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产业财经 >>正文

移动支付蔚然成风 出门不带钱成习惯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8-01-04 09:45
  

  晋江市民晒支付宝2017年度个人账单

  晋江新闻网1月4日讯 昨日,朋友圈被支付宝发布的2017年度个人账单刷屏。晋江市民也纷纷晒出自己的年度账单,表达自己的感慨。

  “90后”钱包里的1000元

  “躺”了大半年

  “都不知道钱哪儿来的,都花在哪了!”家住晋江池店的市民李竹立看着自己的2017年支付宝全年账单慨叹道。“90后”的他年收入十万左右,他看着账单思考自己是如何在支付宝上花了七万多。细究下去,有一大半都是新房装修的花费。他表示,自己有着十几年的网购经验,比起长辈们,他对网购信任感较强,也更愿意在网上“淘”东西。

  李竹立告诉记者,网购价格更实惠是自己选择网购的主要原因。而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缴费、购物则是他选择移动支付的另一重要原因。“现在谁还跑去营业厅缴费,吃个饭、坐个电梯的工夫就把水电费、话费等的缴了,顺便看看有什么需要的东西,点几下就可以等快递送来自己需要的。”

  与李竹立一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办理各种公共服务和购物的人不在少数。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2日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2017年2亿多市民在支付宝的城市服务中办理过包括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的100多种服务。

  谈及移动支付上的花费,李竹立表示,除了线上消费,线下移动支付的普及也是移动支付账单高的原因之一。“我有随身带1000元现金的习惯,但是根本没怎么用,我这1000元能在钱包里放大半年。”

  手机扫码付款

  乞丐也与时俱进

  目前线下支持移动支付的领域覆盖面极广。“有一天我去泉州办事,停红灯时有乞丐乞讨,我两手摊开表示没带现金,谁知道他竟然掏出了一张印着支付宝收款码的小卡片。”家住陈埭的市民林榕榕笑着说起了她对移动支付普及印象最深刻的事儿,她感叹道:“现在没有带钱包的习惯,都是手机扫码付款,连乞丐都跟着与时俱进了。”

  一家五金店主许女士也告诉记者:“我现在都不怕客户为了那几块钱说没带零钱,直接拿出打印好的两张收款二维码,支付宝和微信都有,直接转账。”她认为,对于小本生意经营者而言,移动支付让收款更方便,算账时也可以直接看今天收了多少钱,省了很多计算时间。

  对此,蚂蚁金服有关人士也表示,移动支付占比飙升的原因之一便是支付宝收钱码的普及。2017年以来,遍布全国大街小巷的超过4000万小商家,靠这张二维码贴纸实现了收银环节的数字化。

  此外,移动支付占比增长,市民感叹账单一年比一年多,离不开因移动支付而积累的信用产生了更多用途。比如,信用免押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芝麻信用已累计为4150万用户免押金超过400亿元,呈增长趋势。

  目前住在晋江青阳的“新晋江人”林莉玲告诉记者:“我是做金融工作的,我出差也经常使用支付宝‘信用住’,感觉免押金让手上的现金流更多了,另外,移动支付收集到的大数据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用户的还款能力。”

  相关链接

  移动支付占比82% “出门不带钱包”成福建人新习惯

  1月2日,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2017年,福建的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创下新高。其中,漳州市、龙岩市均以88%的移动支付占比排名并列第一,而泉州移动支付占比73%,相比省内其他城市,占比较低。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福建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巨变: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福建人的新习惯。与此同时,数据显示电商平台上“钱包”的搜索量首次下降。随着支付宝推出收钱码、普及乘车码、支持扫码骑共享单车……只带手机出门,扫码、被扫码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这一年堪称中国的“码年”。

  这一年,移动支付改变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不带钱包:通过在线缴纳水电煤等低碳行为,1081万福建用户在蚂蚁森林共减排7.4万吨,累计为地球种下48.8万棵真树,种树量全国第九。通过移动支付积累信用,2017年福州人共信用免押金近3.2亿,比去年增长8倍。

  (记者_刘宁)

标签:支付宝|移动支付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蒋妮蒋妮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