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专访十九大代表、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海博TV  2017-10-20 11:04
  

  一个代表就是一面旗帜,十九大代表肩负人民的重托与期盼。他们将以怎样的精神风貌履行职责?又如何展望未来的五年?党的十九大期间,海博TV推出全媒体直播《十九大代表面对面》,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政治本色。

  砥砺奋进促转型继往开来谱新篇

  ——十九大代表、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接受福建电视台专访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福建电视台播出十九大特别报道《继往开来迎新局》。日前,十九大代表、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走进特别报道北京演播室并接受专访,从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谈起,细数泉州“走出去”开展经贸文化交流的收获,分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程,畅谈泉州砥砺奋进的五年带给百姓的获得感,展望豪情满怀的未来。

  海丝建设拓展新天地

  作为海丝起点,泉州不仅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到,泉州等城市的古港是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郑新聪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借用历史的符号做现代的事,泉州大有可为。对外交流,泉州过去有着悠久的传统,泉州的现代民营经济、制造业特别发达,需要开拓更大市场,“走出去”已是势在必行。

  近年来,泉州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实施十大行动计划,被确定为14个战略支点城市和重点布局的15个沿海城市港口之一,泉州出口加工区获批综合保税区,连接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性项目——兴泉铁路今年3月全线开工。

  以文化为纽带,泉州不仅履行了文化外交使命,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两度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展览,承办亚洲艺术节、海丝国际艺术节、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等,还启动建设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海丝文脉代代传承,泉州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今年获批以海丝和古城为特色的城市“双修”国家试点。

  乘势“一带一路”,泉州还推动合适产能“走出去”,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落户泉州,去年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贸易总额超820亿元,占全市贸易总量的50%,民营企业赴境外投资增长283.9%。

  供给侧改革引领实体经济转型

  经济领域的表现同样亮眼。面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泉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转换,制造业大盘稳定增长,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产业培育取得突破。

  2013年以来,泉州在福建省率先启动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协作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而先进的石墨烯技术,也在泉州产业上得到有效应用。

  “石墨烯的开发应用,对泉州而言,不仅是高新产业的增长点,而且通过植入传统产业,可撬动纺织鞋服等行业‘老树发新芽’。”郑新聪表示,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的推广应用,泉州传统产业可以永葆生机活力。“但无论怎样转型、怎么升级,泉州制造业立市的根本不能变,应当依靠产业大结构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做得更大更强、更有核心竞争力。”

  百姓是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

  “泉州的发展,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郑新聪介绍,泉州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优先、兜牢底线、共建共享,五年来新增中小学学位9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7.5万个、医疗机构床位1.1万张,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人群全覆盖。

  同时,泉州以绣花功夫抓好精准脱贫,采取干部挂钩、壮大村集体经济、跨村联帮带、低保标准与扶贫线“两线合一”等措施,深入实施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三百工程”,帮助12.6万人脱贫。正在开展的泉州“XIN行动”,更在抓好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基础上,深入解决民生欠账。

  郑新聪表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部署的战略任务,更好更快地推进“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现代化泉州建设,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十九大|十九大代表
稿源: 泉州晚报、海博TV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