管领导,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镇街有关职能部门,都为侨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侨中的融合发展。学校办学高质量发展也是侨社共助、校亲侨力合作共赢的成果。

  家校合作协同参与。学校的公共性承载了家长、社区和居民的期待和要求,决定了学校发展需要家校和社区的协同参与,而家长和市民重视教育,积极参与学校改革、协助教师共同培育学生。华侨中学与晋江一中联合办学,两校的家长积极沟通,主动融合,协同育人。家长积极为学校提供各种教育资源,自觉担当五项职责:作为参与者,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示范者,家长们配合学校传优良家风,树学习榜样;作为志愿者,家长们在食堂、宿舍、在大门做好引导服务,疫情防控期间参与学校核酸检测工作,为学生错峰入学返校和放假回家保驾护航;作为协作者,他们在班级QQ群、微信群、钉钉群中协助班主任老师答疑解惑;作为监督者,家长们积极行使师德师风监督功能。家校协同育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热心教育人士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捐赠教学物资,成立各类教育基金会,无私地支持学校发展。

  侨亲校友共助发展。晋江华侨中学的创办、发展和辉煌,与华侨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1953年秋,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侨乡子女求学无门,青阳、涵口一带热心教育人士和丁红娟等侨属,在晋江县文教科的支持下,积极筹办“晋江第七区私立青年补习学校”,奠定了70年辉煌办学的基础。此后,以苏孙江、柯美英为代表的第一批华侨,为创办侨中捐款捐楼;以苏千墅、庄金洲、杨金溪为代表的第二批华侨不但捐钱捐楼,还设立基金奖教奖学;以菲律宾侨领王来法、施碧昌、柯智超为代表的第三批华侨,虽远在海外,却心怀母校,捐建“菲律宾校友楼”,推动校董会成立。特别是苏氏家族,更是几代人无私捐助。早在侨中创办初期,学校学生人数递增,原有校舍极为紧缺,已无法容纳,校址迁于庄氏、蔡氏两祠堂。1957年,苏孙江先生夫人柯美英女士慨然将其新建楼房一层让出,供学校教师办公住宿。此后半个多世纪,苏氏家族仍心系侨中,持续慷慨捐资办学。苏孙江先生之子苏千墅先生继承父志,为团结更多香港校友共同关心、支持母校的发展,同校友庄铭辉、庄金洲、杨金溪、曾淑芳等人一起倡议成立“晋江华侨中学香港校友会”。1991年2月,晋江校友会成立;同年5月香港校友会成立;2010年,菲律宾校友会成立。各校友会成立之后,始终给予母校无私的关怀,历任会长都曾多次率校友到侨中为学校出谋划策。自2016年以来,苏千墅、庄金洲、庄永新、张长春、丁金龙、杨友明、苏联益、王榕沙、张铅锌等校亲发起人,历经七年,先后与学校联合召开十多次筹备会,新时代的首届校董会终于成立,王冬星、林水杰等60余位校亲也慷慨捐资,助力校董会成立。2013年侨中与晋江一中联合办学后,庄金洲校友在接见校长陈燎原时,语重心长地勉励他:“我们侨亲相信侨中一定会办好,不会辜负我们的心血。办好了,我们会更加支持。”侨中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侨亲的心血与力量。

  华侨中学与晋江一中联合办学后,亲密互动,共同推动华侨中学成立发展教育基金会和校友总会奖教助教基金。校亲的助力,深化了侨中各届校友会的联系与支持,增进校亲与母校的情感,助力学校快速发展。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新时代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新任务,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民生新要求。集团化办学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下,集团化办学仍面临着挑战,如实践中出现了“集而不团”“拉郎配”“同质化发展”“自主办学能力缺乏”“活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可能。晋江华侨中学、晋江一中联合办学10年的探索与实践,为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理念引领。立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使命,突破单一“共享”观念,在集团内部建立“共建共享共生”的理念,坚持民主平等、双向互动、互利共生,以“共建”促进“共享”,通过“共享”促进“共建”,最终达到“共生”的目标。传承历史、尊重差异,进行文化观念重塑,凝练先进办学思想,鼓励特色创生,促进各美其美,形成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激活内力。深化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包办婚姻”走向“自由恋爱”,坚持“学生第一”,以学生发展真实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内生发展为根本,整合集团平台与资源,优化学校治理模式,通过一体化管理,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模式,激发内力、练好内功、强化赋能、特色发展、和谐共生。

  盘活资源。打破校际藩篱,丰富拓展、创新盘活资源类型和运用方式,既要注重盘活传统课程、教学、师资与教研资源,创新传统资源使用机制与效果;同时还要盘活社会资源,促进全社会共同支持学校与学生发展,努力形成开放共享、协作互助的资源流、信息流与能量流,为集团化办学注入新动能新优势。

  用活政策。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明确优质均衡目标,突破学校单元办学思路,用活经费、编制、治理变革与绩效评估机制,加大对办学实践创新与探索的支持力度,调动成员校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开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标签:基础教育|义务教育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