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港13岁女孩扛起家 给阿嬷父亲做了三年饭

www.ijjnews.com   闽南网  2016-08-11 10:13
  

  闽南网8月11日讯 夏日闷热的正午,林燕琴正弯着腰,在简单搭建的灶台前,熟练地翻滚起刚倒入锅里的冷米饭。铁锅越烧越热,米饭时不时发出滋滋的声响,热腾腾的雾气把她清秀的小脸蛋蒸得满头大汗。

  13岁的林燕琴是这个三口之家的依靠

  泉港区界山镇岭头村桥仔头的村民,都知道林燕琴的家。她和阿嬷、父亲三人相依为命,长年生活在一间低矮破旧的老平房里。一遇大雨,屋里积水厉害,又很快成了汪洋大海。但是,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都被13岁的燕琴照顾得妥妥贴贴的,笑容经常挂在脸上。

  每天6点起床为阿嬷和父亲煮饭

  除了上学外,今年13岁的林燕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照顾阿嬷和父亲,保证一日三餐准时做好饭,还要洗衣拖地做所有家务。

  77岁的阿嬷陈荣妹生了5个子女,但没有一个拥有完整的家庭,全村人都觉得可怜。但陈荣妹很庆幸,抱养长大的孙女林燕琴,乖巧、懂事又孝顺,小小年纪却能撑起整个家。

  今年6月,林燕琴小学毕业。暑期已过一个多月,她哪儿都没去,就呆在家里照顾无法走路的阿嬷和患有肌肉萎缩的父亲。阿嬷吃得早,林燕琴和上学时一样,每天6点左右就起床煮稀饭。

  平日里,林燕琴陪阿嬷和父亲吃完早饭、收拾好碗筷后,就立马背上书包,飞奔到离家不远的学校上课;中午放学后她也不敢在学校多逗留一分钟,心里担心阿嬷和父亲会饿了。

  午饭简单,稀饭配菜。林燕琴跑到菜地里摘菜。没有肉,她就把菜炒得可口些,让阿嬷和父亲吃得开心。

  晚饭一般煮面。这是阿嬷亲手教的,也是林燕琴最拿手的。“阿嬷说,葱头热好后要先盛起来,面煮好了再浇上去,这样会很香。”

  林燕琴记得,10岁那年,陈荣妹双腿实在走不动了,她便开始学煮饭。第一次煮面,锅里的油溅到手臂上起了好几个泡。那一年,阿嬷有一次突然在她面前摔倒,她使了全身的力气都扶不起来,最后靠旁边的椅子才撑起来。那一次,她吓坏了,也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要快点长大,成为家里的依靠。

  父亲行动不便她总会耐心帮他擦洗

  父亲林金德心疼女儿,看她忙前忙后,总是无奈地直摇头。15岁时,因遗传性肌肉萎缩,他只能靠在地上爬行挪动身子,完全丧失劳动力,没娶妻生子。后来,他托人抱养了林燕琴。迄今为止,这个家大部分是靠他最小的妹妹贴补生活。看着年纪尚小的女儿被生活拖累,他有时很后悔,当初就不应该把林燕琴抱回来。

  “我不觉得累,这都是应该做的。”林燕琴像大人般一本正经地说道。每次父亲洗澡,蜷缩的双手无法够到后背时,林燕琴会拿着毛巾耐心地帮他擦洗;夜里,父亲后背痒得不行,她一听到动静,赶紧起来帮他挠一挠。

  这个破旧的家,夏天闷热,雨下得稍大点,雨水会从屋顶渗漏进来,让原本家徒四壁的屋子很快就成了一片汪洋。阿嬷、父亲都无法走路,这时,林燕琴要一个人开始“抗洪大战”,用水桶把水一点一点往外铲。一个多小时下来,积水没了,可她的手臂却开始肿胀酸疼。

  苦命的孩子早当家,林燕琴知道,自己应当比同龄人更成熟懂事,要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她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水平,也很喜欢唱歌,经常参加学校的合唱团。她说,如果有机会,她未来想学唱歌,好好唱给阿嬷和父亲听,哄着他们开心。

  孝贤举荐

  时代在变,行孝的方式日新。海都第三季“温陵新孝典”已经出街。这一季,我们要寻找那些全新的、更具时代感的孝道故事,让孝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身边有让人感动的孝子、孝媳、孝婿,请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告诉我们,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和官方微信“海峡都市报大泉州”,让我们一起打造更精彩的“温陵新孝典”,一起去被那些温暖的人和故事感动,一起去传递那一份千年不变的情怀。

(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实习生 王慧文 文/图)

   厝边说孝

   陪伴老人

   最难在日日用心

  连建良为母亲洗脚14年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公林瑞云。

  外公今年91岁高龄,我的妈妈和姨妈舅舅们,共同照顾他已有20年。外公依旧身体硬朗,读书看报,都不需要老花镜。周围邻里,看到外公时总会为我妈竖大拇指。老人不易,子女更是辛劳。妈妈他们8个子女相亲相爱,互相理解分担,没有因为谁照顾多了,谁照顾少了而红过一次脸。

  外公内向,不爱开口麻烦子女,我妈总要猜老人的心思。物质上,吃穿喝的不用说;精神上,才是最费心的事。这也是很多子女最难日日做到的。

  知道外公喜欢看报,妈妈每年都给他订《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每日早饭后,定要找一两件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外公聊。为此,不爱看书的妈妈,都要提前一天关注新闻动态,还要做好笔记。这几年,跟外公同龄的老人陆续走了,怕外公寂寞,妈妈和姨妈们找到几十年前的老街坊,约他们来家里吃饭,陪外公聊天。见到老朋友,外公心情开朗,酒也多喝了一杯。

  外公勤俭节制,唯一的爱好是品点小酒,喝完后总爱说话,谈年轻时的事。子女们知道这一点,常给他买好酒。时间久了,外公不高兴了,再也不喝他们买的酒。妈妈看出外公是怕子女花钱,就专门找朋友学酿葡萄酒、药酒,特地给外公酿了好几瓶。如今,妈妈酿酒的功夫渐长,又学起做杨梅酒、桂花酒。外公尝了她酿的酒,渐渐安心了。

  照顾老人,更多是琐碎的事,但我的长辈们日日用心,不言抱怨,亲情和孝就在这点滴中感染我们。妈妈常说,一家人能心在一起,最该感谢的是外公,让她在照顾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独立韩秋)

标签:新孝典
稿源: 闽南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