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有个教龄110多年的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四人 同守三尺讲台
正值暑假,晋江第二实验小学老师陈莹莹时常回到娘家永和菌边村,与父母话家常时,总绕不开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等话题。
“我们家三代四人教龄加起来有110多年。”陈莹莹的父亲、现任永和英墩小学校长陈国霖指着墙上挂着的“教育世家”牌匾,一脸骄傲。
第一代:
择一事 终一生
“我父亲17岁当老师,昼夜扑在教育工作上。”陈国霖的孩童时代一直跟在父亲陈仲德身边。当时,陈仲德被分配到永和公社最边远的学校——周坑观头小学任教。
“学校离我们家有10公里远,父亲一人担任着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他每天清晨起床后,生火做饭、上课、批改作业、家访,忙得团团转。”从那时起,一粒名为“教育”的种子埋进了陈国霖心中。
陈仲德在周坑观头小学教书时间长达11年之久,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当陈仲德因为年事已高申请调回邻村上宅村教书时,当地村民、干部闻知后,家家户户都拿出当时农村最大礼的鸡蛋和面线,三五成群结伴送到家里。“到现在还经常听到村里老一辈谈起这件事。”每每听到村里人对父亲的夸赞,陈国霖内心满是骄傲。
退休后,陈仲德也没闲着,村里乡亲一有建房子、红白喜事,大多数人会请他书写对联、书帖等。到了85岁高龄,他还在为菌边村祠堂写对联、字匾。村里学校建设、华侨联络工作,他负责筹集资金,并连续担任两届群滨小学校董会董事长,不遗余力地为教育做实事。
第二代:
坚守农村 因材施教
1981年,陈国霖继承父亲的教育“衣钵”。他在28岁时更是成为当时永和镇最年轻的校长。
“农村教育就要从农村实情出发,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培养个性。”在农村教育一线摸爬滚打了36载,陈国霖任教过几所学校,留下了显著的成绩——他四处奔波,带头兴建永和群滨小学的宿舍楼,修缮教学楼,添置教学设备;他牵线搭桥,让当时的校董会成为现在学校的坚强后盾。2000年,陈国霖来到了永和益群小学,当时学生上课的地方很简陋,他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让学生能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四年前,陈国霖调到永和英墩小学,每天早上7点不到,他就到校迎接学生,在抓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注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目前,英墩小学正在兴建的综合楼,从设计、监工到装修等,陈国霖都亲力亲为。
值得一提的是,陈国霖的爱人陈三妹也是一名语文老师,2014年退休。“我们夫妻俩这几十年来,都在为农村教育奋斗,很辛苦,但是也值得。”从踏入教坛的那一刻起,陈国霖就不曾后悔过,并通过身体力行,给予女儿教书育人的理念及爱国爱家正能量的教育。
第三代:
守住初心 勇于突破
2009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陈莹莹接下“接力棒”,现就职于晋江第二实验小学。
在学校里,陈莹莹是公认的“点子王”。这不,作为“晋江市十佳辅导员”的她,在中队成立“向上向善小队”,设立“好事箱”,激励队员主动行善;每周的读书论坛,学生们自发地承担每一周的论坛分享任务,制作PPT、撰写稿件,争当“红领巾小书虫”,班级书香浓浓……
教学上,陈莹莹倡导“简约语文”教学模式,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开展“亲子共读”“读书论坛”阅读分享等活动,指导学生获奖无数。潜心研究教学的她,曾获晋江市语文课堂观摩评优活动一等奖。平日,钟情阅读与写作的她也多次在各级征文中获奖。
“从教十年,从农村来到市区,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与反思,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教学方式会变,而唯一不变的,是永远记住长辈们对教育的热情,永葆对教育的初心。”陈莹莹说。
(记者_蔡红亮)
- 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入选全国“最美奋斗者”候选人名单2019/07/24
- 聋儿语训老师陈雅玲: 用心倾听世界上“最美的声音”2019/07/22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安检员蔡萍娜:“在岗一分钟 就要安全六十秒”2019/07/18
- 侨资兴教 点亮“心灯”2019/07/12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