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晋江国际鞋服设计大赛落幕:指引设计新方向 培育行业“萌芽”
近日,第十二届晋江国际鞋服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正式落下帷幕。作为有着12年历史的经典赛事,大赛培育了许多优秀的鞋服设计人才,有不少曾经参赛的青年设计师如今已是国内许多大牌鞋服企业的高级设计师。
比起往年,今年大赛更新增了配套活动“2018中国鞋都(晋江)青年设计师论坛”(以下简称“论坛”)。论坛邀请了高校学者、国内知名企业设计师等业内人士,从大赛作品点评出发,结合自身设计经验、教学经验、赛事选择、当下设计流行趋势等角度,多方面论道青年设计师的培育与青年设计师的自我成长。
征才
栽下梧桐引凤来
“在大赛舞台上拿过金奖得主的,混得都挺好。”特步运动表现产品部副总监罗检生在论坛上点评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论坛上,许多业内人士都谈到了设计类学生虽多,但优秀的设计人才却仍处于匮乏阶段的困境。
大赛现场,罗检生在休息间隙主动与几个青年设计师交流。他透露,在大赛中作品打分为A类的,一般后期都会接到特步HR的电话。他表示,对于企业来说,优秀的设计人才永远不嫌多,而比赛是企业发现“好苗子”的一个好平台。
对此,大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赛在初评和决赛阶段都邀请了知名企业的设计总监或高级设计师加入评委阵容。一方面,看中这些业内人士对市场的敏锐度,以此检验参赛者的设计功底,准确定位其作品在市场需求、应用技术、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前瞻性,以及是否具备批量化生产的可实现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提供平台,“让许多还在高校的设计类学生和从业时间不长的青年设计师有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对接企业与人才,相当于是‘栽下梧桐引凤来’。”
从大赛作品征集情况来看,大赛共征得参赛作品近900件,参赛者覆盖范围广,来自福建、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等国内19个省份,覆盖了60余所高校。
本次大赛评委之一,中国皮革协会真皮标志办公室副主任周富春认为,大赛是专门针对运动鞋服类的专项比赛,这也是晋江本地产业发展的一个特色,对推动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打造设计师很有意义。“尤其是大赛已经举办了12年,已经可以看到大赛产生的实际效用,有很多当年的参赛选手现在供职于安踏、特步、李宁等国内知名运动鞋服企业,可见大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培养人才、发掘人才的作用。”
在周富春看来,比赛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凡有一点新元素能够带动行业的一点前进,通过每一年赛事的积累,所造成的影响和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在比赛中,吸引青年设计师,让青年设计师更有归属感,激发他们对未来所从事行业的热情,让他们融入产业与行业中,融入作品设计的潮流中,“这对我们行业和产业来说,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育才
专业引导不缺位
目前供职于深圳市爵邦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连善建就是往届大赛的参赛者,这次,他从往届比赛设立的设计师交流群中看到了论坛消息,“以前参加比赛没有专门设置这种交流的环节,这次没参赛,是冲着专家们来的,看看有没有干货。”
论坛过程中,连善建频频拍摄专家演讲PPT。他表示,从业两年来,从实践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但论坛上专家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依旧很有借鉴意义。他感叹,“有的东西很系统,干货很多,当初课堂上老师都没教过。”
据悉,2018中国鞋都(晋江)青年设计师论坛是晋江国际鞋服设计大赛举办12年来,首次以论坛的形式,将评委点评、专家指导、设计师互动交流等融合在一起。
大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大赛中,评委点评与参赛者之间的交流较为零散,而以论坛形式进行,更正式,也更方便评委们对大赛作品整体情况做出更全面的梳理,引导参赛者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邀请专家做主题演讲,增加信息获取与交换渠道,让青年设计师们了解时下企业、行业的新方向、新玩法,学习专业人士的设计手法。
对此,周富春认为,通过论坛形式的交流与传达,信息更加系统,传达也更为直接。
本次大赛评委之一,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鞋服饰品及箱包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于百计也指出,比赛不能局限于名次,赛程与配套活动设置也很重要。
在于百计眼里,选手答辩后设置的论坛,让专业人士分享经验,评委们对决赛作品情况做出了总体点评,深入分析青年设计师们容易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是很好的赛事设置形式。
“比赛不仅是人才选拔,更是人才培养。要看到一场比赛对行业、地方、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影响,对青年设计师们的专业引导不能缺位。”于百计说道。
成才
进一步突破自我
本次大赛决赛的评委之一骆曦,现供职于国内某一线知名运动品牌企业,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运动鞋设计大赛(现名为“晋江国际运动鞋服设计大赛”)金奖得主。
实际上,第六届晋江国际运动鞋设计大赛并不是他第一次参赛,他第一次参加晋江国际鞋服设计大赛是在大三。他告诉记者,自己前前后后共参加了4次比赛,并不是一开始就捧走了金奖。
“希望参赛选手们更关注自己在比赛中的成长,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名次。”谈及自己最初参赛至今近十年,从一个工业设计类的学生成长为国内某一线知名运动品牌企业高级设计师的经验,骆曦沉思片刻,如是说。
骆曦表示,作为过来人,自己非常清楚青年设计师们容易犯下的通病,“不服气很正常,会觉得名次比自己好的人的作品可能手绘功底一般,没自己有创意等。但是,不要只是看名次,要看看别人哪里做得好,凭什么获得大赛评委专家的肯定,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不足。”
对此,大赛特别奖得主凌培瑜也深有体会。她表示,金奖得主宣布后,她以为自己“彻底没戏了”,但当时除了沮丧外,她也在参赛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表示将在手绘能力、PPT制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突破自我。
凌培瑜赛后也受到了许多参赛选手的祝贺与关注,不少原先并不相识的参赛选手主动与她交换联系方式,交流设计理念。
事实上,青年设计师参加比赛,不仅在于个人成长,更在于通过赛事平台更加深入行业本身。
骆曦建议青年设计师多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赛知道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借助类似晋江国际鞋服设计大赛这种品牌赛事的平台,多认识业内专家学者与同行。他透露,自己当初就通过赛事认识了很多设计行业的朋友,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我们也还有联系和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说,赛事让青年设计师更近距离地接触业内大咖和同行。”他认为,设计不是闭门造车,青年设计师应该多利用赛事提供的平台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和视野,寻找、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揠苗助长不是一场比赛的目的,寻找“好苗子”,引导其成长,为青年设计师提供平台才是赛事的初衷。而青年设计师要成才,终究还要看个人修行。
(记者_刘宁 陈巧玲 文图)
- 第十二届晋江国际鞋服设计大赛落幕2018/08/19
- 运动鞋服设计大赛 实力打造经典赛事IP2018/04/21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