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州湾畔蟳埔村: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现实的交汇

www.ijjnews.com   经济参考报  2017-04-26 15:11
  

  在泉州湾的入海口,静卧着一座风情渔村——蟳埔村。充满异域风情的蟳埔女服饰和“蚝壳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印记,而如今,新的时代正不断赋予这座千年渔村新的特质。

  蟳埔村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一条宽阔的沿海大道经村口而过,沿着马路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远远望去,这里和沿海其他富裕的村落并无二致。顺着写有“蟳埔”二字的大石头往村内走上数十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即映入眼帘:一群头上插满鲜花,身穿“大裾衫”“阔脚裤”的蟳埔女,正麻利地剥着海蛎。

  蟳埔村一角。(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被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其鲜艳的头饰和服饰是当地独特的文化名片。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蟳埔女。(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我也喜欢戴花,从小就开始戴花,也相互送花,这是我们的习俗。虽然我老了,可是我还是有戴不完的花。”70岁的黄阿婆说。直到现在,村里还有2000多人保留着戴花的传统。

  将头发盘成海螺状,穿上一支象牙簪(现在都用筷子等物),再用鲜花的花苞串成花环,圈戴在脑后,最后插上配色大胆的鲜花或绢花,这就是蟳埔女的“簪花围”。

  花环上的小花蕾多用淡雅的含笑、白玉兰、柚子花,一般要围上三四圈,随后插上鲜艳的粗康花、素馨花或者绢花。戴在头上,就像是顶着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园”。

  寻常的蟳埔女头戴的鲜花需花费四五十元,一般在夏天两天一换,冬天则可以戴四五天。粗略计算,一个蟳埔女每个月至少花500元在头饰上。据村子保存的一本账簿记载,在二十世纪70年代,全村买鲜花的钱甚至超过了买米的钱。

  蟳埔女独特头饰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骨笄头饰乃古代“骨针安发”之遗风,也有人说蟳埔村民是阿拉伯人的后裔,簪花围源于中亚妇女戴花的习俗。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蟳埔村与阿拉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蟳埔女头戴的鲜花多来自附近的云麓村,这个村庄的村民是一名姓蒲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种花的传统。每天早上五六点,爱花成痴的蟳埔女就在村内的集市上排队,购买云麓村运来的鲜花。

  蟳埔女的传统服饰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宽筒裤”,上身是浅色的右衽衣,长及小腿的宽筒裤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随着时代的变迁,蟳埔女更偏好鲜艳亮丽的红色和黄色。

  “传统蟳埔女的服饰是浅色的,比较素雅,但现在大家都爱穿鲜艳的衣服。”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黄晨每年都要承接大量的传统服饰订单,他还根据现代的审美需求,设计了一些款式更为时尚的蟳埔服饰,供游客选购。

  走在村里,不时有衣着艳丽的蟳埔女挑着担子匆匆走过,篮子里装着海蛎、海蛏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鱼。蟳埔女要抚养子女,孝敬公婆,洗衣做饭,是家庭的主心骨。当潮水退落,不论春夏秋冬,她们还要身背鱼篓,卷起裤筒,赤着双脚走在“蚵株”间,敲“蚵”挑担。隔天,天蒙蒙亮时她们就要起床,挑着一担担鱼虾到泉州各个市场摆摊卖海鲜,个个善于经营、勤劳肯干。

  在蟳埔村,满头银发的蟳埔阿婆还在撬海蛎、卖海鲜,而在城市,这个岁数的老人早已赋闲在家颐养天年。当问起为何这般辛苦时,阿婆的答案几乎都一样:“因为男人们要出海啊!”

  随着时代改变的远不止服饰,年轻一代的蟳埔女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出生于1990年的王秀梅先后到英国纽卡斯尔和荷兰格罗宁根留学,2016年回到蟳埔村,与祖祖辈辈靠海为生不同,她做起了进口红酒的生意。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选择更多,很少人靠海为生,同龄人有到公司上班的,也有做老师的,很少有年轻人讨海的。”王秀梅说。

  因为有国外留学的经历,王秀梅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每当有外国人来访,她常常被村里叫来义务讲解,只要有空,她从不推辞,几乎成了村里的形象代言人。“作为蟳埔女我感到很自豪,我很乐意把我们蟳埔村的文化讲给全世界听。”

  蟳埔村另一大特色是散落在村里的蚝壳房。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巷道,宛若步入迷宫,在一栋栋小洋楼中间,散落着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闽南话中,蚵就是海蛎,厝乃房屋之意,蚵壳厝就是“海蛎壳做的房子”。

  建造蚵壳厝要先用碎石、泥沙砌好40厘米厚的墙体,再砌上一层海蛎壳。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闽南特色红砖古厝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极富美感的图案。蚵壳厝不仅冬暖夏凉,还能抵挡海风的侵蚀,屹立千年不倒。

  蚵壳厝用的贝壳比村里随处可见的海蛎壳要大许多,据考证,蟳埔蚵壳厝的大蚵壳并非泉州原产。宋元时期,从泉州出发的远洋商船从非洲或欧洲返航时,将沿途海岸上的大蚵壳转载上船,以稳船只重心运回泉州,这些蚵壳随后被当地村民用来建造房屋。

  近年来,蟳埔村独特的服饰和蚵壳厝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吸引了成批的游客、民俗爱好者和前来写生的画家。嗅觉敏锐的蟳埔女将蚵壳厝改造成民宿、餐馆、咖啡厅,远道而来的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体验头戴鲜花、身穿蟳埔女服饰、制作海蛎煎等。

  “时代在变,蟳埔村也在变,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蟳埔女依然代表着勤奋、勇气和进取的精神。”王秀梅说。她喜欢赠送“蟳埔女孩”的明信片给来访者,明信片上是她迎着海风娇羞浅笑的照片,背面用小字印着她的公司信息。

  海天之间,辛勤劳作的蟳埔女,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蚝壳房,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古泉州“潮涨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盛景象在这一刻变得十分真切。

(记者 张逸之 邰晓安)

标签:蟳埔村|文化|海山丝绸之路
稿源: 经济参考报  编辑: 蒋妮蒋妮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