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内坑有一支乡村振兴助力军 “最美夕阳红”念好乡村“三治经”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9-06-18 08:25
  

  前一阵子,晋江内坑镇黎山村开了一场乡村治理基层协商民主会,协商修建连接前山、张坑两个自然村的道路,解决自然村融合发展问题。令人没想到的是,参与协商的主力是村里的老人。

  据悉,经过几年的探索,内坑充分发挥老年人作用,让老年人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之路,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助力军。

  民主治村

  村里事大家商量办

  霞美畲族村是内坑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人口3000多人。村内有一座始建于1496年的钟氏家庙。

  最近几年,钟氏家庙墙壁出现了裂缝,影响建筑安全。村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主张拆掉重建,周边村的家庙重建后非常气派,霞美畲族村“输人不输阵”;二是主张修缮保护并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留住历史。

  两种声音各有主张,谁也说服不了谁。

  该怎么解决?今年3月,村委会主任钟长哲找到了村老年人协会会长钟长生。“是否可以尝试召开协商民主议事会,村里的事由村民做主,大家商量着办。”双方一拍即合。

  随后,村两委与村老年人协会联合走访村里的各界人士,前后召开20多次会议,最终商定4月16日召开协商民主议事会。

  “如果申请为文物进行保护,对咱们村是一种荣誉。”“我打断一下,我也认为修缮是有好处,但修缮的费用该怎么算?咱们是不是要了解了解。”……议事会现场,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老年人协会代表挨个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

  经过无记名投票,最终决定修缮保护并申请文物保护。至此,困扰霞美畲族村多年的钟氏家庙问题得到解决。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只要大家坐在一起商量,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在钟长哲看来,在协商民主议事会中,老年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法治村

  老年人“充电”成调解能手

  事实上,内坑老年人尤其是老党员、老干部在乡村法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宅、黎山、后山三个村是内坑街上有名的“霸村”,年轻人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以至于影响到内坑街上店铺的生意,大伙“闻村色变”。

  “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咱们几个是刺头村,干脆组建东宅、黎山、后山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一来调解打架斗殴矛盾纠纷,二来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年轻人。”东宅、黎山、后山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曾阶南说。

  1993年,东宅、黎山、后山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授牌授印。调委会成员由三个村的退休村干部、老党员组成,专门调解打架斗殴引发的矛盾纠纷。

  调委会成立之初,老村干部、老党员法律及调解知识欠缺,为此,召开了多场法制教育讲座集中“恶补”,由“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吕永春授课,讲座还邀请了三个村的“问题少年”参加。

  吕永春的法制教育讲座一开就是7年。调委会成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曾阶南从零基础变成远近闻名的调解能手;而“问题少年”参加讲座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2000年,是东宅、黎山、后山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分水岭,之前打架斗殴的调解高峰期时每月10多起,之后便很少见到调解这类矛盾纠纷,连工商纠纷也变少了。

  时代的变迁,如今东宅、黎山、后山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则开展司法进校园活动。

  以德治村

  好家风连成好乡风

  “三治”融合中,德治同样也离不开老年人。在内坑,老年人是传道授德的主力军。

  曾火炎是亭顶老年人协会会长,去年年底,亭顶红色粮仓革命遗址修缮完工,他成了红色粮仓讲解员,不仅介绍红色粮仓的前世今生,还宣传曾氏家风家训。

  每每有参观者到来,曾火炎总是热情接待,浑厚的嗓音,结合背景故事、精彩的讲解,让参观者印象深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挂在红色粮仓的这个曾氏家训时常被曾火炎挂在嘴边。

  今年69岁的曾火炎有一个习惯,午睡必须坐着,躺着完全睡不着。“百善孝为先,我这个习惯就是照顾中风的母亲养成的。”

  谈到母亲,曾火炎异常激动,眼睛湿润,音量不自觉地提高。母亲60岁那年中风,93岁去世。33年如一日,曾火炎与兄弟们轮班照顾母亲。他白天照顾母亲,几乎寸步不离,母亲有什么要求,他第一时间满足,于是养成了坐着午睡的习惯。

  有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曾火炎等老年人协会会员极力推荐在红色粮仓建一处家风家训馆,将曾氏良好的家规家训集中展示。

  好的家风能连成好的乡风,去年,亭顶村委会、亭顶老年人协会、亭顶后库老年人协会联合发布了《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

  亭顶后库自然村老年人协会秘书长曾批准说,在后库自然村,丧事一律简办,且不超3天;喜事新办,宴席一律不超过30桌。铺张浪费减少了,粗略一算,全村一年能节省三四十万元,多的时候上百万元。移风易俗捐出的钱,占修建道路总金额的40%左右。

  (记者_陈崟)

标签:乡村振兴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