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寻一脉相承文化 觅两岸同根同源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6-08-23 08:40
  

  两岸百对家庭传统文化互动亲子游活动收官

  伴随着一场泉州晋江文化“寻根”之旅,昨日,晋台两地百对家庭传统文化互动亲子游活动圆满收官。

  连日来,在主办方的安排下,两岸家庭结对互动,通过走、观、品、学,体验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的闽南风情,追寻晋台两地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感受两岸的同根同源。尽管只是短时间的交流,但两岸的家庭,尤其是小朋友间建立起了真挚的情谊,临别之际,大家恋恋不舍,互相邀约有缘再相见。

  同根同源一家亲 晋台小伙伴“打成一片”

  闽台一衣带水,这几日,晋台两地家庭参观游览了郑成功在晋江的读书处、分灵遍布台湾的安海龙山寺祖庭及闽台缘博物馆等充满晋台元素的地方,深刻感受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情谊。在晋江城市展馆、博物馆、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等景点,品地道的风味小吃,则让台湾家庭了解到晋江充满风韵的另一面。不少团员告诉记者,晋江在城市建设与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文物上达到了“完美和谐”。

  来自金门的徐梓祐今年12岁,小小年纪就是个“文史迷”,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他说此行收获满满,“五店市的一大片建筑让我大开眼界,红砖墙、燕尾脊、古厝群落,居然保存得这么完好,这些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徐梓祐说,以前了解传统文化和建筑只能通过书籍和网络,这次能够亲眼看到,他特别兴奋,可惜时间太短,否则他真想仔细了解下每个文物和古迹背后的老故事。

  美景佳肴不敌深情厚谊。最让台湾家庭感动的,是晋江同胞的热情和真诚,趁着晚上的空余时间,晋江家庭邀请台湾伙伴到家中做客,体验传统闽南的家庭生活。

  而两地的小朋友们,通过结对互动,参加才艺晚会,在晋江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进行拓展训练,学习制作泥塑、面塑等传统手工艺,小伙伴们都“打成一片”,两地青少年也在心中根植乡愁,建立了情缘。

  “每个地方都很好看,我们无话不说,一起玩特别有趣。”8岁的薛肱宇从金门来,开朗的他和晋江小伙伴自然熟,“勾肩搭背”聊个不停。来自澎湖的何语涵笑容满面地说:“学到不一样的传统文化艺术,还交到了好朋友,我觉得蛮开心的。”

   以“书”会友 搭建两岸互动平台

  龙泉书院“学家训·习家规·熏家风”书画笔会现场,两岸家庭围在一起写书法,一纸书画,将大伙的情谊深深地联系起来。

  来自养正中学的陈思绮学习书法已有十年之久,她拿起毛笔洋洋洒洒写下“风狮爷小城故事馆金门风狮爷电音团”十六个大字,赠予金门县演艺团体暨街头艺人发展协会会长黄志强。“互赠书法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希望这个活动可以继续延续下去,形成一个模式——今年我们来晋江交流,明年晋江的伙伴到台湾互动。”

  黄志强告诉记者,此行的台湾青少年,每个人都怀揣着一点才艺,比如台湾的民俗才艺、鼓艺、庙宇文化的阵头、街舞等等,“通过节目表演,大家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增进两岸同胞的友谊,也能让彼此的才艺得到互动交流。”

  澎湖一小学校长王文瑞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澎湖,每个学校都实施书法教学,此行来了五个学校的校长,对书法教育十分重视。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借由书法教育搭建两岸互动平台,让彼此更加了解、更加包容。此行写下的书法作品,都很有纪念意义。”

  话晋江印象 “ 有家的感觉”

  在文化“寻根”之旅中,台湾传统文化促进协会总干事吴竹仙特别认真,每到一处,都拿起相机把一些印象深刻的内容记录下来。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晋江了,之前都是匆匆走过,这次时间比较充裕,终于能够好好地感受晋江的文化和内涵。”遇到记者,吴竹仙谈起了他对晋江的印象,“来到晋江很有亲切感,很舒服。这次来,觉得晋江在文物保护这一方面做得很棒,一些传统建筑也保存得很好,五店市就是一个让大家记住晋江的标志,让人印象深刻。”

  “来到晋江,感觉就像回到澎湖一样,无论是饮食、气候,还是文化,都有家的感觉。”王文瑞对晋江也是啧啧称赞。“在晋江,我感受到现代和传统的并进,晋江能够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下大力度将其保存、传承下来,这很值得学习。”

  (记者_陈维曦 蔡斯洵 陈巧玲 文图)

标签:两岸百对家庭|晋台两地师生|一脉相承|同根同源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