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中国社科院博导刘小萌探访古镇安海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6-10-11 09:10
  
第三次来安海 还有三个“不知道”

  晋江新闻网10月11日讯 “这是我第三次来安海,发现还有三个‘不知道’。”8日、9日,历史学博士刘小萌来到晋江安海镇,探访古镇的历史文化,直言“收获非常大”。

  刘小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双聘教授。这两天,他走访了龙山寺、安平桥、石井书院、陈清机宅等景点,“安海的历史、文化令我感受非常深。”接受记者专访时,刘小萌表示。

  这并不是刘小萌第一次来到安海。因研究郑成功和中国知青史,刘小萌与安海结缘,此前曾两次到安海做课题调查和探访。虽然这是第三次来安海,但刘小萌没想到的是:他发现自己还有“三个不知道,或者说三个没看到”。

  “龙山寺是台湾众多龙山寺的祖庭。”这是刘小萌的第一个不知道。

  刘小萌曾在台湾的大学任教,每到周六,他就去参访寺庙,看到很多处都有龙山寺,“台湾的整个民间宗教保留得非常完好,我不知道台湾的龙山寺‘根据地’就在安海。”

  “安海打响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这是刘小萌的第二个不知道。

  武昌起义后的第28天,即1911年11月7日,晋江安海发生火烧武衙门事件,打响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安海,因此被载入辛亥革命史册。“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清代满汉关系,辛亥革命是很重要的一段,也是我研究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也准备把‘这个不知道’完善一下。”刘小萌还进一步探寻“福建第一枪为何会发生在安海”这个问题。

  “儒家文化的精髓——朱子文化在这里。”这是刘小萌的第三个不知道。

  “来了两次没看过这个书院。朱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正宗。”对郑成功史很有研究的刘小萌,此次对安海“朱文郑武”有了更深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咱们这里的文化渊源这么深这么丰富。”欣然题字“爱安海”的刘小萌说,“我要是再来一次,可能还有新的(不知道)。安海的历史文化值得研究。”

  特写 刘小萌:作为一个外地人我要感谢安海人

  刘小萌是研究中国知青史的权威人士,曾做过一个中国知青口述史的课题,也因此与安海知青郑梦彪“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并由此与安海结缘。

  “我的专业研究清史,还研究知青史。我最佩服的,在咱们中国历史上的,反而是这个反清复明的郑氏家族。它不是狭隘地说是一个人或者一段历史。我觉得郑成功是中华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在研究清史和知青史这两个课题上,我在梦彪身上找到了契合点。”

  原来,安海居民郑梦彪是郑成功的后代,也是知青,他不仅为刘小萌口述知青故事,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不仅梦彪,我真心感谢安海人。在历史的坎坷中,保留了这么多老祖宗留下的这么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且保留得这么完好。”刘小萌说。

  对于龙山寺、安平桥,以及各种对联、石柱等文物,安海至今仍保存了这么多、这么好,刘小萌也进行了思考:“在历史中,安海人能够这样保护,这是智慧、是勇气。为什么在其他好多地方都被大量的破坏了,而安海还能保留得这么好?这些也反映了安海传统文化的积淀、安海人的思想素质。”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总是想一个‘为什么’:在历史的各种动荡之中,安海还有那么多人,能为保护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出钱出力出智,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多么不容易的举动啊。”刘小萌认为,安海人既吸收了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保守。这里自古以来是沿海开放的一个繁荣古港,面向世界,接受、融合了先进文化,因此,安海人能够有意识地保护好这些文物。

  “老百姓未必文化程度要很高,可他们知道把老祖宗的东西保护下来,这一点我真是感触很深。”刘小萌表示,“咱们安海(文物、古迹)能保留得这么好,作为一个外地人,我觉得首先该感谢,感谢安海人能保留这么多。没有这些人,没有这几代人的文化传承,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精华是不可能保留下来的。”

(记者_张志耐 文图)

标签:古镇|安海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