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正文

勇闯丝路 续写传奇--福建民企“西行漫记”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7-04-26 15:00
  

  新华社福州4月20日电 题:勇闯丝路续写传奇——福建民企“西行漫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福建茶叶、瓷器、漆器曾借着丝路贸易大放异彩,无数福建商人勇敢走出国门,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爱拼会赢”的福建商人掀起新一波“下南洋”“闯丝路”热潮,在远隔重洋的西非海岸,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大陆,书写着“一带一路”上新的商业传奇。

  非洲西海岸的“中国渔场”

  福建是中国远洋渔业始发地,1985年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马尾港起航远赴非洲。

  马尾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这里曾诞生中国近代第一个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马尾船政局。兰平勇和他的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就起家于马尾。

  3月底,宏东公司10艘新船在福建下水。到2017年底,宏东公司的远洋船队规模将达到170艘。(资料图片)

  1999年,兰平勇和几个老乡合伙买了2艘船,成为国内最早在太平洋进行延绳钓的一批人。船队规模快速扩大,兰平勇的目标也越来越大。

  “要做最好的渔业企业,必须找到最好的渔业资源。”为了寻找新的渔场,兰平勇几乎走遍了全球各大洋,直到发现了毛里塔尼亚的“天赋之地”。

  “满沙滩都是海螺,渔民捕多了的鱼就扔在滩上。”2010年10月,在努瓦迪布考察的兰平勇敏锐地察觉到,当地渔业资源丰富,但加工、保鲜技术落后,发展空间巨大。

  他产生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决定在这片荒芜的海岸打造一个大型远洋渔业基地。努瓦迪布位于西北非海岸,不远处就是撒哈拉沙漠,当时连条沥青道路都没有。

  自己发电,进口淡水,从西班牙运来钢筋水泥……兰平勇团队克服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步建起了码头、冷库、加工厂,成为目前中国在境外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为了带动当地发展,我们专门造了100条简易捕捞船,手把手教渔民如何驾船、捕捞。”兰平勇介绍,公司在当地建起了学校和社区体育场,配置了班车接送当地员工。

  在非洲毛里塔尼亚,宏东公司的综合性渔业基地占地9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境外远洋渔业基地。(资料图片)

  如今,宏东公司已是毛里塔尼亚第二大企业,年产值6000万美元,带动当地2000多人就业。宏东公司的渔业开发模式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毛里塔尼亚与之签订了50年渔业合作协议,其他非洲国家也希望进行合作。

  秉承“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中国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成为中国深化海洋渔业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借着‘一带一路’东风,我们今年有望在坦桑尼亚拿下基地项目,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兰平勇说。

  欧亚大陆十字路口的中国商城

  从非洲海岸到欧亚大陆,“一带一路”东风劲吹,福建商人闻风而动。

  波兰,地处欧亚大陆十字路口,是欧洲大陆古代“琥珀之路”和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也是当前中欧班列在欧洲的枢纽之一。

  晋江是国内知名的鞋服产业基地,陈铭坤每次回国都会到自己的鞋厂车间里检查生产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鹏飞 摄)

  “福建人满世界跑,哪里有生意就去哪里。”20年前,福建商人陈铭坤偶然参加一个波兰市场考察团,发现当地鞋服贸易市场很落后,便留下来发展。

  “天冷时,刚倒好的热水没多久就结成冰。”陈铭坤至今记得,当时为了办理税务登记号,他在华沙零下15℃的街头露宿排队。“我就想,一定要建个漂亮的市场,让商人有舒适环境做生意。”

  到了2008年,赴波兰投资的中国企业逐渐增多,各类中国产品也受到当地欢迎,陈铭坤开始着手与朋友合作建批发商城。

  “第一块地花了半年时间才跑下来”,陈铭坤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在2013年下半年,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波兰新达中国商品城落成,很快便吸引了100多家商铺入驻,欧洲各国客户前来批发选购。

  每天在员工都还没到之前,陈铭坤早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在波兰员工眼里,这位中国老板比任何人都敬业。

  2016年6月20日,带有全新统一标识的中欧班列在中波两国领导人见证下,首次抵达华沙货运站。这趟跨越万里亚欧大陆的“一带一路”专列,让整个波兰乃至中东欧注入了“东方的活力”。

  目前,中国共有27座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分别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8座城市。波兰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中欧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重要枢纽。

  有了中欧班列,陈铭坤规划了更大的目标。他开始新的物流园区建设,为原有的商品城提供保税仓、电子商务、跨境物流等多项综合业务服务,有效降低贸易成本。他笑着说,如今自己“在跟班列赛跑”。

  马可·波罗故乡的中国名人

  中外交流史上,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如今在意大利,福建商人刘良也成为当地业界传颂的一个商业传奇。

  从印度开始,到土耳其、伊朗、埃及、希腊、意大利,刘良的足迹曾经遍布各大洲。(资料图片)

  上个世纪90年代,刚毕业不久的刘良就做起了进口石材生意。印度红、大花绿、土耳其玫瑰……凭借外语优势,刘良成为国内第一批接触进口石材的人,之后他产生了到国外寻找石材的想法。

  “企业要保持优势,就必须率先走出国门。”印度、土耳其、伊朗、埃及、希腊、意大利,在国内同行尚未察觉之时,刘良的足迹已遍布各大洲,一年有300天以上都在国外寻找石材。

  凭着超前的眼光,刘良的石材事业蒸蒸日上。但他明白,真正占据国际龙头地位的还是欧洲老牌市场意大利,长期引领着国际石材市场潮流。

  从2004年开始,刘良不断求访安东利尼等意大利老牌企业,也让他发现了差距:做了十几年石材生意,却有80%的石材品种叫不上名,许多加工工艺都没见过。

  刘良回国后便开始专心琢磨技术,终于研发出中国原创的高端石材工艺,成本只有意大利的一半。

  在厦门国际石材展等展会上,刘良的石材产品让国外客户刮目相看。“意大利同行是我们的老师,当然,学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良表示,如今在中东、非洲等地石材市场,自己的英良公司打响了牌子。

  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化,英良公司在沙特、阿联酋等7个海外国家开展了工程项目,和35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进出口合作。(资料图片)

  “现在再去意大利,当地企业家即使在周末也会主动接待我们,中国客户在意大利市场赢得了尊重。”刘良自豪地说,公司开始重视石材文化的推广,要在泉州建设首个世界石材博物馆,正在打造石材文化馆“5号仓库”。

  新的“下南洋”“闯丝路”热潮正在福建形成。据统计,2016年福建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1822.9亿元,对外投资项目达96个,总投资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6%,在采矿业、远洋渔业、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与国外开展合作。

  有着深厚海洋基因的福建商人,正以全新姿态复兴着曾经的丝路盛景,也为东西方交流注入新的力量。

  (记者_刘亢 康淼 黄鹏飞)

标签:一带一路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蒋妮蒋妮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