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揭秘德化山寨古堡:有为抵御倭寇而修 有山寨立规“入寨不杀人”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8-04-12 09:58
  

国宝村下尾山上的下井寨内,还有一栋破败的房子

  【为抵御倭寇而修——国宝下井寨】

  在战乱的年代,“太平”是老百姓最大的期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桂林乡的太平寨,德化还有几处山寨也是以“太平”命名。其中德化县国宝乡的叶氏太平寨也曾庇护着一方乡民。

  在国宝乡国宝村,还有一座山寨,当地乡民曾靠他抵御了上千名倭寇。

  叶氏太平寨立规“入寨不杀人”

  叶氏太平寨,位于德化县国宝乡国宝村石竹山顶峰,海拔1096米。

  《国宝叶氏族谱》载:明·崇祯甲申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建,咸丰三年(1853年)重建。石筑,四周石垣内架住屋两栋。正门上立横石碑一方,题曰“叶氏太平寨”。

  德化县教育局高级教师叶志向,是国宝乡国宝村人,他业余时间喜欢研究家乡的历史,对国宝的山寨情况也比较了解。据他介绍,国宝叶氏主要居住在国宝村和佛岭村,两个村范围内有山寨5座,分别是叶氏太平寨、下井寨、高寨、水尾寨和郑氏族人所建的洋头寨。这些山寨都是当地乡民为了躲避战乱而修建的。

  叶氏太平寨建于明末清初,当时战火纷飞,叶氏先人为保全族人而修建。后来局势稳定,叶氏族人就回到村子生活,太平寨渐渐荒废。到太平天国时期,再次发生动乱,当地村民重修叶氏太平寨避难。民国时期,地处闽中的德化,匪患四起,村人再次到太平寨避难。据当地村民介绍,叶氏太平寨曾设规矩“入寨不杀人”,即只要人进了山寨,就不允许杀人,也不会被杀。

  如今,叶氏太平寨早已经荒废,通往山寨的小路也被草木遮掩。

  据今年72岁的村民叶维聘介绍,从国宝村到叶氏太平寨路途遥远,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连路都没有了。

  “太平寨寨门还在,还能看到‘太平寨’三个字。”叶维聘回忆,前些年,石竹山山林失火,他上山帮忙灭火时,就看到太平寨,不过太平寨内的房屋早已经倒塌,只剩下一些围墙、石基。

  临时筑寨抵御千余倭寇

  在国宝村水尾山上,还有一个名叫下井寨的小山寨。德化国宝乡民曾依靠这个山寨,抵御上千倭寇的袭击。

  《德化县志》记载:德化县汛,兼辖岳尾、高洋……水口、郭坂等塘,领马步战守兵100名。作为一条进入福建腹地的交通要道,国宝也成为兵家往来的通衢。明朝时期,我国沿海倭寇泛滥,有倭寇曾深入福建腹地抢劫掠夺。

  据《德化县志·武卫志》记载: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倭寇千余入德化,至下涌攻寨,半月余弗克,倭乃扶伤出,郭坂(注:国宝旧称郭坂)时方筑寨,基高四五尺,乡民集其上,负竹筏屋门以御矢石,竟日不避,倭亦重伤归营,民乃下拾战具。次早,倭见之,辄去,过邑西门,往攻仙游五十余日,总兵戚继光援至,倭遂溃。

  下井寨距离村子并不远,修建在一个陡峭山峰的顶部。山寨并不大,占地一两亩,寨子外围,有一道结合山势修建而成的围墙,将山寨构建成易守难攻的“堡垒”。记者在下井寨看到,寨内还有一栋占地约100平方米,土木结构,早已经破败的房子。房前的空地被村民种满了油茶树。据介绍,这栋房子是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建的。早先村民抗倭时遗留下来的,只有草木丛生的石砌围墙墙基。

  国宝多山寨,这与当时的动乱时局有关,与国宝人重视练武健身也不无关系。据叶志向介绍,国宝叶氏除了重视文化教育也尚武,仅在清代就出了叶芬、叶宗贤、叶秉钧三位武举人,其中叶芬为清嘉庆乙卯科中武举人第二十一名,庚辰科兵部会试挑选总千卫。

  德化类似为抵御匪患而建的山寨很多,例如美湖乡阳山村午马山,有一座名为高龙寨的山寨,旧志载:“清初寇乱,里人陈为高率壮筑之,三日而成,集合近乡为唇齿,寇莫能犯。内有虬松,大数抱,今犹苍翠。”位于德化县城郊大龙山的唐寨,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县城筑城墙以前,与龙山二寨俱为附近乡民避兵之所。 

  (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徐艺星 郑光前 叶志向 李宏图 许华森 文/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标签:山寨|古堡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