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 安海聚焦聚力促发展
安海,一个千年古镇,在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和镇域面积都堪比其他地方一个县市区。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15年来,在管理权限、财力储备和人才支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安海镇不断地探索、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破解体制障碍,解决历史欠账,在社会民生、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5年来,安平古镇是如何走向海丝名城的?本期“强镇之路”带您走进安海寻找答案。
晋江新闻网5月15日讯 13日上午,安海安平桥景区举行了一个“三份特殊礼物”捐赠仪式:游览车六部、樱花树一百棵、百年黄荆古树一株。这三份特殊礼物分别是晋江爱心人士陈永建、吴清标、杨春木先生热心捐赠。
各界积极参与景区建设,助力安海发展——这是近年来安海不断强化“爱安海”共识,凝聚社会合力,共同推动安海发展的体现,也是安海立足古镇实际,确立“深耕人文安海、涵养实力安海”理念后产生的“蝴蝶效应”。
2015年以来,安海镇党委政府抓住“文化亮点”和“教育强项”的本土实际,以“八个一”为主要抓手推进文化建设,以整合提升优质资源重塑教育品牌,并制订了文化、教育两个“三年行动计划”;举办了端午、中秋、元宵等三大节庆民俗活动,城镇品牌效应在活动策划、运作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安平桥景区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海题材”创作项目持续深化;经梳理、培育,安海的文保单位、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文体社团、省级以上社团会员等五项数量均全市首屈一指,在全国镇级当中也属少见……
做亮文化亮点,做强教育强项,这也使得安海镇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两年之内央视六进安海,各级媒体对于安海的关注更是屡见报端,城镇品牌持续提升。
“借助安海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提升城镇品牌,重振古镇雄风,进而集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合力,这是我们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打造海丝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安海镇党委书记唐春晓说。
据了解,2002年,安海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镇后,获得体制机制改革契机,全镇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各方面改革。2014年,安海被确定为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安海镇党委政府以加快“省级小城市”建设为目标,先行先试,探寻破解“小马拉大车”的有效措施。
“我们觉得‘小马拉大车’,一个就是方向要对,还有一个动力要足。方向对了,走的路才对;动力要足,才能够持续发展。”唐春晓说,“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主要就四个字:聚焦聚力。‘聚焦’是找准方向,找准突破点;‘聚力’是强化动力,提振精气神。有了方向和动力,小马就成了一匹骏马,拉起大车一路驰奔。”
聚焦必须找准突破点。“这些突破点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安海的群众,安海的民生,安海的现在和未来,需要我们去解决什么问题。”唐春晓说。
基于此,安海镇党委政府坚持问题导向、责任导向,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使安海在推进小城镇机构改革和建设“小城市”的试点中走出一条新路,解决了一系列痛点、难点和盲点问题。
聚力必须抓住切入点。“在聚力方面,我们一方面就是提振干部精气神,另一方面就是凝聚社会合力。提振干部精气神,我们一直在全镇机关干部当中强化三句话:‘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以推诿避事为耻,以负责担当为荣’‘尽全力、无私利、有底线’,建设一支能干事、敢担当、不谋私利的干部队伍。凝聚社会合力,我们通过人文建设来凝心聚力,营造浓厚的‘爱安海’氛围。比如,在晋江经济报上刊发每周一期的‘爱安海’专题,引导社会各界用‘爱安海’的心来做‘建安海’‘兴安海’的事。”
聚焦聚力的安海镇,在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方面,实施哪些具体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海镇以推进省级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为动力和主线,不断探索、创新,在生态治理、社会治理、城市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多个全市乃至全国“率先”:深化“河长制”;率先建成“3+1”平台;率先实施联动管理综合执法;率先成立镇级医疗纠纷调委会;强化宗教场所管理;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推进“阳光治违”;率先建立镇级职业经理人组织;深化法律顾问制度;实行41个村居公开承诺三年工作计划……
15年来,安海镇正是通过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缓解“小马拉大车”压力,为快速推进各方面工作提供有力保障。15年的强镇之路,安海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数字上来看,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到十倍;财政收入增长到六倍。据统计,2016年安海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41亿元,财政总收入17.2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常年名列福建省前茅,位列当年“全国科学发展千强镇”第27位、福建省第一位。
对于今后的发展思路,唐春晓表示,安海将把握好晋江申办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安海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海内外安海人日益强化的“爱安海”合力这三大机遇,继续紧扣“小城市”试点和“核心区”定位,聚焦聚力、攻坚克难、先行先试,统筹推动安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传承、弘扬和丰富、发展“晋江经验”持续发力、多做贡献。
(记者_张志耐 通讯员_尤国盘 施建侨)
- 池店:从传统农村“镇”到现代宜居“城”2017/05/08
- 陈埭:走出独具特色的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路2017/05/02
- 加速营销布局和生产布局 晋江食品产业迎来新格局2017/04/24
- 泉州市市长康涛在晋江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2017/04/17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